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不断增长.相对,图书经费就显得严重不足,各大图书馆、科研院校几乎都面临着怎样精选期刊,用手中可支配的较少的购刊经费购得较多的、服务群体最满意的刊物的问题,都为订购哪些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不断增长.相对,图书经费就显得严重不足,各大图书馆、科研院校几乎都面临着怎样精选期刊,用手中可支配的较少的购刊经费购得较多的、服务群体最满意的刊物的问题,都为订购哪些期刊杂志而困惑,这自然地形成对期刊评定的热潮,大势所趋,应建立期刊评价体系.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问世.随后,陆续诞生了其他的期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
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问世);
⑵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4年问世);
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7年问世);
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问世);
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1989年问世);
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问世);
⑺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这些期刊评价结果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研制者以文献人员为主,还聘请了相关专家作为顾问;②根据一个或几个期刊数据库,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期刊的多项指标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③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的论文总量、被摘量、被引量、基金论文比及与这些量相关的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④表明评价结果只供大家在相关工作中“参考”,不可作为“标准”使用.对现有期刊进行评选分类,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虽然在评选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各编辑部对基金资助论文的优惠导致“基金资助”在论文投稿时的乱搭车[5],无论基金项目与该论文有没有关系,只要在论文首页下方写上“基金项目:等”这句话,便可享受到优惠,而这直接影响所属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影响期刊评比结果;再如:有些核心期刊在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必须列举n条以上,这也有些勉强[6],因为作者在其论文后面附注参考文献应实事求是,引用别人的观点、结论等来支撑自己的论文,既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节约篇幅,就应表明,这也算是对原作者的一种尊重和感谢,再说还可以避免“抄袭”的嫌疑.引用的参考文献越多,越能显示作者博览内容和知识积累的程度之广,能显示作者在拟稿时的认真劲儿,这些自然对提高论文质量有好处.可作为编辑部,如果在稿约中硬性规定参考文献的篇数,就难免“凑数”、文风浮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也会直接影响期刊评比结果.但是瑕不掩瑜,核心期刊的评价研究工作还得继续坚持下去,逐步克服遴选工作中的不足,使得遴选工作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规范合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lwbk/1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