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对小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势必导致小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这显然有悖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弹性”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
所谓“弹性”教学,就是正视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的设计以及学习水平的评价等方面都给不同的学生留有空间,包括质的空间和量的空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看到个人存在的价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树立前进的信心。
教师评职称知识:写信息化教学的论文发表指导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弹性”
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量体裁衣”,合理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优生放宽“政策”,允许他们超进度、超要求学习,敢提出不同的见解,用数学语言有创意地表达,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要求中等生能独立思考,大胆提出疑问,能完整地综合发言。对学困生则采用低标准、低要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认真听他人讲解,积极思考,在明白道理后能模仿、复述,允许他们分几步达到教学目标。各求所需、这样就能解决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吃不饱”“吃不了“的矛盾。当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教师应把握好“度”,目标既不能定得过低、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不能定得过高,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学生信心。
如,在计算教学中、提出的目标不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达到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过程;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能够用生活语言、描述性的语言简单地叙述计算过程:能够计算但不曾表达的学生要模仿着其他学生叙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弹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材是统一的、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而对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和他们相适应。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的空间。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现实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节中,教材的安排是两个小朋友按不同的方法数糖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新课前已经能够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安排:
师问:谁能用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20?谁能从1数到100?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数出来吗?
这样的安排考虑了学生的已有水平,适应了学生的表现欲,变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为适应学生发展的主动学,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之产生成功的自豪感。而且通过学生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数以及仍然用这些方法数小棒,让学生充分体验较大的数目,这样就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同时,教师对用哪种方法更好,不做规定,因材施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弹性”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要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然而,许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我们的教师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数学课堂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方法又处在一个变量地位,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产生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即“以内容定法、以学生定法,以过程情境定法和变法。从单纯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既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只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变为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
如小学一年级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一只小老鼠背着一袋土豆向家奔跑,不慎袋子破了,掉了1个土豆,又掉了1个……教师提问:猜一猜小老鼠到家时,有几个土豆?(画面上写着“我背回7个土豆”)这样的设计和提问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大家争着说可能刺下5个、4个、3个……还有的说:“一个也没丢,因为小老鼠发现袋子轻了,又捡回来了。“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是发散的,只要讲得合理,都可以肯定。
四、练习的设计有“弹性”
在教学中既要发挥练习的强化、巩固、训练功能,更要发挥练习的探索、创造功能。关注每个人,让他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自由地发展。
例如,在巩固练习时,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对一些星号题可让中、上水平学生做,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平时练习的设计要灵活,练习量的设计也要灵活。如在写数字时,教师给出最低的要求,鼓励学生写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做提高了练习的质量,减轻了过重负担,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精神。
另外设计一些开放的数学题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生认识了数字1-5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教师当火车头.后面跟着5名学生当车厢,每节车厢上没有车牌号。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车头后面的一节车厢是几号车?2、请你随意找一节车厢并说出它的车厢号。3、如果你拿着一张写着2号车厢的火车票,走下站台的时候,先看见了5号车厢,你能知道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才能找到2号车厢吗?学生借助小游戏的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趣盎然地寻找着答案。
五、考试、考查的要求有“弹性”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层考查。每份试卷都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类,分数按8.5:1:0.5分布。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为中等生和优生设计的,学困生也可选做。深化题是为优生设计的,中等生可选做。对于考查的结果,学困生考上60分和优生考上90分同样应该给予肯定、鼓励,让他们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对于未达标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个别辅导、小组长帮教等形式,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总之,“弹性”的教学是建立在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这样,就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王利春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