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园林景观中竹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正文

园林景观中竹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12-15 10:39

本文摘要:这篇园林工程师论文发表了在园林景观中竹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植物,是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竹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也是最常见的造景方式。论文以竹为例,探讨竹类植物景观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景观中竹元素的运

  这篇园林工程师论文发表了在园林景观中竹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植物,是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竹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也是最常见的造景方式。论文以竹为例,探讨竹类植物景观资源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景观中竹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 园林工程师论文,园林植物;竹;景观;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师论文

  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的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同样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由此可见,大到一片竹林,小到一片竹叶,无不是其文化意境的体现。

  1 竹的精神品质

  竹子的这种自然属性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竹子清秀娟丽的形象之外,人们颇为中意其所赋有的精神寄托。例如,由竹子不惧严寒,联想到人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空心有节,联想到谦逊向上的为人处世态度;由竹风细骨,联想到不食人烟、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等。中国园林竹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就在于竹子的多重自然属性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境界相符[2]。

  不管是生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竹对人们的影响是如影随形的,生活的一副竹帘、一双竹筷到厅堂案上的一副水墨丹青、一首咏竹明志歌赋,都是竹文化及其精神品质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3]。

  2 竹与隐逸文化

  远离尘世喧嚣,与鸟语山林为伴,文人墨客开始追求归隐山林、归田园居的步伐。山野里的植物在文人大家的眼中便多了一份生命的脉动,多了一份“人格”的色彩。随着“隐逸文化”的诞生、发展、兴起与转变,“植物人格化”也伴随其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爱竹,竹子本身所体现出来各种气质,如有节、正直、坚韧、挺拔等与文人所追求的雅趣完美契合[4]。文人将隐逸的情怀寄托在这些有着与内心追求所契合的竹子上,将竹写进了他们的诗歌,绘入他们的画作。竹的气质与形象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精神的产物。

  3 竹与景观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早在《园冶》一书当中,就有“移竹当窗,分梨为院”的描述,古人钟情于水墨山水画意,将松柏、蜡梅、修竹等植物框于一景。竹元素在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就可谓形式各异、不拘一格。比如,根据场地和意境的表达需要可以选择群植、片植等形式营造主题鲜明的竹林景观;利用竹子的不同形态,采用群植、孤植的方式可达到分隔庭园空间;将竹元素与建筑进行融合,竹元素在柔化硬质建筑物质感的同时,也可以给建筑注入新的文化内涵[5]。精妙地处理植物与建筑、小品、园路、水系等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园林独有的造景方式。

  竹元素在多彩的现代园林中将东方感性与西方理性相结合,吸收文化精髓,并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动人的竹景观。例如,在北京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引起了轰动,用“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见图1)。竹墙相隔,让整个“竹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意地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立面是由巨大的地板玻璃和细竹组成的。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成“万丈光芒”[6]。春夏秋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变化,四个季节有不同的光和影风景。特别是茶室由细长的竹子建造,约10 m2的茶室仿佛漂浮在水面上。茶室的墙面不是一个坚硬的混凝土墙,把一切都分隔开来,而是运用一排竹竿能看透外面的世界。当你寻找到这个好地方,它会帮助你冷静下来,甚至忘记你在哪里。这是在对话中产生的中立空洞,即日本传统建筑形式所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性——“没有实体的空间”——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形成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的空间。竹子、石板、水和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纯净的景观空间设计手法下,俨然被转化成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

  土地与自然的结合是一个良好的建筑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的结合不是孤立的基础和孤立的建筑,而是有一种“出土”的感觉。因此,他保留了原始地形,尊重了地形环境,并与大地进行了良好的结合。竹屋旨在通过竹子的“微粒”来整合长城的山区和居民,从而创造出人、竹屋和环境的亲密感。山里的建筑面临着一个低精度的自然环境,因此他对建筑进行了加固,使这两个建筑达到了既大胆又诗意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范与主流风格背道而驰的因素,人的空间是对自然空间的抽象和延伸。人类居住的城市,是自然界结构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自然的秩序和规律,如园林绿化、行走路径等,用大面積的竹子种植成平滑的线条或片状的森林,可以在空间上协调不同的景点,形成一致的景观效果[7]。

  4 结语

  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中国各行各业。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已有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迎合国际美学的需要,人们选择其他极具观赏性的植物种类来创造景观氛围,这种做法无疑将割裂文化与传统园林植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中国园林植物也将逐渐失去其文化内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要求大家能够及时地汲取新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与园林植物造景相结合,创造一种与时俱进的园林植物造景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杨锐.文明转向与风景园林的使命[J].风景园林,2010(3):124.

  [4]蒋宇.论士人园林作为隐逸文化载体的形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87.

  [5]徐清泉.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发勃兴[J].青海师专学报,2000(5):1-4.

  [6]王健.“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J].安徽建筑,2002(6):20.

  [7]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阅读:《园林》(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知识普及刊物,是反映园林绿化行业的前沿知识、实用技术、文化技艺的科普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