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 正文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9-28 10:40

本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泉,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的生态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类,“天人谷一”的含义是指人是由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万物是共生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为一体,应该和谐相处,人与天地要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第二,“仁爱万物”的环境伦理思想。“仁爱万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纳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仁爱”包含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等,儒学认为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是同等重要的;同时生物和自然对人是有用的,所以人就要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宋代以后儒学的生命哲学把“生”看成宇宙的本体,把“仁”与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原则相联系,认为“仁”是一种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朱熹认为,天地之心是万物生长发育,赋予万物生的本质,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这种统一的生命就是“仁”,而且是“众善之源”。

  第三,“天地之性和为贵”这是古代环境哲学的价值论思想。“天地之性和为贵”崇尚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和而不同,追求和平、和睦相处,对不同意见者秉持和为贵,但和而不同的态度。“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髓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指“太和”、“中道”等。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指不同的事物和因素,是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结合,它排斥差异,因而“和”能生生不息,“同”则没有持续发展。“和”与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

  道学的生态思想第一,“道法自然”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抵触。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这告诉我们有了阴阳,阴阳达到和合的状态之后,才能生长。

  可见,人的诞生是包蕴在“三生万物之内”的。“道”是指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万物是由“道”演变而来的,即万物是由自然规律演变而来的,人作为“道”的衍生物之一,人就应该遵循“道”的运动规律,即遵循自然规律。他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人既是天地的产物,就应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使天、地、人更为和谐。

  第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崇尚自然之美,以“道”的原则去审美。道家认为和谐就是美,只有理解“道”的人,才会体会自然之美;只有奉行“道”的人,才会不去强求无法到达的成功,因而总是能不断地前进;在L1I林旷野中有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本真”的状态。

  因此,天人合一的审美要在自然中进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平与进步。人类要珍爱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确证,是建构、尊重自然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三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工业生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样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主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物质变换受到阻碍,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石,也是生态政治建设的基础,更是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

  民主是公民政治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代表,在民主制度下,公民不再孤力无助、无依无靠,他们可以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自己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样公民就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政治的实现奠定法制基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只有在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制度保障下,生态文明建设才会不断取得进步。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进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开的精神支柱。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为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为自身行为的阪依;佛家倡导“众生平等”,蕴含着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之寓意。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文化理念,这就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创新。

  文史方向论文范文阅读:传统文化论文礼俗文化再研究

  这篇传统文化论文发表了礼俗文化再研究,由于礼学史研究在大陆的长久冷落,对礼俗社会的研究成果甚为少见,因此这一学说50多年来很少有所发展。论文探讨了礼俗社会的文化模式和土生土长的礼俗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