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学期刊杂志网新时期军队院校校园文化> 正文

文学期刊杂志网新时期军队院校校园文化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04-07 15:17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文化博览 》发表的一篇文化论文,创刊于2004年,是由甘肃省出版总社主办的以文摘类内容为主。立足知识青年,辐射文化大众,融知识性、思想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属一本新生的期刊新秀。 论文摘要: 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

  本篇文章是由《文化博览》发表的一篇文化论文,创刊于2004年,是由甘肃省出版总社主办的以文摘类内容为主。立足知识青年,辐射文化大众,融知识性、思想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属一本新生的期刊新秀。

  论文摘要: 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军队院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结合其文化建设的特点,着重从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的个性特色、文化的继承发展及文化的层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 军队院校 校园文化 教育改革

  军队校园文化是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提升部队战斗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军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灵魂,是一所院校的精神所在。它是指在校园这特定社会空间内,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既是院校风貌和个性的总和,又是社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院校的反映,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1]。换言之,就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军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与军事教育方针密切相连、与院校培训目标一致、由军校官兵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军营文化特色[2]。

  二、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认知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军事院校大多是工程技术类院校,注重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开展关注不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文化娱乐功能的认知上,致使文化活动在开展中被弱化,甚至边缘化,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二)特色定位不明确。

  军校校园文化融合了军营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因素,同时又具有由军校培养目标、教育对象、校史校址等所决定的个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正是这些个性特征的存在使得每一个军事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部队的独特魅力。然而,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和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军校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个性不突出,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提升人文素养时,忽视了结合军兵种特点、学校特色、学员任职需要等个体特征,将主旋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由此造成校园文化没有特点[3]。

  (三)管理机制尚待完善。

  鉴于军事院校自身行业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机制。管理者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院校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业余文化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作连队管理育人的指令性工作,没有营造出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使得院校管理者、教员及学员之间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四)建设成效不明显。

  相比地方高校,军队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总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背离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这一宗旨;其次,办学目标的行政化趋向和官本位思想侵袭使得办学主体意识和办学特色逐渐丧失,院校的长远发展谋划与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最后,校园文化活动逐渐表现出竞技性和虚假性,很多参演单位或个人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人人参与的原则,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促进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立足培养合格人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人才是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更是院校的庄严使命和中心工作。首先,建设先进的军事院校文化,必须按照“两个围绕”的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才培养方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始终抓住中心不放松。其次,要结合院校自身特点,把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干部教员的价值理念、学员学兵的实践要求贯穿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全部实践中。最后坚持把日常养成与践行教风学风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严格、正规、向上的具有军事院校自身特色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加强作风修养,锤炼意志品质,充分发挥院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体现军事特征,彰显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

  军事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所谓“军校特色”,是指适应军事人才培养和健康成长的、有军营管理教育和文化品位特点的育人环境[4]。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必须把体现军事特征作为重要目标和根本遵循。在兼顾大学校园特点,建设知性、活泼、怡人的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应更加强调“军”味,把自身院校文化的个性寓于彰显所属军种文化的共性之中。

  我校是一所以“航空机务维护”为特色的军事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就突出了“机务”特色,针对机务行业技术难度高、工作强度大、作风要求严,机务人员思想苦、工作苦、生活苦等职业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大力弘扬质量、责任、使命机务保障理念,营造热爱空军、建设空军,热爱机务、献身机务的文化氛围,勃发建设学院、发展学院、提升学院的文化生机,进而打造出具有军兵种特色的品牌文化。把适应实战需求、具有专业特点的训练课目纳入竞技文体活动当中,开展军事技能大比武,围绕学院建设、学习训练、教学科研,开展主题征文、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校园与战场的对接。

  (三)坚持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继承和发展校园精神,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特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院校特定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办学理念,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更能提升院校的品位和声誉,对全校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但校园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坚持继承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是开放的,注重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兼收,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并蓄。如果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校园文化的功能就会削弱,吸引力就会降低,只有创新发展才能使其永葆先进性。

  因此,在认真学习、理解院校的光荣历史,努力从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反映时代要求,突出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审美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作用,以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文化吸引力。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空间,以开放办文化的理念,在确保军校校园文化方向的前提下,“走出去,引进来”,大胆借鉴、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兄弟部队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军队内部的文化交流网络,将其他军事院校、基层部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引进来,发挥联合育人的整体势能,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结合地域优势,整合利用驻地资源,吸收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信阳茶都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驻地特色文化的成果,充实、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具有驻地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延伸校园文化平台。

  (四)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水平。

  首先,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保障校园文化持续运行、长足发展,就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通过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实施,树立全员共建意识,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成效。其次,要健全制度机制,保障发展。根据文化建设需要可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机关合力统筹、基层广泛参与”的组织网络,形成“院校搭舞台、机关当导演、官兵唱主角”的建设路子和“院校有特色、部系有特点、室队有亮点”的建设格局。通过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广大官兵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由自在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再次,要注重树立典型,引领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在院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表彰在文化建设方面富有特色、理念先进、内容全面、整体水平高的部系、教研室和学员队,以他们的经验做法引领院校的文化建设。还要抓好骨干培养,带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能否上档次、出水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得怎么样。在发动全体官兵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要注重挖掘培养一批能在院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的人才,通过他们把群众凝聚带动起来。最后,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突出学员的主体作用,保证人人参与,推动发展。

  总之,军队院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论断的要求,在院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在立足军校自身特色、坚持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保持浓郁的军校风格,营造献身国防、崇尚荣誉、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探索出适合军队院校自身文化建设的教育管理模式,这对打破传统文化建设壁垒,全面推进军事院校文化建设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潇瀛,黄振,朱泰成.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06.

  [2]李桂明,陈祥余,李向成.军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

  [3]李莉,冯艳梅.谈军校校园文化建设[J].政工学刊,2009.7.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