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在初中语文科目中,记叙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语文中考卷中,记叙文阅读是必考科目,一般占到13-15分,占到了整张试卷分值的1/10,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想要提高语文记叙文水平,不仅需要多读多记,还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并且
【摘要】在初中语文科目中,记叙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语文中考卷中,记叙文阅读是必考科目,一般占到13-15分,占到了整张试卷分值的1/10,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想要提高语文记叙文水平,不仅需要多读多记,还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并且要对这些技巧进行记忆。本文重点阐述了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阅读技巧
语文老师评职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个性”
【摘要】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综合素养有莫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拥有深厚的综合素养,更需要学生保持鲜明的个人魅力与个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措施
前言:当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不注重记叙文阅读,特别是不对学生进行记叙文阅读技巧方面的教学,记叙文跟散文、说明文不同,它需要一些阅读技巧作为支撑,而与散文、记叙文相同的是都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基础,这样一来,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需要增加一些记叙文阅读技巧的教学。
一、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注重积累
想要提高记叙文阅读成绩,教师要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课外阅读读物作为基础,因为在一些记叙文题目中,需要运用到学生的课外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加一些课外阅读。
(一)注重教材,提高基础有人会说教材中的内容跟提高记叙文阅读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提高记叙文阅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记叙文题目中都需要用到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材,使得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的记叙文水平得到提高。(二)增加课外阅读,增加积累课外阅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叙文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进行阅读,课外阅读的读物教师可以不进行硬性规定,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课外读物,并对其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可以进行运用。
二、增加语文阅读技巧,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一)文章结构上的技巧
1.问文章体裁:此文的体裁为记叙文。这是一个固定套路,要求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记忆并且运用。2.问文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过程、结果。3.问文章的内容:题目问文章内容的方式一般是这样的,此文的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而针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这样进行回答:此文记叙了……的故事(事件的起因、经过、过程)这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表现了(赞美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4.问层次的划分:层次的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发展进行划分。
5.问记叙的线索及其作用:首先要找出全文的核心人物、次要人物,核心事件、次要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线索的作用学生只要记住这句话即可,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联系在一起,使文章调理清晰、层次清晰。6.问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晰。倒叙作用:产生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1]。插叙作用:起到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
(二)文章手法上的技巧
1.问语言特色:可以利用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节奏感强,必须结合语句分析,语言生动、鲜明,富有形象性,充满感情色彩。2.问写作手法:一般问写作手法的题目中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开门见山、托物言志、侧面烘托、虚实结合等等3.问修辞手法作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的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性格、形象,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夸张手法:突出本质,给读者鲜明的印象[2]。排比手法:节奏鲜明,语势增强,增加文章感染力。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人思考。
4.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要联系词语的原本意义,同时根据文章,结合语境,及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该词语的原意为……在文中的意义为……,起到……的作用。记叙文的技巧远远不止这些,这只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购买参考书,或者上网进行查询并且进行记录,在记录下后,学生也要进行适当的背诵,将其运用到题目当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记叙文在初中语文学科中随处可见,教师也需要重视记叙文,增加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并且增加学生有关记叙文技巧,使学生做起应用文时得心应手,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尹志国,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读写现场,2013(2)[2]赵倩蕾,高中语文教学“四难”分析,教法研究,2012(5)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