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社会舆论普遍反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许多学生甚至逃学去上网,L量表分低于对照组似与之不符。原因可能是一些网络虚拟群体允许使用者以匿名的方式参与交流,受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其更加可能真实表达原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说出
社会舆论普遍反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许多学生甚至逃学去上网,L量表分低于对照组似与之不符。原因可能是一些网络虚拟群体允许使用者以匿名的方式参与交流,受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其更加可能真实表达原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说出来的思想,同时可寻找到与自己在行为和想法上的相似人群,增强自我接受感。
《华夏教师》以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教学为特色,着重反映国内大中小学管理者的先进经验及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探讨及总结的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及教师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华夏教师》将分为关注、人物、心理、理论、观点、文化等六个版块,内容涵盖教育管理、教师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华夏教师杂志教育心理论文发表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有病理性网络应用的大学生和无病理性网络应用的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发现PIU大学生具有与非PIU大学生显著不同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和孤独等心理特点。
论文关键词:病理性网络应用;人格;艾森克人格问卷
随着个人计算机成本下降和互联网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师生学习的基本工具之一。但是由之而来的网络过度应用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尽管目前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和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均对此还没有正式的诊断分类,但许多作者将该现象称为互联网成瘾(Interact Addiction),该行为表现为以互联网依赖为特点的冲动控制障碍。但是对使用“成瘾”一词是否合适,仍有许多研究呈反对态度。本研究采用“病理性网络应用(pathological Intemct use,简称PIU)”来描述导致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显著受损的互联网滥用状态。研究表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应用的比例约5—12.9%,个性心理特点异常,表现为自主性差、不自信、依赖、社交恐惧等特点。然而,目前关于病理性网络应用个体的个性行为特点的研究仍然结论不一。可能与样本和量表选择有关。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探讨病理性网络应用个体个性特点,将为有效干预提供基础数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病理性网络应用组(研究组)为在某三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病理性网络应用心理咨询并符合Young诊断量表判断标准的大学生;对照组为来自该三所大学随机抽样的无PIU的大学生。两组均身体健康,没有其它神经精神疾病。
病理性网络应用判别标准:根据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至少出现以下10项中的5项为网络成瘾:(1)过去7天内每天上网>4小时;(2)不上网时仍想网络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和焦虑;(4)企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5)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8)向家长、老师和同学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10)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和焦虑。
2、方法:两组均接受一般人口学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每天上网时间、网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并接受艾森克人格测验(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测验均在咨询室一次性完成。家庭经济状况采用好、一般、差三级评分。
3、数据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输入由Epidata3.1版建立的数据库,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完成,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和方差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组共收集样本132人,男101人,平均年龄2o.6±0.8岁,女31人,平均年龄20.3±0.5岁;对照组共152人,男110人,平均年龄20.1±0.5岁,女42人,平均年龄21.0±1.1岁。两组年龄分布经t检验,无统计学显著性(t=1.42,P>0.05)。两组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P=0.26,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大一学生为19.8%,二年级学生为35.7%。三年级学生为29.6%,四年级学生为14.9%;男性为76.52%,女性23.48%。两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1.645,P>0.05)。
1、上网状况统计结果:研究组网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羞异,其每天上网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表1)。
2、EPQ结果:研究组内外向维度(E)和掩饰量表(L)得分低于对照组,精神质维度(P)和神经质维度(N)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表2)。
三、P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病理性网络应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亦调查PIU个体在大学生中的部分分布特点。Young认为,P1U是类似于强迫性赌博的强迫性上网行为t亦有研究将P1U归为无成瘾药物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作者认为,PIU是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其结果就是社会功能显著受损,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社会也产生巨大危害。PIU个体抑郁和自杀观念比例显著增加。作为目前互联网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部分,病理性网络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和社会价值。本研究发现,大学生PIU个体中,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男学生在遇到心理冲突或困惑时不能有效获得同伴、家长和老师的社会支持,此时易转向网络,可能是一种外向不成熟和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遭受挫折后选择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或依赖网络暴力游戏获得感情发泄。PIU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学业成绩不好,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过度应用又加重其学业不良及其他情绪或社会适应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显示,PIU组和对照组在网龄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有多项研究支持本结论,表明网龄与个体是否发展成为PIU没有相关,网龄不能作为P1U的预测指标。是否发展成为PIU,可能与个体对网络的使用方式有关。有研究提示,将网络视为情感疏泻工具,如聊天和游戏方式的个体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PIUI引。两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比较表现为PIU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多项研究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一90)和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PIU个体精神状况,发现躯体化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显著增加,给PIU学生社会功能带来明显损害,但仍坚持长时间上网。
其与药物依赖相似的表现,提示P1U形成后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大脑阿片肽、多巴胺犒赏系统和5一羟色胺活动异常有关,对PIU治疗提出了一定提示l10J。本研究发现PIU与大学生个体家庭经济状况没有显著性联系,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提示大学生个体是否与经济状况和是否早期接触网络等关系并不密切,PIU可能与个体自身特征有关。
本研究采用EPQ调查了PIU的个性特点。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掩饰性相对较小,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孤独等特点。掩饰性测量的是被试朴实、遵守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等特征。PIU者长期处于虚拟空间。把虚拟空间中较为真实、直接的社会交往方式泛化到现实生活中,造成他们的掩饰性低于正常人群。
E维度测查被试的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得分较低,表现为内向、社交功能受损等特点。有研究指出,网络成瘾行为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如社交恐惧、抑郁、焦虑、孤独、不自信等有关。本研究支持此项结论,PIU组表现为较明显的内向特点。有作者认为有社交焦虑倾向的个体回避现实中的日常交往与人际交往,往往期望在网络中发展人际关系,寻求认同。但由于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显著不同,在虚拟环境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常导致现实环境中个体人际关系一再挫败,继而更加依赖网络世界的人际交往。这种负性生活体验又会加剧该类大学生抑郁心理,间接促进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但是内向特点亦可能是PIU的原因。因上述研究和本研究均属横断面调查,并不能给出进一步结论。
N维度测查被试情绪稳定性。本研究显示,PIU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抑郁、较强烈的情绪反应,Yang CK等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亦发现PIU个体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易波动、自尊低和富于幻想等,支持本研究结论。具有神经质特质的人可能因自尊较低、自主性缺乏使他们一再延长上网时间;同时强迫特征使其不断遭受戒网失败。这体现在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管理混乱等方面。另一方面,成瘾者戒断网络的失败经历将伴随受挫情绪反应。如沮丧、紧张等,并进一步强化其负性情绪体验。
P量表考察被试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研究组表现为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提示PIU者有孤独、难以适应环境等人格特征倾向。多项综述亦认为PIU个体具有明显的孤独和难以适应环境等特点。结合本研究所示PIU者内向等人格特点,推测PIU大学生是由内向人格特点,人际交往不良,遭受挫折时社会支持不足等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心理学特点发现:PIU大学生与非PIU大学生对比,以男学生为主;E维度测查被试表现为内向、社交功能受损等特点;N维度测查被试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抑郁、较强烈的情绪反应;P量表考察被试提示PIU者有孤独、难以适应环境等人格特征倾向。本研究亦有一些局限:1、作为横断面调查,尽管发现HU大学生具有内向、孤独、富于幻想和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但是这些表现是PIU的原因还是结果,并不能给出明确回答;2、本研究所用PIU样本来自于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者,样本选择不可避免有一定偏倚,且对PIU大学生年级分布和性别分布的数据只能初步探讨其构成比例,并不能如实反应在学生中的真实发生率;3、样本量较小。将来的深入研究应采取扩大学校选择面,并在全校大学生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并对PIU大学生根据病理性应用程度进行比较,进而在青少年人群中进行前瞻性研究,明确PIU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青少年教育提供基础数据,以此有效地进行提前干预。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