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外科手术的护理_《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第12期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4-02-12 09:38 本文摘要:注:《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作者:蒋峻 杂志信息: 《中国保健营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综合学术刊物,国际刊号:ISSN1004-7484,国内刊号:CN14
注:《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作者:蒋峻
杂志信息:《中国保健营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全国卫生产业
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类综合学术刊物,国际刊号:ISSN1004-7484,国内刊号:CN14-1172/R,邮发代号:82-91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医学类一级学术性核心期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全文收录。
投稿须知:1、稿件所述内容最好能有新意;主题明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叙述准确。
2、稿件中如摘编或引用了他人资料,应在文末给出参考文献。
3、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
4、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不退,请自留备份。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接受永久性起搏安置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起搏器发出一定能量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到心肌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引起心脏搏动的一种方法,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活动能力,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我科对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对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9年至2013年住院的置入永久起搏器需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人32例。基础疾病为Ⅲ度房室阻滞7例,Ⅱ度Ⅰ型房室阻滞伴窦性停搏2例,Ⅱ度Ⅱ型房室阻滞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2~83(平均59.2±9.7)岁。所有起搏器安置术均在介入导管室X线透视,无菌操作下完成,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囊腔,按常规取锁骨下静脉安置心内膜电极,在同一切口下方胸部埋藏起搏器,逐层缝合。
1.2手术种类:胃癌根治术,肝叶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乳癌根治术。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一般护理:全面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各种检查报告,特别是安置起搏器的型号、工作模式和各项参数,必要的时候请心内科医生到现场监护。尤其是对在术中使用高频电刀的患者,因为电刀所产生的电磁干扰程度不同。VVI和VOO的抗干扰能力较强,是较安全的起搏方式,对于其他的起搏方式,则需要在手术钳转换为VVI或VOO模式。另外电刀产生的高强度电磁场偶尔可造成起搏器元件损坏或起搏器不可逆的损坏。在手术前要了解患者对起搏器的依赖程度及患者在无起搏器工作的状态下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明确在术中是否能暂时关闭起搏器。
2.1.2心理护理:因为外科手术患者心理负担大,患者常有焦虑、紧张、悲伤和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讲解手术和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并告知患者术中的配合要点,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
2.2术中配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持续吸氧,注意保暖。避免因低温引起肌肉震颤而使起搏器发生错误感知而诱发心律失常。备好除颤器、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和器械。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仪各项指标。本组患者由于围手术期准备充分,在术中均未出现起搏系统造成的损害及严重的心律失常。
2.3术后护理术后继续观察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观察起搏器功能及患者各项生命体征。32例患者在术后随访6~12个月起搏器功能均未出现异常情况。
本组32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引起起搏器功能的异常,随访无异常。其护理重点是术前做好心脏护理、完善准备工作,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同时注意创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可见完善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安置永久式起搏器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了安全的保护性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