本文摘要:发表教育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对期刊,根据评职称的要求选择相应级别的期刊。发表论文选择向发表学术论文网这样的论文机构进行网上投稿,这种方式不仅投稿的方式比较快,而且稿件的命中率比较高。
问:怎样才能快速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对期刊,根据评职称的要求选择相应级别的期刊。发表论文选择向发表学术论文网这样的论文机构进行网上投稿,这种方式不仅投稿的方式比较快,而且稿件的命中率比较高。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并反复强调要有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一体化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技工学校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肩负着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使命,同时也是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摇篮。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直接压缩了中专、技校的招生空间,愿意读中专、技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技校为了生存采取了“降低门槛”、甚至免试入学的办法,取消了对学生年龄、成绩等限制,即使这样,招生数量还是年年减少。学生数量和质量下降,给技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紧缺,尤其高层次技术人才断层问题严重。在全国城镇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的比例为35%,而高级工只有5%。更为严重的是,高级技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高级技工的严重短缺与技工学校招生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技工教育要打破发展瓶颈,只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不够的,传统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技工教育传统专业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各类技工学校情况如下表:
由表可见,我国技工教育规模小并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技工学校层次多、办学主体复杂,办学能力较弱,实习实训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同时,技工院校办学主要沿袭企业、行业和民间办学,由于企业转型,致使技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师资缺乏,教师学历也偏低。教师学历主要为本、专科层次,而且学历来源主要为补偿教育取得,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层次教师较少。
二、技工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面临的问题,既有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诸如人文环境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变化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又有技工学校自身不适应的问题,如发展方向,管理模式,教学内容等。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人才培养通道没有打通。无论哪种教育形式,都必须满足人们继续追求教育的愿望。从技工学校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成为“终端性”教育,毕业生不能直接参加高考,中断了进入高等学院深造的机会,阻碍了技工学校学生向上发展。2、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技校办学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效应,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职业教育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贯彻职业教育发展的分区规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难点和重点。3、政府的直接计划管理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预备队伍受教育的选择权增大,但技校的办学自主权还受到限制,导致技校教育缺乏动力。在招生上,仍然采取计划招生的方式方法,由于技校教育并不具有优势,初中毕业生可以在普高、职高、中专、技校之间作自由选择,特别是普通高中、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后,技校生源呈下降趋势。4、市场办学主体问题。 随着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一部分技校被推向市场求生存的同时,却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办学主体,技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甚至被停办或被迫承担企业改革的成本。5、技工学校定位的局限性。从五十年代起直到1986年,技工学校教育一直定位在以培养第二产业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上。虽然1989、1993年有关文件提出,技工学校在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同时,要拓宽培训领域,但部分学校仍未摆脱服务二产的局限。6、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审批跟不上需要的变化和发展。由于生产实践不断改变、充实和丰富着专业的内容和体系,特别是对于一些短线专业,长时间的论证会影响培养的周期,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生产需求的时滞。劳动行政部门对技校教学指导不规范,质量评价方法不科学,技能鉴定方式与学校教学相脱节。使得一些技工学校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因此而停办。7、办学规模小。出于为本部门服务的宗旨,企业办技校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而行政隶属关系又使技校之间的联合、协作较为困难。这就严重影响了技校的发展。8、资金不足。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包括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预算外地方教育税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学杂费等。作为主要来源的学杂费,由于生源萎缩导致资金匮乏。 三、技工教育传统专业的发展
我国技工教育直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在资源整合、规模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学内涵建设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技工教育的研究与指导非常薄弱。专业体系还大量沿袭着传统制造业工种模式,有的学校为了生存勉强改了专业名称,本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互脱节。专业老龄化,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导致了技工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脆弱,缺乏发展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进一步总结、规范、推广、创新,对提高技工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打造具有灵活多样的活力专业的品牌学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技工教育传统专业重新建构的意义
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专业设置“是一种主要由专业观、专业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所组成的适应市场需求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设计方案。”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内涵的核心是专业课程,生命力旺盛的专业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武器,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北大青鸟、微软认证、英国的BTAC、蓝翔技校、新华电脑等许多知名的教育品牌之所以有市场,与其说在于它的证书价值,还不如说是在于它的专业价值。
二)技工教育传统专业重新建构的目标
传统专业重新建构的目标是“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实训条件。
1、一流的师资队伍
传统专业重新建构要由具有现代职教理论素质、具有丰富职教经验、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学术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带领,逐步形成由业界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或优秀教学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2、一流的教学内容
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工作内容和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处理好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时引进“四新知识”,积极推行项目教学,建立符合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课程标准,逐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体系。
3、一流的教学方法
广泛推行职业导向型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能根据课程类型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含实习与课程设计)指导、录像、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开放,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网上建立良好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
4、一流的教材
传统专业重新建构应使用国内外高水平的、实用性强的教材,有条件的还应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编写与课程特点匹配的、同多媒体有机结合、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讲义)和学材。
5、一流的实训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实训实习资源与环境,实训教学设备设施配套完善,职业氛围浓厚;根据课程类型开设有综合性、项目化、创新性的实训与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我校传统专业重新建构的效果
1、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了一支"高、精、专"的教师队伍,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宽泛,实践动手水平过硬,学科转换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年学校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专业提升、到基层锻炼实习,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2、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推动了学校教研教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推广行为导向教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科认真探索课程改革,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初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景为支撑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
3、开发了一批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发行了部分教材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先后编写了几十本校本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邮电出版社、劳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二十几本教材,初步满足了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推进一体化教学和行为导向教学提供了校本教材支持。
4、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先后为大宇造船、斗山机械、东岳汽车、富士康等企业培养学生,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院和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教育教学与岗位技能无缝连接,形成了校企联合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增强了高级技工学校实力。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合作模式上,采取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
5、启动了部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教研成果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广大教师围绕本校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校本研究,先后启动了推广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研究、加强和改进高级技工教学研究、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课程开发研究、一体化及项目化教学研究、高级技工“双学历”教育研究、加强和改进职业指导工作研究、培训教育与教工教育学分制衔接研究、技师学制教育研究、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等等。此外,我们还参与了国家劳动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模式课题的研究,先后有课件、论文、教材和研究报告等多项获市、省、国家级奖励。 6、构建多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格局
根据不同培养方式采取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经过研究探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实行了以下几种方式:
1)面向企业招生,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招生录取条件是高中或中职的学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企业在职职工。通过文化考试和职业资格测试录取。采取三年学制的半脱产或业余学习方式,前两年侧重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年实行顶岗学习。并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学习深造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较高标准。
2)面向行业招生。根据市场或企业需求比较紧缺的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或企业的需求做灵活变动,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以适应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绮丽集团,舒朗女装)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氨纶集团)等。
3)面向高中和中职生招生,进行工学结合、校校联合方式进行培养。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加强建设,推动规模化办学,建成实力强、规模大、声誉好的示范学校;发挥对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辐射和帮扶作用。如与新疆、四川、内蒙等地合作办学,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山东大学等高等学府联合办学。
4)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根据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以突出操作技能为主的要求,在开发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时注意把握高起点、重实践、高技术性的特点,做到专业性与理论性高度结合,实用型和知识型高度统一。体现"适合、适度、适用"的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如传统的车、钳、铣、刨、磨、等专业,分别重新建构为机械设备维修、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采用模块教学,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精减内容,缩短学时,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5)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逐步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如成立好将来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就业配套服务、职业测评、职业培训、岗位教育、劳务派遣、人事代理、毕业生档案托管及所辖网站的用人企业信息发布以及求职者个性化展示等
总之, 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高层次创造人才工程”、“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将带动下世纪教育的总体发展。大力发展包括技工学校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技工学校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和经验。技工教育传统专业的发展一定会活力在现,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