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腐殖酸是一种天然的有机打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土壤中腐殖酸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土壤人员也会发表相关的论文,下面学术顾问整理了一些腐殖酸方面的文献,大家可作为参考: 文章一、类腐植酸的组分、分子结构及其
腐殖酸是一种天然的有机打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土壤中腐殖酸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土壤人员也会发表相关的论文,下面学术顾问整理了一些腐殖酸方面的文献,大家可作为参考:
文章一、类腐植酸的组分、分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研究
摘要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13C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四种不同原料制备的类腐植酸与矿物源腐植酸在组分、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对类腐植酸的生理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草本植物(麦草、竹子)为原料制备的类腐植酸中,黄腐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木本植物(松木、杨木)制备的样品。类腐植酸与矿物源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相似,具有腐植酸的特征官能团。与矿物源腐植酸相比,类腐植酸结构更复杂,其中芳香族结构、木质素衍生物及多糖等结构含量更多,含氧官能团含量较低,其中草本植物源制备的类腐植酸比木本植物制备的样品的芳香化程度更高,分子量更小。小麦种子萌发研究结果显示,类腐植酸浓度为20~40 mg/L时对种子萌发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其生长。
出处《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9-975,共7页
关键词腐植酸 类腐植酸 分子结构 生理活性 对比研究
文章二、腐植酸低碳肥料与土壤碳中和
摘要确保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庄严承诺,也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腐植酸是土壤的"储碳器",联土、联肥、联生态。实现"土壤碳中和",离不开腐植酸、腐植酸低碳肥料的核心力。让腐植酸低碳肥料说出土壤气候大事,对于推进"土壤碳中和"意义重大而深远。
出处《腐植酸》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Humic Acid
关键词腐植酸 低碳肥料 土壤碳中和 土壤气候变化
文章三、施用腐植酸改良大庆苏打盐碱土的效应
摘要为了研究施用煤炭腐植酸对大庆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应,将腐植酸施用于土壤中,开展玉米田间小区种植试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CK)、单施化肥(T1)、低量腐植酸(T2)、中量腐植酸(T3)、高量腐植酸(T4)、低化肥与低量腐植酸配施(T5)6个处理。结果表明,土壤pH和碱化度均随着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多而减少,T4处理达到最低,相比于CK分别降低了20.9%和41%;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随着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多,T4处理达到最高,相比于CK分别升高100%和28%;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随着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多,相比于CK,T4处理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93.4%、19.3%和18.7%;T5处理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达到最高,相比于CK分别提高了23.8%、2倍和42.1%;交换性钙、镁均随着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多,T4处理达到最高,相比于CK分别升高了10.1%和49.6%。综合可见,煤炭腐植酸能够降低土壤的盐碱特性,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腐植酸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改良效果表现更加明显。
出处《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2,共6页
关键词腐植酸 盐碱土 土壤改良 肥力效应
文章四、减氮配施腐植酸对草甸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高强度利用导致草甸黑土肥力下降、质量不断退化。为探讨减氮配施腐植酸对土壤持水性能、保肥能力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草甸黑土田间试验,包括6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处理(N100H0),减施氮肥20%+5 t·hm-2腐植酸(N80H5),减施氮肥20%+10 t·hm-2腐植酸(N80H10),减施氮肥30%+5 t·hm-2腐植酸(N70H5),减施氮肥30%+10 t·hm-2腐植酸(N70H10)。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各处理土壤理化性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N80H10处理为最佳施肥模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土壤容重降低18.20%,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5.69%、7.58%和10.13%,玉米产量提高21.17%,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可见,减氮配施腐植酸对玉米稳产增产及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6,共8页
关键词腐植酸 减氮施肥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产量
以上都是腐殖酸方向的论文文献,投稿作者可作为参考,除此之外这方面论文文献和期刊也是比较多的,更多投稿方面的疑问,可随时和在线学术顾问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ishuo/2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