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创新是微电子学科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如何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雄厚的理论基
摘 要:创新是微电子学科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如何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系统知识、娴熟的实践技能和迅捷的自学能力人才,是目前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使命担当。文章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诠释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方略,构建了具有微电子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微电子;个性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微电子学科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具有显著地学术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性,这势必使得微电子技术比任何其它领域技术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创新是微电子学
科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与此同时,微电子技术作为理论与实踐相结合的产物,涉及材料、器件、电路、系统、工艺、测试与封装等诸多工程领域,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雄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系统知识、娴熟的实践技能和迅捷的自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而,对现有的微电子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新时期微电子本科人才培养进行新的探索,构建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个性化培养是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实施的一种培养模式。其全面性是指在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主体性则是在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核心是牢固树立“人本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我学”到“我要学”、教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变。
个性化培养尊重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地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空间[1]。构建全面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把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贯穿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习到生产实践等各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不是独立的分散在某个教学环节。
个性化人才培养能够促使学生社会化,并且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而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最好实验场。因此,针对微电子专业具有内在技术更新快、外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我院积极吸收国内外知名高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注重实践环节培养,明晰微电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确立“基础与应用融合、产学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理念,通过基础到应用的产、学、研互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 构建具有微电子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遵从三个坚持:(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2)坚持具有“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微电子人才培养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3)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转变,以“要我上课”到“我要上课”的转变。
2.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根据学生自身志向与定位及不同发展方向[2],形成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例如:在我校的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基础能力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施通专结合。最终实现培养的人才,既可以是微电子专业的学术型/工程实践型/就业创业型等人才类型,也可以成为电子工程、通信等专业的其他类型人才。而这以终极目标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学生在学校一人一课表、同一年级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的等个性化的培养体系达成。
3.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强调规范的培养质量,又强调创新能力,也就是把素质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体现人才的能力强化与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建立“能力素质成绩单”机制,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等素质课程纳入“能力素质成绩单”,形成“双成绩单”(即“能力素质成绩单”+“课程成绩单”)制,强化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推荐阅读:《电子科技》(月刊)创刊于19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技术类专业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1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