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本文拟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以空间理论为框架,以空间生产为核心概念,力求揭示移动电视在现代城市条件下建构意义、空间生产功能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移动电视作为一种都市景观植入、分割了城市公共交通车厢内的公共空间,并在更大的城市领
摘要:本文拟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以空间理论为框架,以“空间生产”为核心概念,力求揭示移动电视在现代城市条件下建构意义、空间生产功能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移动电视作为一种都市景观植入、分割了城市公共交通车厢内的公共空间,并在更大的城市领域内具有建构乘客城市认同的潜力。
关键词:移动电视 空间生产 第三空间 制造认同
移动电视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态,已经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开通。 作为一种城市景观,移动电视直接植入城市生活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公共交通的空间,传播现代化和地域化的都市文化。三五分钟一档的节目篇幅,碎片化拼贴的新闻和广告,碎片化地反映现代都市的消费特征。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移动电视不断地向城市空间提供媒介产品,建构城市的符号环境,从而有着城市空间生产的潜在功能。
“空间生产”概念由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他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生产”(亨利•列斐伏尔,2003B:48)。爱德华•索亚承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总结出两种空间的思考方式,即聚焦于“真实”物质世界的“第一空间”视野,和根据空间性的“想象”表征来阐释此一现实的“第二空间”视野。“第一空间”方式用自然主义、唯物机械论或经验主义强调世界的具体性,认为客观“事物”比“思维”更真实(Edward W Soja:2005:81)。第二空间则是全然观念性的,它从构想的或想象的地理获得观念,并将这些观念投射到经验世界中去(Edward W Soja,2005:100)。因此,索亚认为存在着两种地理,一种是“真实的地理”,另一种是“想象的地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空间的形象,这便是“心目中的地图”,每个人“心目中的地图”之所以各不相同且与真实地图有很大差异,是因为都渗入了“想象”。而“想象的”地理总是试图成为“真实的”地理,“再现”试图界定和安排“现实”( Edward W Soja,2005:100-101)。索亚本人的创新理论则是所谓的“第三空间”视野,“它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综合真实和想象,是真实-想象的混合体(Edward W Soja,2005:102,13)。
本文拟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以空间理论为框架,以“空间生产”为核心概念,揭示移动电视在现代城市条件下进行空间生产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移动电视作为一种都市景观植入分割了城市公共交通车厢内的公共空间,并在更大的城市领域内具有建构乘客城市认同的潜力。
选择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分析案例,一方面由于上海作为现代国际都市的典型背景,另一方面也因为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本身的特性。作为中国大陆最早开发移动电视的城市,上海的移动电视迅速发展已经达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规模。 根据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提供的数据,目前,上海移动电视拥有终端32000个,日均受众为1500万人次,平均年龄37岁,白领上班族群比例高达75.8%,学生群达13. 5%,每天连续播放17小时40分钟 。主要以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系统的媒体、东方卫视等节目为节目源,自制的节目占节目总数的23%,提供短、平、新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及广告节目,逐渐为市民接受成为重要的城市媒体,并于2012年获得“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贡献大奖”。作为国内发展最为成熟的移动电视媒体之一,上海移动电视的空间生产主要通过切割车厢空间内部公共空间,同时联动更大的城市时空来进行。
1 分割车厢内的公共领域
列斐伏尔认为,社会关系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索亚将其解释为“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烙印’——亦即具体再现——于社会空间的社会生产时,它们才是具体的,才是我们实际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不存在没有空间化的社会现实,也不存在非空间的社会过程”( Edward W Soja,2005:58)。以此为视角,移动电视的传播弱化了乘客与身边的人群基于物理空间接近的社会关系,却建立起乘客与电视、与电视内容的虚拟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投射到空间上,分割了车厢内的公共空间,将共在空间重新进行私人化,与现代城市生活个体相连。
早在上世纪初,齐美尔就指出了都市生活匿名、多元、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都市人理智性强、精于计算、人情淡漠的城市性格。戈夫曼则认为,城市人独特的冷漠感,遵循着有限的社会参与规则,从而将公共空间转化为私人空间。 这里的公共空间是指区别于家庭等私人领域以及熟人、邻里等狭窄领域的城市空间,例如喧闹的大街等。城市生活主要是通过其公共性才与其他类型的生活区别开来。在公共领域,人们发生快速而短暂的关系,有着一定社会距离,以最小涉入来使日常公共生活正常运行。
公交移动电视面对的受众异质性和流动性都较大,上海公交车的乘客大部分是在职人士,除了学生和工人外,白领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白领占了乘客总量的22.1%,企业管理人员占12.1%。繁忙的工作和日益拥挤蔓延的城市迫使这些乘客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并逐渐培养出一种都市生活特有的乘车习惯。
城市是一个符号环境,城市人对城市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对自我的认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都依赖于所处的城市环境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的价值的理解。个体可以充分理解并利用其建构身份。城市人在真实地把握城市生活的复杂意义的同时,也必须借助符号来象征性地、虚拟性地理解城市生活的价值意义。 Lofland认为,前工业社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公共领域占据了城市生活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信息的传播,还是其他活动的开展,如购物、政治活动、娱乐活动等,都必须在公共领域内进行。而随着建筑、通讯和大众媒体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私人领域和熟人领域蓬勃发展,人们可以借助种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脱离公共领域。
无论是看移动电视、窗外风景、听自带的音乐或者与朋友聊天甚至打瞌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乘客最大限度地减少关注(或者被发现在“关注”)拥挤车厢中其他乘客的技巧和手段。相比于与打电话或者与朋友聊天,车厢里的移动电视提供了一个既不影响他人,又能获得一点资讯报偿的堂而皇之的目光落脚点,作为一种“逃离”的工具而被乘客主动地使用。在心理和身体距离感到安全的基础上,城市生活更容易培养出一种“世界主义”---对差异的更加包容和忍让。 被电视节目“吸引”可以用来忽视身体距离的拥挤和不安,增强礼让,也是移动电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附带功能。个体与移动电视相连的这种虚拟的社会关系同样产生了空间上的结果,原本是公共领域的车厢空间被切割为乘客各自的私人领域,是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2 连接现代城市时空
作为一个新形态的大众媒体,移动电视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在平面媒体阅读率下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局限在家庭空间的情况下,有助于大众媒介对社会整体的渗透。在早、中、晚高峰时间,上海移动电视的内容以新闻类节目和广告为主,下午和晚上娱乐,生活服务类节目增加。相对于每档3分钟的广告,早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上海早晨”新闻直播以及午间、晚间半小时以上的新闻直播板块可谓强势成为主体。移动媒体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城市应急信息发布时表现得最为明显。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市民前往世博园途中,曾乘坐或准备乘坐的交通工具为公交和地铁的占总数的96.36%。在乘坐公共交通时,57.45%的市民会经常关注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播出的各类世博资讯,64.41%的市民认为非常好,移动电视是展示上海形象的窗口。世博会之后,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被正式列入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用于城市重大事故、食品安全、灾害天气等突发信息的发布平台,在共时性的信息发布中,移动电视将车内空间与整座城市相连。
每逢整点直播新闻对于乘车时间平均30分钟的上海乘客来说有着显著的“时间确认”的作用,直播的新闻将流动在城市中的人群与现代的城市公共生活相联,这种基于“同时性”的符号环境的建构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也是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而移动电视自始至终不断插播的广告,既是移动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也反映了现代城市的消费主义的明显特征。从功能上讲,现代城市主要承担着生产系统中的商品流通和消费功能,消费主义成为城市文化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并在空间上征服和整合城市空间。商业广告是移动电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通过移动电视的传播,逐渐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成为日常生活的逻辑,开启了"全球性空间"的生产的可能性 。移动电视上播放的商业广告是现代城市消费活动和消费主义的表征,熟悉、接受了商业广告的存在,也熟悉和接受了现代城市生活本身。商业广告的播放压制了空间的异质性,相比于观看窗外的风景,观看移动电视中反复重复、同时在全市空间领域内播放的广告虚无了乘客实际的地理方位感。
3 新的城市认同
作为植入车厢第一空间的空间设置,移动电视表征着整个城市生活的第二空间,并通过建构乘客的城市认同,塑造出一个真实和想象融合的第三性的媒介空间。
移动电视在构建认同方面的潜力缘于其是一个“一对多”的媒体平台,由一个统一的终端向大量的、多元的、匿名的乘客提供符号环境。传统的电视收看环境以家庭为主,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同时交谈互动,营造轻松的氛围。移动电视受众的差异性、匿名性使得相互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很小,但作为“一起看电视”的陪伴,在相同的符号环境中还是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感。
无论是广告、生活服务还是新闻,移动电视的节目中,本地化的内容占据绝大比重。1个半小时直播的“上海早晨”是上海移动电视最主打、播出时间最长的节目,占据着黄金的早高峰时间;“东方生活向导”、“美食天下”为乘客呈现本地生活的休闲去处,特色美食;东方绿洲等旅游广告、明珠家苑等房地产广告一再地向乘客确认城市中具体的地理方位;“移动气象”详细列出上海各个区当日的气象情况、“交通信息”介绍全市各主要道路的路况;“上海故事”则更直接地向乘客介绍上海变迁,讲述城市故事,呈现出不同时期上海的城市景象……城市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不断地城市的视觉再现“可以整合而不是离间社会与种族的群体,它也可以帮助新的集体认同”( Sharon Zukin,2006:17-18)。
“上海市民”是移动媒体构建的集体认同的主要内涵,在“市民信箱”、“防范伴你行”等自制节目中,“市民”这个明确的身份被反复传递给移动电视的受众。阿林斯基认为,激发社区组织中共同兴趣的关键一步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符号以将个人问题与共同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 “市民信箱”关注民生问题,解答百姓疑难;“防范伴你行”,向“全体市民”介绍防盗防骗知识,上海市民警代表出场,乘客变成为一个同一的市民群体,共同防范犯罪的发生。根据上海“市民信箱”在全上海范围内所做实名调查显示,市民对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栏目的好感度上,城市交通信息名列第一,随后就是“防范伴你行”和“市政专讯”。 在将车厢内公共空间分割为私人空间、保证了身体和心理安全的基础上,移动电视改变了乘客的空间感,在整个城市的时空层面上建构出一种上海市民的认同。
4 结语
由于节目内容多转自传统电视媒体,商业广告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和节目内容,移动电视对城市空间生产中起到的更多是整合现有社会关系和空间生产模式的作用。但是由于媒介技术本身的特性,独特的空间设置和与现代城市生活必然的互动趋势,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化社会的推动力,在反映与建构城市文化、建构市民身份认同的方面的确拥有着充足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亨利•列斐伏尔(2003B),“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 [M],王志弘译,选自《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4] 陆杨(2005),“译丛总序”,选自“都市与文化译丛”,包亚明主编;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Edward W Soja著,陆杨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Edward W. Soja(2005),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 陆杨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小编推荐优秀文史期刊论文 文学核心期刊解析何为尚情主义
近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便是新出简帛的不断出土面世。特别是《郭店楚墓竹简》(1998)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2001-2007)的出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及其文化传统,也将不得不因此而需要改写,那么小编我们一起解读什么是尚情注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