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马列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
马列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也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只有两者相契合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精神支撑。
实际上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之间有着内在关联性,二者以契合的方式产生联系、发生作用。马列主义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上的,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当前研究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之契合,能够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能够在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两个维度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根本不同,从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
“契合”指的是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作用过程和存在状态。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契合的外在具体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简单的从马列主义是革命理论,中华优秀文化是治国理论来区别两种理论之间的差别,而是要从辩证法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角度来理解两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融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在二十世纪初期是由早期共产党人宣传普及的,却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从此中国的革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列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理论构成是由马哲马政经科学社会主义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者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着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发展建设的理论创作,尤其是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中国的发展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这些纷繁复杂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却是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优秀文化,这也就是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主义起初是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有自身的优秀文化,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中,两者巧妙的碰撞融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中国前进发展的方向。阐释马列与优秀文化的契合关系,要确定马列主义所包含的内涵,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所以马列主义不能单单的理解为狭义的马列主义,而是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列主义。中华优秀文化更是涵盖革命、传统和正在不断前进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辨识出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契合之处,可以找出两者契合的逻辑基础,也能找到两者融合的学理基础。
一、马列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思想与尚和合思想的契合性
马克思在一个时期认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单靠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就要有广泛的政治联盟。斗争的方式是多种的,建立联盟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在斗争之中寻求广泛联盟,不断扩大无产阶级的力量。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全世界必然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这个时候的无产阶级联盟就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约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无产者的命运都是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状态, 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加强自身的团结和统一。
“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起来, 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 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下联合起来”。[2]联合所带来的强大, 使无产阶级越发认识到自身的团结统一才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壮大的先决条件, 是进行全面革命斗争和促进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加强自身统一建设的论述,在斗争实践中指导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随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加深了无产阶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 坚定了无产阶级思想上的团结, 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各国无产阶级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敌人, 这种一致性是无产阶级国际间联合的必然性。“既然各国工人的利益是相同的, 他们的敌人也是相同的, 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 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是全人类的解放, 也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各国人民才能实现自由。所以在斗争的过程中应当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国际力量,甚至预测必须在欧洲乃至更广阔的地区同时进行斗争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在全球已经卷入资本主义浪潮的时代, 任何阶级都避免不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农民阶级亦是如此。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渗透和农民自身被剥削程度的加深, 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成为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共同敌人。”“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 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所以,无产阶级要联合农民阶级, 进行不断的革命,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工农联盟就是非常重要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就会形成, 一些中产阶层也开始在竞争中逐渐落后, 到那个时候他们的诉求也会变成同无产阶级一样。”“以前的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 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队伍里来了。”[3]包括知识分子, 和无产阶级一样有着共同的敌人, 两者需要结成联盟。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社会阶级的过程中体现出统一战线思想,而这正是有阶级性的尚和合,到了后期马克思曾对暴力革命也有一些反思,认为斗争有三种形式,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事业仍然需要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 因此, 我们不仅要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的脚步稳步向前, 更要发展创新中国化的统战理论,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我国古代大同社会本质上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对大同社会追求“天下为公”,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礼记·礼运》,该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些具体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公有制的属性,在扬弃了彼此之间的区别之后,和光同尘,这样的理想社会最终走向的是共产主义。而马克思的提出的共产主义世界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私有制的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来探讨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已经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剥削阶级阶级消除,国家作为阶级产物消亡,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标志着进入了公有制的社会。在达到共产主义后,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劳动成为首要需求,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转,产品按需索取。到了这个时候人人平等,分配平均。每个人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各有所属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并行不悖。
而大同社会理想着重描绘的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这种博爱、和谐的社会状况,同我们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谐发展思想相辅相成。各类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扶持。人与人相互关爱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的道德引导下,在吃饱穿暖拥有安全感之后人们都可以获得归属,人的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容易实现,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人的发展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消除剥削、社会差别、私有制,工人们不再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到时人们可以按需分配,社会关系的建立也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会建立起来,也促使人类解放和人性的觉醒。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开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真正得到了自由、解放、全面的发展,人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得以舒放开来,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们之间没有了利益的斗争和对抗,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比于大同社会理想中的具体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则更加凝练,但都表达了人人自由平等发展的思想。在内在本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憧憬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相融相通的,是契合的,它们都提出在理想社会里公有是基础、人人皆劳动以及人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管是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民,还是近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历史背景都向往着相似的美好的未来,而且把这种社会生活理想作为共同的信仰。
不仅如此在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马列主义于中华文化是一种契合,因为两者相辅相成,中华文化对马列主义有一种吸纳包容学习的态度,但是无论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坎坷,只要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的时期,讲仁爱就能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指导思想,但这个思想用的好就能万邦来朝,以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达到了一致,叫远人不服修文德使来之,因为仁爱两字能更广泛的包容团结一切力量。
自从马列主义加入了中华文化,我们就认识到在仁爱的同时决不能弱化了斗争性,因为斗争、竞争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先贤们早已说过,居安思危,毛主席也指出,在斗争中求和平则和平存,要分清矛盾是人民内部斗争还是阶级斗争;习总书记更是指出当代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不仅如此习总书记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被联合国接纳,更是使大同世界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在疫情之后某些西方势力提倡单边主义,实行全球逆全球化时期,这样的中国智慧更显得重要。综上所述,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还是比较多的。马列主义是革命理论,其革命的根本目的也是建立起共产主义在社会,所以在马列之后的共产主义者们就以此为方向指南,建立并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哲学论文范例:以马克思主义丈化观引领的大学丈化建设探析
无论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导出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是中华优秀文化浩瀚的治国理政方略,其目的是建立和谐文明的秩序,国家的繁荣富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两者的归属点是一致的,这就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契合性。
作者:时威 李丽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