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正文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6-23 09:23

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襄阳市现代农业的要素禀赋情况,剖析了襄阳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提出襄阳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上,应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以吸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为目标,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襄阳市现代农业的要素禀赋情况,剖析了襄阳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提出襄阳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上,应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以吸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为目标,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为目标,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襄阳;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科学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们对现代农业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研究传统农业的改造问题开始的。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依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其根本出路还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1]1971年,根据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速水佑次郎和费农·拉坦提出了诱导型技术创新与资源替代论,认为要素供给相对稀缺会诱致技术进步,进而促使制度创新,从而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1985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发展的模型,认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禀赋、资源禀赋、技术和制度等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进行农事活动,尽可能少使用化肥,并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质等防除病虫及杂草,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1981)主张农业生产要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学合成品,多施用长效肥或有机肥,利用腐殖质维持土壤肥力,利用间作或轮作等方式进行种植,发展生态农业。[2]

  日本东洋大学 村英一(1969)提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认为现代都市除提供居住第一空间及各项产业活动第二空间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第三空间,使市民享有阳光和绿地。日本东京大学松尾孝领(1974)提出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的产业。[3]道格拉斯(1984)在《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中,提出了“可持续性业”,并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可再生发展的农业,是使用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4]阿尔提瑞(1989)则在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农业可持续性包括地力的可恢复性、环境的健全性、社会可接受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康书·JH(2009)认为,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应用、农户合理的自主决策,是发达国家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靠。

  (二)国内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蒋和平(1997)认为现代农业反映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是一种利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广泛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5]石元春(2002)认为20世纪后期,现代农业时代慢慢产生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以生物、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革命揭开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历程。程怀儒(2003)认为现代农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高技术、规模效益高的农业。[6]

  李人胜、牛宝骏(2005)认为现代农业是高度社会化与高生产率的农业。卢良恕(2006)认为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避免劣势、分类发展现代农业,东、中、西三个区域应有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施晟、卫龙宝、伍骏骞等(2012)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分为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全面实现阶段,将全国农业按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划分为四大类,提出了区域分异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李蓉丽(2007)认为现代农业是指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全面推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7]张建成、金杜英(2007)认为现代农业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提高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途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和多元化的产业形态。[8]

  李燕凌、汤庆熹(2009)从阶段论、状态论、过程论的视角,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9]张忠根、田万获(2002)认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农业科技和物质投入水平高、农村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农业产业化程度高、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发达等六个方面。黄祖辉、林坚、张冬平(2003)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经营产业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服务社会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及资源环境现代化等九个方面。[10]

  周小娟(2008)认为现代农业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科技支撑型、动态性与差异性、工 农 资 源 优势的互补以及功能与目标的多元性等。[11]纪永茂、陈永贵(2007)认为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最为实际和可行的路径是发展农业专业大户 ,专 业 大 户 可 以 成 为 建 设 现 代 农 业 的 主 力军。[12]张建成、金桂英(2007)认为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李蓉丽(2007)认为通过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促进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何凤霞(2010)认为建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建立高效的投入动力机制,配置有序的投入运行机制,重塑规范的资金积累机制,构造合理的投入保障机制。[13]国内外相关研究涉及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模式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各个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各个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会选择不同的路径,即使路径选择相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区域效应。因此,要从襄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要素禀赋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选择适合襄阳农业发展的路径。

  二、襄阳农业发展的禀赋条件

  (一)自然条件襄阳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丘陵,中部岗地、平原,西部山区,分别约占襄阳市总面积的20%、40%、40%。有耕地面积696万亩,其中水田309万亩,农业基础条件好。襄阳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性特点,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受地形影响,区域气候类型多样。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985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

  (二)生物的多样性复杂独特的地貌类型,衍生出丰富的生物品种。常见树种约64科236种,既有亚热带型林木油茶、茶叶、柑橘等,又有暖温带果树梨、桃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芝麻、花生、棉花等。畜牧业以养殖猪、牛、羊、家禽为主,枣北黄牛、襄阳黑猪为湖北省优良畜牧品种。鱼类资源丰富,有98个品种,长春鯿、拟缘、白甲鱼、细尾蛇鮈等均为特有品种,南河银鱼为知名品种。林特产品种类繁多,有500多种,老河口砂梨、枣阳甜油桃、流水西瓜为知名品牌,玉皇剑、羊角山等茶叶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力,名贵中药天麻、杜仲、黄连、当归、灵芝、党参、猴头等分布广泛,山药、黑木耳、松针、香菇等产品的种植初具规模。

  (三)其它条件劳动力是农业生产重要要素,襄阳人口5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4万人,农村劳动力236万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证。襄阳农业生产基础扎实,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市之一,是湖北省的粮食生产大市、畜牧养殖大市和农产品加工大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位列湖北省第二位,农业生产优势比较明显。2011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在100亿斤的基础上稳中有升。2014年,襄阳“中国有机谷”建设正式启动。2015年,襄阳市进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 000亿元,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襄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襄阳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主要机遇

  一是襄阳的宏观经济发展呈加速扩张的态势。据国际权威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2015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襄阳市“崛起速度”在全国93座大中城市综合排名中列第二位,其中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发展速度列全国第一。二是国家“支农、强农”政策有利于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迎来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优先保障“三农”投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作为农业大市的襄阳,将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三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为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牵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在《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中将襄阳市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将襄阳定位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两个中心和一个增长极都需要襄阳增强示范引领作用,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着力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襄阳市作为中部地区和省级战略的核心节点,将迎来更多的政策利好。四是襄阳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加快示范区建设,从顶层设计、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增加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而为襄阳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主要外部挑战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制约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动力不足。受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及进口粮油价格的冲击,农产品加工业景气指数下降、增长速度减缓。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小,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增收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化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襄阳的农业经济还处于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的过渡阶段,要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实现“提质、增效、升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加大。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业自身挑战

  一是休闲农业发展较为落后,新生业态有待发展。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为主,规模较小、层次不高、特色不足。农产品加工业缺乏龙头企业,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种养业家庭农场、订单农业发展规模还比较小,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偏低,为42.3%。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会展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物流配送业、中介服务业等新业态有待加快发展。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西南山区半数以上耕地缺乏必要的灌溉条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亩均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使用有待规范,农膜残留率高。三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不高。精深加工比例不足40%。农机设备老化,高性能机械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结构下降趋势明显,农业副业化、兼业化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业缺乏竞争力强的品牌。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核桃、桃等的种植还没有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有机农产品的普及率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的有机农产品。

  (四)优劣势分析

  一是襄阳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够满足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襄阳现有694万亩耕地和1 400万亩林地,通过土地整理,还可以增加100多万亩耕地。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实施,襄阳的农业灌溉条件大为改善,据估算将新增粮食10亿斤以上。襄阳有374万农村人口、236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102万农民工,为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二是农业基础扎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湖北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粮食产量自2012年起连续过百亿斤,猪牛羊出栏量、家禽出笼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等一直位居湖北省前列,已初步形成粮食、畜牧、油料、蔬菜、棉花、水果、林特等七大农业产业化特色基地。三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初见端倪。襄阳既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市,又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全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市、全国农行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市。这些都为襄阳加快建成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尽管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与全国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劣势。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然薄弱,农业抗灾减灾避灾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薄弱。三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比较低,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增长势头强劲,但产业层次较低,龙头企业不强。五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亟待破解。

  四、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襄阳土地资源丰富,林地、耕地和水域面积在全省都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襄阳农村人口在全省地市州前列,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业人口大量流向工业和其它产业,从而使原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变得稀缺。资本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趋利特性。对襄阳的农业生产来说,劳动力和资本的制约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动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突破发展瓶颈,必须从吸引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回流入手。要吸引要素回流,就需要解决交通、信息、运输等与流通问题有关的问题。在资本和劳动力两个要素中,资本是最具有导向性的要素。

  近几年来,日益完善的农业农村政策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向农村和农业流动,这就为农村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农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因此还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吸引本地人口回流、城市人口返乡,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为抓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在强农惠农政策、专项资金安排、各类支农项目、职业技能和专项技术培训等方面向家庭农场倾斜,对示范性家庭农场重点支持。二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在农机购置补贴、土地流转、用电用水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内部制度,规范运行管理。三是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建立以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为补充、农民合作社为基地、订单式培训为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二)推行内置金融提升村组织自主权一是支持财政转移或帮扶资金转化为内置金融资本金。二是鼓励村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充实内置金融资本金。三是确立有效的土地、房屋、苗木、农产品等定价机制,使不可交易的产权实现集中交易。四是发挥内置金融的功能作用,促进各类资产的流动和交易。(三)加快建设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可以解决农村资源要素交易存在的困难。平台的建立要坚持“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合作共建”的运作原则,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交易评估、公证、保险、担保、仲裁等系列免费服务。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依托荆山、汉水良好的生态资源,以建设“中国有机谷”为契机,着力打造集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科普试验于一体的有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使之成为汉水流域现代农业的响亮品牌。要加大宣传力度,增进人们对有机农业的了解,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

  (五)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布局,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六)做强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坚持“品牌强农”原则,用工业发展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整合茶叶、稻米、油脂、大头菜、麦面等五个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襄”字号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侯向阳.生态农业-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J].中国特产报,2003(4):7-7.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01-205.

  [4]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60-564

  [5]蒋和平,崔凯.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32-34.

  [6]程怀儒.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2003(9):51-53.

  [7]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594-596.

  [8]张建成,金桂英.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346-346.

  作者:郑 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3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