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特质及其内涵> 正文

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特质及其内涵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4-09 09:58

本文摘要:摘要:异化概念最早可溯源于中世纪的神学。到17、18世纪,英法哲学家和启蒙学者们使用异化概念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但直到现在,异化并未成为哲学的中心概念。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批判,对异化的逻辑架构、异化的主客体、核心要义

  摘要:异化概念最早可溯源于中世纪的神学。到17、18世纪,英法哲学家和启蒙学者们使用“异化”概念分析社会生活现象,但直到现在,异化并未成为哲学的中心概念。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批判,对异化的逻辑架构、异化的主客体、核心要义重新界定,对异化、对象化、扬弃异化进行新的阐释,在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中使异化概念走向成熟。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异化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

  异化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社会现实问题剖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既包含前人异化概念中的一般特征,又有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相一致的思想特质。

  所以,从历时态的角度纵向梳理不同时期思想家们对异化概念的界定,是考察与研判马克思异化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深刻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定义与内涵的根本。当然,鉴于理论流派的复杂性,不同流派的观点不免错误与谬见,但实质上都是在特定历史时代条件下对异化概念的有益探讨,本文旨在通过梳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若干对马克思异化概念影响巨大、最具代表性的异化观点,以厘清马克思异化概念的逻辑线索,阐明马克思如何在对先哲异化概念的扬弃中建构自己的异化概念,通过梳理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生成逻辑界定其异化概念的思想内涵。

  哲学论文范例:实践语境与生产力标准—对马克思主义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

  1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若单从词源学层面讲,学界对异化概念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在中世纪神学的神秘主义倾向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异化”概念,但此时在对相关问题的论证方式和后来的异化概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一,神学中的“异化”概念。首先,“异化”在神学上表明“神性的放弃”(拉丁文“Kenosis”),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圣灵摆脱自身的神圣性外化为物质的形态,此时的异化更多用来表明神与人的异化关系,也就是神性下降为人性的过程;其次,在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一书中,希腊词alloiosis(译为异变)被作为冥想教义的一部分,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神秘主义观点,论证了人与人性的关系异化,他将alloiosis译为alienatio(意为“异化”),即处于忘形行为中的心灵(人),在冥想与忘形行为中与肉体的异化,从肉体世界向上帝提升。[1]

  31在这里,异化是一种积极的状态,跟我们目前强调的作为主客对立关系的异化恰恰相反,他认为人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上升为神性,和上帝看齐并最终实现统一。不过,奥古斯丁在这里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的基督教会、农奴主等特权阶级剥削、压迫人民大众的封建主义社会关系。其二,思辨哲学中的“异化”概念。真正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要追溯到17、18世纪的英法哲学家和启蒙学者们。例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胡果·格劳秀斯从自身主权向他人的让渡,霍布斯在自然权利的“转让”形成国家权力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等。

  此时,异化获得政治学上的涵义,对后续异化概念的解读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卢梭正是继承了这些自然权利派前辈们的思想,使异化概念更贴近我们当前对异化的认知。在他看来,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进入到文明社会中,私有财产的确立使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必然会导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此时人与人之间斗争、冲突不断。人要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回到理想的“自然状态”,就要人人平均占有财产、实现权力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意识到人是现实的人,私有制并非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现政治的解放也不意味着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一系列问题使卢梭对异化的理解带有很强烈的直观性,但不可否认他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国家、现代社会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研究异化的学者提供丰富的思想借鉴。

  2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特质

  通过以上对异化概念产生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是中世纪异化概念的神学萌芽,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下的异化概念,它的含义及其地位始终处于变动之中。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对社会具体问题的思考中走向成熟。首先,就异化概念的逻辑架构而言。如果说异化是主体在自己的发展活动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作为不依赖于主体的力量,反过来控制、奴役主体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客体的存在相对于主体而言是不合理的,甚至有害于主体本身。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客体有害于主体相当于预设了主体存在的合理性前提。因此,对主体而言对象化的客体是有害的,所以,存在扬弃异化向主体复归的必要。但是,我们目前对异化概念的解释还大多数强调主体外化为客体,客体反对主体的两个过程,而忽略客体应该向主体复归的趋势。

  对于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而言,只把异化理解为生成、发展的过程是不够的,异化概念的逻辑构成除主体外化为客体,客体反对压制主体含义外,还应该包括外化的客体向主体复归的含义,这样既看到异化的现象又结合应然的状况来理解恰恰反映异化概念的思想特质。此外,正确理解如何扬弃异化向主体复归的过程才能理解异化的全部思想内涵,因为不同的历史观反映出对异化生成、消除的过程的不同理解。其次,就异化概念中的主体而言。在对异化主体问题的处理上,黑格尔的错误之处在于从绝对精神出发论证异化的全部内涵。简单地讲,黑格尔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放到绝对精神的自身分裂和重新统一的过程。

  费尔巴哈说“上帝的人格化,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5]267。他虽然意识到宗教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形式,但是,费尔巴哈这里所认识的人还只是人本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人仅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尽管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是他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并未认识到人的社会存在,他虽然认识到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但并未发现人意识的真正来源。马克思既不同于黑格尔将异化聚焦于纯粹的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将异化局限为狭隘的宗教观,他肯定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同时又指出要从宗教的异化分析世俗基础的异化。

  3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内涵阐释

  当前,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愈发普遍并渗入每个人生活的最深层,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领域内都可以使用异化概念,异化既可以普遍地从历史哲学上来解释又可以用来进行经验的、分析的研究,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异化的概念被泛化,成为某种空乏的论断。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伴随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成熟的,其真正意义在于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主体活动及其活动产物与人自身的关系。在他看来,人的主体活动及其产物作为异己的力量对主体的统治是异化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如果不区分具体的历史阶段,只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当做抽象的一般来理解,恰恰抛弃了马克思异化概念最本质的内涵,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因此,有必要在异化概念完整的逻辑框架下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内涵:第一,对象化。“对象化”代表的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对对象化的理解是认识异化的关键,现在一种常见的误解是,有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讲的“对象化”根源于黑格尔,但事实上黑格尔讲的是外化而非对象化。虽然对象化与外化相关,其实质是外化,但对象化强调的是人的本质在外部世界的外化,在马克思的认识中对象化是一个相对肯定的概念,而外化是相对中性的概念。何为对象化?对象化就是使某物成为对象性的。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从人本学角度对神学展开批判,他认为上帝就是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标定为宗教神学的本质,实现了人本学的转向。

  参考文献

  [1][波兰]亚当·沙夫.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段忠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9(3):22-33.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匈牙利]卢卡奇.青年黑格尔[M].王巧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蒋在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