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政法论文》 心理学论文发表本土心理学文化思维方法论> 正文

心理学论文发表本土心理学文化思维方法论

所属分类:政法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12-06 15:36

本文摘要:本土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融入了本土文化,但同时最大的问题在本土文化上,本篇心理学论文基于这点,分析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作用,点出本土心理学因为自身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局限而渐渐走向偏狭,如何走出狭隘,是本篇心理学论文主要探讨的方向。 《

  本土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融入了本土文化,但同时最大的问题在本土文化上,本篇心理学论文基于这点,分析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作用,点出本土心理学因为自身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局限而渐渐走向偏狭,如何走出狭隘,是本篇心理学论文主要探讨的方向。

心理技术与应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办刊宗旨:介绍、推广心理技术,提高心理服务实效;运用、开发心理技术,促进心理技术创新;提供心理技术研究、探讨及应用的交流平台,搭建心理学研究成果与社会应用之间的桥梁。读者对象:从事心理与心理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公检法部门等)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人士;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教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人士;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以及心理技术爱好者。

  摘 要 深受西方影响的非西方国家民众的文化失落感已成为根植于理智阶层心底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情结,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学取得合理与合法身份或地位,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文化思维与现代性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偏狭性。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本土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在文化框架下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性格考察,从而辨明本土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真正关联。

  关键词 本土心理学 文化思维 方法论

  一、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伴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出现的。源起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后现代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历史学派这两种思潮兴起,引起心理学领域的积极响应,使人们从试图建立统一心理学体系和探索普遍真理的梦幻中清醒过来,主张立足于本土文化,回到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真实情境之中,去把握心理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样态。为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学取得合理与合法身份或地位,就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土心理学顺应这种文化心态应时而生,这是达成他们内心愿望最适合不过的途径。

  就中国而言,即便是本土心理学启蒙比较早的香港、台湾等地,其本土化进程无论是研究范式,或是理论建设,也没有演变成为我国本土心理学当然的精神领袖。但是,他们的研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批判地吸纳西方现代心理学合理内核和精神,建构中国自己本土心理学等方面,为大陆心理学界树立了良好典范。

  二、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文化殖民扩张和殖民渗透,本土心理学运动尤为壮观和剧烈。归纳起来,在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充满了困顿和迷惑之感的“声音”,第一,以香港、台湾心理学者为代表,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运动的起源地,他们力主稳妥、循序渐进来进行“纯学术”而较少涉猎意识形态的本土心理学建设,主张以中西合璧的研究方式来实现对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突破,至今已经对中国人所特有的人情、缘分、面子、孝道、社会化等范畴进行了验证性研究。香港和台湾的本土化进程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与背景不同而导致本土化运动在研究目标和路向上细微差别,前者多惯于跨文化研究,后者努力在建构自己的心理学。代表人物杨国枢先生所提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层次与方向”和“本土性契合”标准至今仍然是本土心理学界研究的指南与风向标;[论\文\网 LunWenNet\Com]

  第二,以我国内地南京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代表,老一代心理学者以潘菽、高觉敷、杨鑫辉、燕国才、车文博为开路先锋,他们为我国心理学中国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年一代以葛鲁嘉博士为代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以期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里获取最地道的文化资源,梳理出能够理解、解释和干预中国本土民众心理生活内涵和技术,以本土心理学能否有效为社会生活服务及能否通过实用的考验为旨归,在国内学界较为引人瞩目;第三种“声音”是除了上述两种具有典型意义声音以外比较驳杂的“声音”,其有一个共同点,即只是把研究对象由西方社会或西方人换作中国社会或中国人,但研究方式和理论说明却是西方的或西式的,究其实质,依然是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实证研究范式,不过是披上了本土心理学“外衣”。仔细反思会发现,第一种声音表达了第三世界国家本土意识的苏醒和试图从过分优势的西方心理学的主控或宰制中重新获得自发性、自主性及自动性的心声。尽管目前它依旧是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趋势执牛耳者,但是,有学者认为,该研究取向有文化抽象化、文化实体化及文化对立化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趋向发展,本土心理学研究会最终失去“本土”意蕴[1 ] ;第二种声音表达了中国本土心理学者试图脱离西方心理学的羁绊与制约,努力尝试着构建属于中国真正心理学体系的心声,其中彰显的是中国心理学者表现出可贵的学术创新能力、信心和勇气。尽管对中国典籍文献的重新理解与解读方式是最重要的,但是,怎样才能跳脱出西方科学主义心态和西方心理学框架束缚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文化传统以原创性意义,这对于建设本土心理学来说,至关重要;第三种声音自不待言,与其说是本土心理学研究,倒不是说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验证西方心理学研究,从深层次而言也是在西方心理学“扶植”名义下文化殖民的“助推者”,其研究的隐蔽性也常使人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三、本土心理学提倡对本土文化的必要尊重,尊重心理学的民族性,力图实现对本土民众心理生活质量提升和心理生活意义追问,努力建构当地民众与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互动关联,为重新理解心理学提供了意义基础、前提和语义场,就这一点,本土心理学是打开了一扇科学心理学通往文化语境的窗户。但是,本土心理学因为自身文化思维与方法论的局限而渐渐走向偏狭。

  一直以来,本土心理学试图获得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对话或平起平坐的合法身份,却也因为文化心态的偏执而遮蔽了其向内审视自己,向外拓展研究视野的动力与决心。本土心理学者以一种启蒙心态和民族主义情绪来应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然而,以单一的心态的努力就以为能够没有任何偏见地对本土民众心理和行为进行价值中立的解释,则充满了悲剧性色彩和美好的理想。因为,今天的本土心理学者所缺失的依然是对本土民众心理事实予以抽象思考的能力,也鲜有一种对自身的批判和再批判的警醒和勇气。聆听上述三种本土心理学“声音”,我们不难发现,它尽管提出了“文化”这一理念,可还是没有真正将心理学根本问题放到文化框架中来考察,不但放弃了考察心理学整体的研究视野,而且也放弃了心理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内在关系,将心理学视为脱离了文化支持的单纯的科学,对科学的理解依旧局限于将科学视为单纯“名词术语”这样狭隘的知识领域;对文化的理解,依然是将文化视为相对于人而言的外在刺激变量,在与文化分离中试图探寻和理解人的根本元素,文化也无从形成一种支持系统。它关注的视线仅仅停留于外在于人的文化上或外在于文化的人上,它只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揭示人与文化之间关联,还没有从全面和深层次上揭示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性,缺少广阔的社会历史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于本土心理学而言,如果一味地强调和“自恋”本身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视为本土心理学合法性存在的根基“, 可能会忽视对自身学术实践的批评,归根结底,本土化运动这样学术实践,最低可能是西方学术霸权的另一种翻版”[2 ] 。

  从方法论层面,至今它依然面临着理性主义和解释学的哲学视野上的纷争,在科学观上也存在着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科学观的分野[3 ] 。在其思想深处、理论预设、命题理解及结果说明,都没能跳出现代二元对立思维泥潭,“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成为我们大多数人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潜意识,是原始文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残留物,也是我们不能解决心身问题、超越二元论的杀手锏。因为,当人们承认人作为原始人想象力产物的灵魂实在性,亦即从潜在的二元论试图出发去解构二元论,这种解构注定是要失败的”[4 ]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心理学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文化思潮中并没有实现华丽转身,究其实质,依旧是科学“主义”理念的影子挥之不去。

  本土心理学已经成为学界重新理解、诠释和构筑心理学文化理论,使之重获新生的宝贵学术资源和思想源流。本土心理学的重要特点是将本土文化引入心理学,最大的问题也是来自本土文化。从根本上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心理学与文化关系,还是应该回到文化框架下,通过辨读隐匿在历史文本背后的思想秘密运动的深层力量,来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性格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辨明本土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真正关联,这样,才能为本土心理学未来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与可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1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