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目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被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广泛关注。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接近800万人, 同比2016年增加近30万人。近年来, 国内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 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论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被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广泛关注。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接近800万人, 同比2016年增加近30万人。近年来, 国内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 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论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论文,经济新常态,经济学,大学生就业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新常态是社会的各方位转型与升级。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极坏,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巨大。因此,大学生能否更好的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经济学角度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作出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来达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2.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2.1供需矛盾深化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长1%,就业率提高2%〔2〕。经济的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劳动力的需求便会减少。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5年,我国GDP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现已进入增速放缓期,根据奥肯定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根据表1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扩招,增幅在2012年和2013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增幅均保持在3%左右。毕业生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招生变化情况基本对应。从表1可以看出,因为经济增长而增加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因此,在新常态经济增速变慢、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
2.2技术性失业问题凸显
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也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要想推进经济新常态的这两个特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我们发明了大量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的手段,却没能给剩余劳动力找到新的用途。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包括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中短期可能会减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2016年东莞第一件无人工厂-瑞必达就是智能技术影响我国就业的一例。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零售业在2016年第一次削减了实体店员。
马云也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提出发展“新零售”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虽然国家的GDP多来自于大公司,但大部分就业还是来自于中小型企业。《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车辆工程已成为连续两届本科绿牌专业,而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已连续两届成为红牌专业。同时,高校的扩招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可变资本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不变资本的投入,不变资本的投入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的剩余。不变资本投入的增加也提高了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中,技术性失业是大学生就业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
2.3创业工作发展良好
根据表2可以看出,虽然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率依然保持增长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简化了创业流程,使社会形成一种“大众创业”的趋势。据工商部门统计,2014年新增加的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7.8万人,增长比例为33.3%,2016年新登记注册的人数达到61.5万人。一家创业公司可以拉动多人就业,积极拓展创业工作,那我们的就业市场便会被激发出来。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把创业纳入政策方针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保障,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5〕。大学生创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难题,中国青年报社在2016年对200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2.2%是创业者,身边有大学生创业者的占68.2%,54.2%接触过专业创业培训。根据调查,认为创业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和社会资源不足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受访者分别占57.8%和51.7%。
3.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3.1经济转型对就业拉动乏力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使一部分企业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面临收益缩水甚至倒闭,提供的岗位必然缩减,就业便会更加的困难。在当前经济中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必定会力不从心。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国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的投入来增加〔6〕,而可变资本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所以企业主要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降低,造成就业需求的疲软〔7〕。某些产业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必然会被淘汰,同时新兴产业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人才,因产业淘汰而失业的人员需要重新就业,但重新就业者不一定具备新兴产业的技术要求,因此存在技术性的失业。
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分析,建立了图1的模型,其中用W表示大学生的工资,Q表示劳动力的数量,S表示大学生的供给曲线,D表示大学生的需求曲线。在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原始均衡状态为Q和W对应的点,高校扩招后劳动力供给Q_1,而在此工资水平下实际劳动力的需求量为Q_2,Q_1和Q_2之间的差值就是大学生的失业量。由此可见,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若劳动力结构无法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必然造成结构性失业〔8〕。
3.2高校专业结构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向社会进行人才输出的过程中,依靠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有形的手)进行市场均衡的寻找。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也随着增加,这是人才市场中有形的手。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如图2。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而我国人才的输出中有形的手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使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部分高校跟随热门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学生培养质量下降,使得这些专业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同时由于专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培养同质化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质量的下降,限制了大学生寻找工作,使原来的“热门专业”成为就业困难专业。
3.3就业信息不对称
就业信息包含企业的就业需求信息和各个部门的就业政策信息。由于部分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导致在择业过程中会茫然不知所措。在不断的寻找和等待观望中可能就错过了企业的招聘时间,最终获得的工作可能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不是很充分,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毕业生对企业内部信息、企业晋升机制等了解甚少,对市场就业信息了解依然有限。
企业对大学生的私人信息不甚了解,只能通过学历文凭等进行筛选,无法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甄别〔9〕。这些方面共同造成了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给企业和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也有可能直接造成就业延误。企业会错过选择更合适人才的机会以及增加招聘成本。
4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建议
4.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相互促进,优质的大学毕业生是促进产业优化的主力,而产业结构优化也吸纳了大量的大学生劳动力。大学生提高了劳动力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当今世界,很多国家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国家就业率的保障主要是靠中小型企业。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达70%多,虽然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比在不断上升,截止到2015年也只有42.2%。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传统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转型中,以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变传统企业的发展思路,增强传统产业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4.2实施创新驱动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必须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实践证明,许多先进技术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通过企业。只有企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产能,才能让新技术产生最大的价值。因此要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进行技术运用后,要积极将创新产品上市,只有产品得到应用,才能检验产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要将新型产品投放到市场中改进型检验,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样要鼓励高校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产品,国家应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及时、便捷的转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4.3大力扶持创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大力推进和营造创业市场。然而大学生刚入社会存在很多问题,社会经验不足,创业启动资缺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很低,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市场三方共同努力,促进与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实现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发展。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在多年前我国各地区便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然而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政府应加大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优惠条件。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完善大学生创业的金融资助体系,更要管理好大学生贷款平台。大学生创业缺乏经验和好的创业项目,政府可以完善创业服务机构,及时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政策、融资等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要以显性就业岗位为目标取向,这样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更是加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并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把创新创业的培养思想、模式落实到高校教育中去,从源头上培养学生创业的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占恒.率先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06):4-5.
〔2〕Okun,A.PotentialGNP:ItsMeasurementandSignificance〔M〕.1962(08):45-47.
〔3〕顾海良,颜鹏飞.新编经济思想史: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的形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07):521-524.
〔4〕宋则行.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投入产出效益〔J〕.经济研究,1996,(05):47-52.
〔5〕艾军,孙传浩,甄晶莹.新常态下大学生陶瓷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陶瓷学报,2015,(02):200-20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5):55-58.
〔7〕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现代企业,2016,(01):4-5.
〔8〕王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下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06).
〔9〕PiiaAatola,MarkkuOllikainen,AnneToppinen.PricedeterminationintheEUETSmarket:Theoryandeconometricanalysiswithmarketfundamentals〔J〕.EnergyEconomics,2013,(36):380-395.
作者:宋艳萍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推荐阅读:《时尚北京》(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