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或者感受,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消极因素。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涵盖了人口学变量比如性别、专业,个体因素如人格,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其他还包括网络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
【摘要】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或者感受,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消极因素。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涵盖了人口学变量比如性别、专业,个体因素如人格,家庭因素如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其他还包括网络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对于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孤独感应该作为重要的变量而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高职生 孤独感 影响因素 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Peplau等人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创制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最近十几年来,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发展较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孤独感的大量研究是最近十年来的事情,虽然研究对象在各年龄段都有涉及,但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明显偏少,关于高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成人群体的孤独感的研究更加少见。
一、孤独感的定义及特点
不同研究者对于孤独有不同的理解。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交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Periman和Peplau(1981)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Weiss(1987)指出,当人际关系网络出现某种质或量的重要缺陷时,人们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即为孤独感[1]。
关于孤独感的特征,Peplan和Perlmen(1982)指出,尽管人们对孤独感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在不同的定义中还是存在一些相同点的这些相同点反映了孤独感的一些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孤独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2]。
二、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Karry等对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也做了分析探讨,将其大致归为5类:早期依恋方式、人格因素、个体消极的认知和应对、社交技巧的缺乏、社会性忽视[1]。
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到底哪些方面会影响到个体的孤独感呢?纵观近几年的大学生孤独感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笔者总结影响孤独感的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孤独感的个体变量
1.人口学变量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女生,有研究者解释说,这可能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有关。由于传统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女生可以或者说是比男生更善于用哭泣、宣泄、向人倾诉等应对策略[3]。这些因素会有利于女生减少孤独感。但是也有调查结果是相反的,有研究发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关于性别差异结果的不一致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证实。
对于大学生专业及学校类别的研究均发现理工科或者是理工类院校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理工学生更多地与物打交道,他们与人的情感交流与社会的沟通相对少于文科学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
小编推荐优秀的教育类期刊 现代大学教育 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