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下面是两篇管理类评职称论文,分别介绍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和学校管理发展,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学校管理发展第三方评估,论文对主动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
下面是两篇管理类评职称论文,分别介绍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和学校管理发展,第一篇论文介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第二篇论文介绍了学校管理发展第三方评估,论文对主动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形势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另外同业竞争加剧以及外部监管升级,这些因素也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全面改革创新。资产管理业务顺应客户和市场需求,可产生高经济附加值,拓宽收入渠道,实现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正不断推动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战略转型,并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发展
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较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经历了体系重建、扩大发展、股份改革等阶段。随着国家深化金融改革,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支撑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而资产管理业务在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同时,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相结合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
一、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必然性
1.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市场需求巨大。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国民财富实现了快速积累,但居民可投资渠道单一,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开展资管业务,实现产品多样化,能够满足银行优质客户的需要。自201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3万亿,按照成熟市场国家经验,银行资产管理与存款地位相当,未来十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空间将达80-120万亿,资产管理需求未得到有效释放。
2.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等各种创新金融模式与产品的冲击性下,商业银行传统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盈利持续增长难度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改革红利和银行传统业务优势减弱,新优势尚未全面形成。在新市场准入放宽,新业态出现,同业和跨界竞争加剧情况下,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加困难;资产管理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小,而且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高,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是实现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手段。
3.商业银行具有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源先天优势。资产管理业务竞争说到底还是资源的竞争,商业银行具有客户资源、项目资源、渠道资源等优势。首先,商业银行掌握了海量的客户资源,可以成为连接资产和负债的两头的桥梁;其次,目前中国银行业拥有的广泛营业网点,拥有较大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优势。第三,商业银行拥有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还掌控着一大批优良的生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策略
1.树立品牌优势,抢抓市场机遇。一是抢抓国家经济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通过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投资建设项目的陆续落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蕴藏了非常巨大融资需求。二是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抢抓机遇。新三板的推出、强制退市政策的确定、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等,资本市场正在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定向增发、员工持股计划等再融资市场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资金平台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商业银行应突出特色,树立本行资管业务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品牌形象。
2.发挥集团经营优势,搭建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当前,客户正从单一的融资需求向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转变,“资管业务”作为构建表内外、母子公司等多方联动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最优选择。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控股集团优势,整合资源,开展母子公司、境内境外联动,在巩固传统信贷领域优势的同时,寻求新的业务发展空间,为客户提供涵盖传统表内外、新型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购融资、财务顾问、债券承销等多种融资方式在内的综合化金融服务,适应全周期、跨市场、多工具的市场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3.做好“投贷联动”,实现传统信贷与资管投行协同发展。
“投贷联动”模式是国家支持创新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银行通过“债权+股权”的模式,可为给予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大大降低企业债务杠杆。以“债权+股权”的投资模式,实现传统信贷业务与新兴股权投资业务、对公条线与资管条线的协同联动,结合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投融资需求,形成高度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客户信息、渠道、产品在利益共同体上的无缝对接,运用丰富的金融工具,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为企业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切实做好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控
1.扎实推进“全流程”风险管控。坚持问题导向,将资产管理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都纳入到日常风险管理和监测范围之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控制、处置等风险发展整个周期的全流程管控能力。
2.抓好抓实全过程“规定动作”。进一步梳理流程,制定全过程“规定动作”,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审计、检查等手段,督促“规定动作”的完成和落地,持续改进投前、投中、投后管理薄弱环节,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3.强化合规经营,在业务流程优化、操作风险管控等方面加强与内控合规部门联动,进一步提升合规意识和规范化运营水平。4.加强与风险管理、信贷管理等部门在制度建设、风险计量、考核管理、风险检查等方面的联动协作。
参考文献:
[1]黄琮翔.“大资管”时代银行投行业务转型思考.时代金融,2015年12期.
[2]孙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23期.
[3]卢子怡.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研究.商,2015年第45期.
[4]李琪.银行系投行: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新蓝海———专访工商银行投资部总经理刘金.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2期
作者:刘华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长沙湘江支行
《学校管理发展第三方评估》
摘要:传统的学校主动发展评估存在基于经验、囿于本地、碍于情面等问题,其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常州市教育局在对局属学校进行第三轮主动发展评估时引入第三方机构,采用基于证据的多元评估方法,评估结论得到了学校的基本认可。在第三方机构与被评估学校(常州市第一中学)的互动中,学校对主动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到了真问题,明确了新方向,有利于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学校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学校管理;主动发展;第三方评估
学校主动发展是指学校作为社会实体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学校发展愿景为指南,以全校师生员工的群体智慧为载体,自主发掘学校教育资源,有效建构学校发展方式,科学规划学校办学路径,积极提升学校办学质态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发展模式。常州市教育局自2003年起在局属学校启动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至今已经开展了三轮,通过主动发展规划论证、中期评估、优秀发展项目评比、总结性评估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主动发展。2015年8月21日,常州市召开深化“学校主动发展工程”推进会,市教育局常仁飞副局长归纳了三轮学校主动发展的成果: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是校长的学校领导力明显增强;三是学校的主动发展日益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使命与追求。常局长也指出了学校主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和人才支撑。
一、传统评估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于经验,评估意见难以让被评估学校信服
传统的评估方式主要依据经验,通过观察、访谈和听课等方式取得信息,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很少形成大数据,主要依据评估者的经验和观感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及被评估学校的自我评估有较大的差异,许多评估意见难以为被评估学校接受,起不到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作用。
2.囿于本地,难以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建议
传统的评估主体主要由本地教育行政方面的领导、本地区的知名校长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专家为主,尽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也常有外出参观考察或学习培训的机会,但视野还不够开阔。他们大都是优秀教师出身,是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毕竟不是评估方面的专业人员,评估手段比较单一,因此难以提出代表教育改革方向的、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3.碍于情面,容易回避被评估学校存在的发展问题
由于评估人员大都是本地的教育行政领导、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专家,有时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往往看到的多是学校的成绩和特色亮点,对于学校主动发展中的实质性问题往往避而不谈,或者避实就虚。
二、基于证据的第三方评估流程
针对上述问题,常州市教育局于2013年5月首先在常州市北环中学进行第三方评估的试点工作,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对常州市北环中学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进行第三方评估,第三方基于证据的多元评估得到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致认可,有力地推动了北环中学更好更快的发展。2015年常州市教育局决定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对部分局属学校的第三轮学校主动发展总结性评估进行公开招标,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和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两家机构中标,分别与常州市局属的10所学校进行合作,进行第三轮学校主动发展总结性评估暨第四轮主动发展全程评估。我校与常州市第五中学、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常州外国语学校等四所学校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进行评估。
三、评估的主要结论(以学校管理和组织文化为例)
2016年1月15日,第三方向学校进行评估结果反馈。评估分四个方面,内容较多,本文主要阐述学校管理与文化方面的评估结论,思考评估结论与学校第三轮主动发展期间及以往所采用的管理措施之间的相关性,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首先,第三方介绍了评估调研的基本情况,评估调研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由教师问卷和管理问卷组成。教师问卷面向全体教师,共回收173份问卷;管理问卷面向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共回收18份。访谈部分,共访谈2位校级领导、5位教研组长和5位普通教师。每次访谈均为半结构式访谈。同时,本次调研还包括收集学校管理领域近年来的相关文件、总结和资料汇编等。在数据收集和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项目组从原有基础和规划、近年来的举措与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对未来学校发展的建议。接着,学校管理和组织文化小组汇报了评估结论。
1.教师在校生活总体感受情况
本研究列举了与教师在校生活总体感受相关的词汇,让教师进行自主无限定选择,结果如表1所示。表1表明,“工作压力大”“个人规划清晰”“有条不紊”“感到温暖”“充满成就感”“工作快乐”“清贫”“身心疲惫”“充满惊喜”是老师较多的选择,构成学校教师在校生活总体感受的基本面貌。总体而言,教师在校的生活质量是较高的,校园氛围温暖、快乐、充满惊喜,6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46.8%的教师个人规划清晰;45%的教师工作能有条不紊;37.6%的教师工作充满成就感。但其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约两成教师认为收入和待遇有待提升,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工作节奏快、忙碌,向上的紧迫感明显,但23.7%的教师用清贫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仅11%的教师认为自己收入不错;一到两成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迹象,19%的教师感到身心疲惫,14.5%的教师认为其工作忙乱,10.4%的教师认为其工作没有新鲜感。
2.教师在校生活幸福感体验情况
本次评估,分别从总体幸福感、工作意义感、压力感、焦虑感以及工作的坚持性和专注性、同伴效能感、发展主动性和发展效能感等维度构建起教师在校生活幸福体验的考察维度。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反馈如表2所示。从表2能够看出,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在校生活幸福感总体很好,在四校的比较中,所有指标都优于均值。
3.学校管理效能的教师体验情况
学校管理的落脚点在于激励、支持和保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有效的管理实践和发展变革,不仅仅在于管理部门是否做了事情,更在于这些事情是否真正让教师感受到了,并且从教师的感受与体验中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因此,本次评估,特别从教师体验的角度,看学校管理在部门权责明晰、资源保障教育教学得力等诸方面的有效性。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能够看出,学校管理各个方面的效能都比较高,大部分指标都处在“比较符合到非常符合”的区间。其中,“教师经验辐射推广”的表现最高。这说明学校管理理念和文化已经较好地落实,并已经形成教师文化。与此同时,学校管理效能的表现在四校比较中,全面高出均线。
4.学校领导与管理风格的现状分析
学校领导与管理都有内在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风格。学校发展规划对于管理与组织文化领域的变革设计,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举措和行动,更涉及价值观念与行为风格的变革。与此同时,学校领导与管理内在价值观念与行为风格,对于学校其他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如课程、教学、教师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次评估,就学校领导与管理风格进行专项评估,以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团队为对象,通过这个群体的当下感受与将来期待的认知,对学校领导与管理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1)领导风格。当下以目标控制为优势风格,将来期待思想引领学校变革。(2)管理风格。当下以鼓励竞争为主要特征,将来期待为创新探索创设空间。
(3)组织氛围。当下学校组织重视竞争、按章行事,将来期待提升创新活力、互助共进成为大家庭。
(4)价值取向。当下仍将效率与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将来期待能更关注教师发展及教育创新
.(5)凝聚力。当下学校凝聚力源自制度和变革,将来期待更能凝聚教师人心。
(6)成功标准。当下认为成为超越其他学校的一流学校是学校的成功标准,而成就更多教师和成为创新榜样成为期待的目标。
四、对评估结论的反思
1.对评估结论的认识
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管理和组织文化方面得到的数据和得出的结论与学校管理者日常的感知基本一致,对结论的归因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但有一些方面值得思考。
(1)关于教师的压力和压力的来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校教师选择“工作压力大”的达到104,居各选项第1位,但位于第2、3、4、5位的分别是“个人规划清晰”(81)、“有条不紊”(78)、“感到温暖”(73)、“充满成就感”(65)和“工作快乐”(57),都是积极的选项,其总和要比“工作压力大”大得多,这说明我校教师的状态是“痛并快乐着”。
2)关于教师的幸福感和效能感我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虽然比较大,但与均线(常州市另两所初中、一所高中,加上我校共4所学校)相比,还是相对较低的(我校3.34,均线是3.47)。众所周知,高中学校的升学压力要比初中学校更大,数据说明我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并不比初中更大。而我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工作意义感”“工作专注性”“发展主动性”“发展效能感”都比均线要高得多,整体来看,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比较好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评估组的结论是“夯实科学管理”“民主开放管理初见成效”。
2.评估给学校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
(1)一如既往地坚持科学管理、共同管理科学管理和共同管理是我校近十年创造突出办学业绩的主要经验,无论教育形势如何变化,这一根本点不能改变。评估组在学校管理文化方面的评估意见中提到的“按章行事”“将效率与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当下学校凝聚力源自制度和变革”等他们认为是偏负面的评价,恰恰是学校要坚持的,而“营造互助共进家庭般氛围”可能只是一种“梦想”。
(2)给教师和中层干部更多的人文关怀按章办事、制度管理是原则,但管理者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被管理者更多的机会: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比如“金点子”活动和创意项目研究等;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外出培训进修,开阔视野;更多地享受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比如学校领导经常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体检机会,在教职员工过生日时送上生日蛋糕等。在最近进行的2016年常州市第五届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评比中,我校学生处满春燕副主任的“指向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教育戏剧研究”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这跟近一年多来学校给她提供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在常州市“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我校有三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是常州市获得一等奖最多的学校,而这些课题最初都是从学校的创意项目中脱颖而出的。
作者:李万龙
推荐阅读:《福建质量管理》(月刊)由福建省质量管理协会主办。杂志将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折不扣地宣传国家的质量方针和政策,介绍国内外质量先进经验,讴歌质量先进典型,暴光质量黑洞,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社会构筑质量监督舆论阵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