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近年来很多案件争议的焦点来自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是确保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对公安自由裁量权的理解出发,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执法规范化建设对公安自由裁量权适用的应然价值。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执
【摘要】近年来很多案件争议的焦点来自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是确保公安机关公正执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对公安自由裁量权的理解出发,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执法规范化建设对公安自由裁量权适用的应然价值。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执法规范化;应然价值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安队伍建设显著进步的标志。广大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但在执法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多注重执法的实际效果而很少关注程序的合法性,不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法,以及超出法律规范的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成为目前执法规范化建设最大的阻力。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关,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职能,其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尊严。只有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有限地使用自由裁量权,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维护公安队伍的形象。
一、对公安自由裁量权的理解
法律的适用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而存在,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人的因素,自由裁量权问题必然同时存在。自由裁量权问题普遍存在于司法实践中,使得适用法律变得更加复杂。自由裁量权允许适用法律的司法工作人员具有很大的能动性,这种适用很受关注,尤其是人民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更易受到关注。美国警政问题专家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对警察自由裁量权作了如下的定义:“法律赋予警察机关和警察人员的,根据具体情况凭公正的依据法律而采取行动的权利。” 他认为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处于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警察在这个灰色地带中,有选择的权力。人民警察作为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执法者,需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价值所在。
近年来很多案件争议的焦点大多围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因为警察在实际执法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而法律规定具有一般性,只能是某类行为的共有的特性加以规定,不能对司法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都详细地加以说明,从而使警察在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内容允许的范围内,在可采取的多种行为中有做出选择的权力。公安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刑事自由裁量权,主要包括刑事强制措施的采取、对涉案财物的处理、取保候审保证金的处理等等,这些自由裁量权在实际工作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刑事自由裁量权是自由裁量权在刑事法领域的体现,与民事、行政自由裁量权相比,对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刑法作为严厉的部门法,在侦查阶段事关当事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限制和剥夺,直接可能侵犯到权利人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德沃金指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强大的自由裁量都是对法律本身的漠视和对法治的践踏。
根据以上的分析,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在刑事法(主要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适用过程中(本文主要涉及警察在侦查阶段的自由裁量权),涉及刑事法适用的官方人员(包括官方机关)在所适用的刑事法规则内容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在可以采取的多种行为中做出选择。[1]公安机关是参与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有较大的权力,这些权力就是自由裁量权,基本都是为了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适用的权力。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在司法实践中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对近年来有关执法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在执法实践中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执法规范化,是要求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授权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以自我克制的职业伦理、依照法定的规则和法定的程序开展其行政和刑事执法活动。以便实现其执法目的,即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宪法和法律尊严。[2]
公安执法活动只有通过规范化的行使,才能达到法律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和进步。但如何来调整执法过程中公安执法规范化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自由裁量权应该在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实施,需要有一定的合法限度。
二、公安自由裁量权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警察的权利是一个让人头疼又敏感的问题,不给权力,又不足以制止突发性的事件,但如果给了太大的权力,如何控制权力的行使又难以解决。
2014年1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的“新生儿被抱走报警不立案”,18岁的小张因意外怀孕在内蒙古某生殖健康专科医院生产,三天后警方通知她孩子还活着,被拐卖到了某市。10天后,警方改口称没有犯罪事实,不予立案。家属找到医院,发现抱走孩子的护士已不上班,院方拒绝帮助寻找。家属找到卫生局,一名副局长称等公安局走完了程序再说。依据《刑法》的规定,有人收了钱,意味着案件定性是拐卖儿童罪﹔如果私自把别人的孩子送人,则涉嫌犯拐骗儿童罪。刚出生的婴儿被拐卖或是失踪,按公安部的要求,警方需要采取紧急解救措施,尽快让孩子回到母亲和监护人的身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结果地都有立案管辖权。本案中,拐骗儿童的发生地和拐入地的公安机关都应当立案管辖,但拐入地某旗警方在录完笔录后,不再有音信。某生殖健康专科医院向某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报案,三天后警方表示不予立案,理由是没有犯罪事实,提请复议要求立案也被驳回。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是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活动是侦查。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有没有自由裁量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在犯罪事实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公安机关可以不予立案,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程序也有自由裁量的权利。当办案机关不予立案,当事人可以向该办案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如果复议仍被驳回,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但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公安机关不立案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阶段,立案活动受刑事诉讼法的调整,立案阶段所有活动,都要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包含发现或接受立案材料、进行立案审查和做出立案决定三个环节的诉讼程序,这三个部分的活动都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管辖的范围之内。刑事诉讼法对立案审查过程的规定却非常少,只有第86条涉及到立案审查的内容。如何审查,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和程序,在立案审查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如何保障相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却没有任何规定。与立法上的不足相比,人们也很少关注立案审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造成在立案审查环节上常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在上述案件中,公安机关实际上对情节显著轻微的刑事案件事实上的裁决就是自由裁量权的表现,有案不立,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甚至对一些刑事案件降格处理。这些权力应该如何予以限制,也是立法的难题。
小编推荐优秀的政法类期刊 中外法学 论文发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zflw/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