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媒介开拓着人类新的生活,重塑着人类新的艺术形态,这篇 中国艺术史论文 可以说,当代社会已经是媒介化的世界。新媒体通过加深艺术媒介人与物质的融合性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文人雅士的专享,普通人也可以融人其中,可以去参与和互
媒介开拓着人类新的生活,重塑着人类新的艺术形态,这篇中国艺术史论文可以说,当代社会已经是媒介化的世界。新媒体通过加深艺术媒介人与物质的融合性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文人雅士的专享,普通人也可以融人其中,可以去参与和互动,改变和重组艺术,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当代生活是媒介化的生活,当代人是媒介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更是媒介化的艺术。在艺术媒介的构成上,人与物的融合性不断加深,交互艺术、智能艺术将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艺术广角》(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它自创刊以来的一贯宗旨是:高举当代性、综合性、学术性的旗帜,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当代文艺的发展实际,努力跟踪当代文艺的发展走向,关注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对于当代国内及国外的文艺现象、文艺思潮、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研究与评析;并把培养文艺理论新人、繁荣理论队伍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摘要:媒介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艺术的变革与发展。自远古时期的以人体为媒的原始歌舞,到以现代科技为基石出的新媒体艺术,艺术媒介种类不断増多,艺术门类也随之不断拓展。在中国艺术史上,根据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起和成熟的进程,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从古至今艺术媒介的发展,是以“以人为媒”到“以物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趋势来进行的。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使人类的艺术观念、艺术的存在形态、艺术创作手段与欣赏方式皆不断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艺术媒介;中国艺术史;交互艺术;艺术材料
艺术媒介,又称艺术材料,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用于表现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材料。艺术媒介不同于艺术语言。以绘画艺术为例,艺术语言就是构成艺术形象的线条、色彩等,而艺术媒介就是完成艺术形象创作的物质材料,如毛笔、宣纸等。原始人对物质的运用十分粗浅,因而艺术表现也只能从最简陋的方式开始进行,艺术表现以人为媒做起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放眼当代艺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可以利用的物质媒介与创作手段,艺术媒介的种类迅速拓展,艺术门类呈“爆炸式”增长,“火物相融”就是时至今日艺术媒介发展的一个鲜明的方向。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艺术的变革与发展总是依托于其媒材与工具的进步。自远古时期的以人体为媒的原始歌舞到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艺术门类不断拓展。在中国艺术史上,根据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起和成熟的进程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即从古至今艺术门类是以“以人为媒”到“以物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趋势来发展的,也就是说,艺术媒介是按照由人到物,再将人、物结合的方向发展起来的。在此将艺术媒介的发展细分为不同的时期,从而有助于对人类艺术发展脉络进行科学把握.以及对朱来艺术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
一、以人为媒时期
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艺术,各个部落的信仰活动都离不开交感巫术。巫术礼仪以歌舞的形式展开,原始人在身体涂上颜色,以完成仪式的方式构建先民们的精神家园。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原始人出于生存的需要,通过不断劳动来生产和繁衍,在劳动中即兴创作并传播,形成原始歌舞。可以说最初发展起来的原始歌舞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这是艺术以人为媒的起点。原始人的技能很难再现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他们所创作出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抽象和象征。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对物质与科学知之甚少,能够利用的物质也极其有限,因此将精神世界的内容通过身体表达出来—通过肢体有规范的动作完成原始舞蹈,通过声带有规律的振动完成原始歌唱。在这段漫长的时期中,粗糙的绘画艺术也有所发展,以动物为主角的岩画、布满几何花纹的陶器都成了原始艺术期的代表。随着对自然界的认知加深,人类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物质来维持生存,表达思想,可以说原始社会已经出现了艺术创作以物为媒的萌芽。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礼乐艺术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繁荣的礼乐文化,原始艺术中融合在巫术礼仪中的原始歌舞发展而分化成为礼和乐。到了先秦时期,音乐艺术成为社会中的主流艺术形式,儒家将礼乐与世间伦常和阶级统治密切关联,中国艺术正式进人音乐艺术期。诗歌、音乐、舞蹈都属于“乐”的范畴,而这些艺术门类都主要以人为媒,诗歌需吟诵,音乐需咏唱,舞蹈更是需要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完成。在先秦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孔子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主张统治阶级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时至魏晋,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清的一个时代”。社会动荡,人民苦难深重,时代的声音已经不再是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情感。秘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声之乐”,将音乐升华为一种虚幻的精神、一种自然之道,人的情感是固有的,与音乐本身无关。“无声之乐”标志了“乐”兴盛一时的终结。
二、以物为媒时期
秦汉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汉画的兴起,标志着绘画附属于建筑和墓葬历史的结束,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一时期,汉画集中体现了汉代艺术的灵魂。延续于楚文化,汉文化充满了浪漫幻想与儒学观念。汉代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上,描绘最多的就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各种内容同时陈列于上,满满当当,画面尚没有虚实结合的思考,构图布局也没有疏密关系可言。汉画显出一种笨拙,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自信与一种非凡旺盛的生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开始自觉,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汉字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以线条的语言表达方式构成书法,强烈地表达文人们的生命情感与胸襟抱负。楷、行、草等字体在门阀士族名士间广泛应用,迅速完善,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在历史上无可取代的书法大家,如钟舞、曹操、王羲之、王献之等。中国山水画初始兴起,历史上的专业画家和创作理论均源于魏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舞等。绘画脱离巫术、礼教,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样式,画家规范绘画独立的标准,谢赫作《古画品录》、宗炳作《画山水序》、王微作《叙画》。继“乐”之后,书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以物为媒的典型的艺术门类。人类对自然不断加深了解,更多地加以利用,艺术表现也更加关注艺术材料的运用。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也同时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当时的毛笔制作已非常精良,笔头采用兔毛、羊毛、鹿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可谓对艺术创作物质媒介已颇有研究。艺术家对技艺的研究与精修也印证了他们对于物质材料的重视程度的增加。技艺离不开物质材料,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对笔墨功夫十分重视,所谓对墨色的分类——焦、浓、重、淡、清,或是笔法的分类——数、擦、点、染,都是对墨与水关系的研究,或是对如何用笔的研究,都是对物质媒介的重视与探索。
隋唐至宋是艺术史上诗书画融通的时期,诗坛空前兴盛,诗歌风格多样、个性张扬,出现了诸多唐诗宋词大家。在此要特别提到的是,诗歌也是以物为媒的艺术形式,因为诗歌是对语言文字的调用与排布,借文字描摹现实,表现情感。语言文字是脱离于人体之外的一种具有符号和声音双重属性的工具,因此也属子物的范畴,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之后,为了在自然中生存、与同类沟通而发明的一种生存工具。语言作为载体,在文人的雕琢下越发成熟和精致,诗歌以语言为媒,兴盛达到历史的巅峰。唐宋时期,行书、篆隶、楷书、草书,古风新体,各尽其妙;颠张醉素,颜筋柳骨,诸家争艳,繁盛一时。书法如此,画亦然,名家有展子虔、吴道子、李思训,再到南宋四家;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争奇斗艳,水墨画无论内容、技法还是工具都日臻佳境。
三、人物相融初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艺术史的尾声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物相结合的艺术媒介开始出现,最先出现的盛极一时的艺术形式就是元曲。元曲是“以剧本文学为基础,舞台表演为中心,熔北曲音乐、科白舞蹈、勾栏及庙台建筑、化妆美术等多种技艺子一炉的综合性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剧在历史上第一次占据主流文体和主流艺术的地位”。在元曲的表演过程中,人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人重新回到艺术媒介的范畴,人通过自身的表演成为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实现自身艺术媒介的功能。在以元曲为源的戏剧艺术领域中,人与物相结合,角色与舞台、舞蹈吟唱与服饰化妆相辅相成,成为艺术表现的新载体。继元曲之后,更多戏剧艺术形式如明代南北杂剧、散曲、明传奇及至清代的京剧等相继出现,人物相融的艺术媒介也得到不断发展。自元明开始,中国社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戏曲小说等世俗文化取代诗歌散文等雅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过去受鄙视遭贬斥的通俗艺术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20世纪开始,自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艺术媒介也被世人所认知,而这一类新兴的艺术媒介也是人物相融的媒介。电影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荧幕上创作出感性直观的形象,表现和再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承载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参与表演的演员,他们同场景、道具、灯光一起,构成了影视艺术作品。20世纪末开始,全球化的步伐使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普及到世界各国,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艺术媒介的极大拓展。当代艺术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为艺术史带来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语言。当前迅速发展的数字艺术不断分化成各种艺术子门类,面对新兴的各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界甚至不能将这些纷繁的艺术作品定性为某一种艺术门类,但是在艺术媒介的角度上,有一个发展趋势是可以被识别的,那就是人物相融的艺术媒介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主流发展趋势。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行为艺术等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文化所推崇的主流艺术形式。在艺术功能上,艺术的实用功能、教化功能在减弱,而娱乐功能却在明显增强,艺术已经从高不可攀的大雅之堂走向生活化、大众化,艺术需要受众的参与。按照这个趋势可以推断,在数字技术为人类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之后,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中,成为社会主流的艺术形式将会是人物相融媒介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可以预测,在人物相融的艺术媒介发展成熟后,交互艺术将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人与物进一步融合,共同构成各种交互性艺术媒介。
四、人物相融后期
在人物相融的艺术形式之中,如果以融合的程度作为标准,那么当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可以由初级、中级到高级以不同程度划分。在艺术门类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与媒介、受众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由最开始的艺术家与艺术媒介分离,到艺术家(表演者)与媒介融合,再到媒介与受众融合,到最终的受众成为媒介的一部分,表现为表演艺术向交互艺术再到智能艺术的发展过程。
表演艺术属于初级形式,如戏剧、电影、动画等。在表演艺术中,物质媒介与表演者相融合,但表演者与受众是不同的两个群体,人、物初步融合构成初级形式。交互艺术是中级形式,如游戏、虚拟现实艺术、互动装置艺术等。其中,物质媒介与受众相融合,受众既是表演者,也是受众。那么可以预测到,更高一级的艺术形式可暂被称为智能艺术,智能艺术媒介中的人与物质高度融合,是无法分离和辨别的,如仿生艺术、神经虚拟艺术等。在这些艺术媒介中,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结合,人可以用神经系统控制电脑程序,完成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当然,今天这些艺术形式尚不存在或发展极不成熟,但是随着人类解密大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未来数十年内这些艺术形式都将先后问世。
在艺术形式上,艺术由原始阶段萌芽状态畏惧自然、以人为媒,到征服自然、以物为媒,逐渐从实用工具与技艺中分化出来,到最后的艺术媒介人、物结合,艺术表现逐渐成熟并最终走向自觉。艺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纯粹感性的表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实用性与功利性,尔后又从现实功用中脱离出来,成为形而上的具有越来越多娱乐性的人类活动。这种变化,都源于人类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即人类从畏惧自然守护自身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最后反思自然,重新关注人本身。艺术媒介的变革就是这种宏大的变化的一种微观体现。
事实上,历史上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这些艺术门类是从远古至今一直存在并发展的,如果从这样宏观的角度上看,则无法看出艺术媒介的发展走向。但是,通过对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主流艺术形式的归纳,特别是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巅峰时期(在社会中影响力最大的时期)的排布,则可以得到艺术媒介发展的这一规律,即艺术门类是以“以人为媒”到“以物为媒”再到“人物相融”的规律来发展的。我们在这里以中国艺术史为例,探寻艺术媒介的变革与发展规律。通过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人类艺术发展脉络进行科学的把握以及对来来艺术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