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微教学是未来教学模式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中学一级职称论文分析微课程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它肯定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李玉平老师团队开发的微课程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微教学的应用研究和发展仍相对较小,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
微教学是未来教学模式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中学一级职称论文分析微课程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它肯定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就目前来说,李玉平老师团队开发的微课程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微教学的应用研究和发展仍相对较小,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可以加入,发挥自己教学的优势和积累的经验,为中国数学学习者设计适合的微型课程来帮助他们。
《中学数学研究》办刊宗旨:密切联系中学教学实际,结合国家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学、心理学原则办刊,以提高中学数学质量。内容涉及:有关中学数学的教与学、教材与教参、考试与试题、理论与实践、问题与解答、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数学史、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与高等数学背景、初等数学、竞赛数学、趣味数学等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文章和有关资料。读者对象:全国广大中学数学教师、中学生以及关心中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工作者、数学爱好者等。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并没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模式,笔者通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参与到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
【关键词】中学 数学微教学 课程设计
一、微教学的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1.1微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1.1.1微教学的定义
微教学与微型教学有所不同,微教学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或主题类课程的教学,而是用建构主义方法使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从而实现实际教学目的,主要运用移动设备来学习内容。
上海师大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论文中,笔者将微课程界定为:整个课堂尽量控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课程内容以视频的形式表示,课程围绕一个问题或情景来展开,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小和丰富学习资源短的结合。
1.1.2微教学的特点
“微”是微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也就是说短而小,这也是微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当然也是好于其它教学模式最特别的地方。总之它具有以下一些具体特点:
一、课程学习时间短
顾名思义,微课程的“微”是最突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时间的短上,也就是说在进行学习一个微课程的时候,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甚至非常少。
二、课程内容选择灵活
微教学的灵活性主要是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很灵活,由于微教学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整个课程只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去进行讲解,虽然课程主题有点单一,但里面的内容却是多姿多彩的。
三、课程之间相对独立
因为每一次微课程的内容都是节选自教学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在微课程组成的集合中,相互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没有直接的关系。
四、课程主题性强
每一个微课程都有特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本课程主要讲的是什么,可以一眼看出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缺处所在。
1.2微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知识的一个主动构建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再生”或“再创”过程,学习者在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情境”对学生学习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不同的方式,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微课程所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组织策略通常可以细分为两大类,即:“宏策略”和“微策略”。其中宏策略用是从全局来考虑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属于宏策略。最早提出细化理论的是瑞奇鲁斯。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和七条策略。其中的两个过程是指 “概要”设计和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即,首先选择一个初始“概要”,然后不断对其进行逐级加深式的细化。每一级细化的结果都是其下一级细化的“概要”。
二、微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微教学的数学课堂分析
2.1.1课程介绍:
本课程节选自三角学系列课程之三角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数学中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本课程从航海中的测量入手,先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环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问题,如与测量、航海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等问题。
课程主题:三角应用题,即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测量中的俯角、仰角、方向角的概念;2.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方向角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课程时间:10分钟
呈现方式:视频
2.1.2课程分析
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习过,基本的三角函数、俯角、仰角、方向角、测量等相关概念之后,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海上距离、高度、角度和相关问题的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高度的概念、抑郁、方向角的理解是本课程的重点。
二、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1.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某些情况下建造而成,促进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建构意义取决于特定情况下。可见“情景”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背景产生的来源学生认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主动学习,有效的学习。
2.问题探究教学法
本课程是探究教学方法,基于现实问题介绍了航海,提出相应的问题,将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本课程也属于教学分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去理解和使用。
三、呈现方式
本课程的内容是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的,教学者把讲课的过程录制下来,上传到网上供他人直接使用。使用电子黑板系统制作视频,容易使用,只要把教师呈现内容顺序展示在黑板上,并加以适当的解释,系统将记录整个教学过程。
2.2微教学的课程设计要点
通过对中学学习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集中点很短暂,不是很长一段时间来学习,但微学习的学习者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他们。通过分析总结认为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2.1微原则
“微”是最重要的功能区分微课程和其他课程,所以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微”的原则。“微”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课程内容在做出选择之前,尽可能完善课程分为一小学习对象、学习对象最好是只保留点知识。课程内容选择短小精简,解释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
2.2.2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微课程是专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往往以学习者的最终学习体验为衡量课程效果的评定标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选择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组织的资源应该有效进行。
三、中学数学微教学的设计
3.1针对中学数学概念的微教学设计
3.1.1数学概念的设定
这一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反应,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空间的形式的本质属性。
数学概念知识的微课程设计一般包括:概念的引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应用。
3.1.2微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并熟练使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边的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这两个性质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计算,以及今后的证明题目中尤为重要。)
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三)、课程设计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建筑物的照片,找出有等腰三角形的照片,问“等腰三角形是对称的么?“这个问题,提高了学习者的想法。
2.引出相关概念
对等腰三角形边、角等概念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并做进行相应的描述。
3.探究问题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自己动手学习,用一张等腰三角形半透明的纸对折,这样观察两个腰的现象,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4.归纳性质
总结归纳等腰三角形相关属性,结合图形相关属性。通过书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
5.巩固练习
练习部分是加强学习者巩固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理解和使用。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和范围的价值形成的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提高学习动机、目的和使用知识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练习部分是加强学习者巩固内容的,是学习理解和使用的关键,也是困难所在。学生价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和范围增加动机、目的和使用知识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2针对中学数学命题的微教学设计
3.2.1命题的界定
数学命题是一种判断的性质或有某种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研究是基于概念的学习,只有学生一个明确的一些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可以找到数学命题和探索和学习。
3.2.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微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学习目标
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会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法。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习难点:“尺规作图”是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见到,不仅有绘图工具的限制,但也要求学生学习尺规。
三、课程设计过程
1.对旧知识的复习,然后引入过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属性。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例如,如何判断一块三角形满足规范要求,首先画一个三角形,如何绘制一个三角形或者绘制全等三角形呢?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