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电子论文》 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项目实践研究> 正文

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项目实践研究

所属分类:电子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2-12 10:48

本文摘要:摘 要 近年来国内的馆校合作备受关注,与丰富多样的学生项目相比,教师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在梳理国外博物馆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为例,介绍了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效果,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教师和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的馆校合作备受关注,与丰富多样的学生项目相比,教师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在梳理国外博物馆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为例,介绍了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效果,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教师和馆员的需求、反馈,剖析了博物馆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可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馆校合作 教师培训 博物馆

江苏教育研究

  0 引言

  博物馆拥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展品资源,其沉浸式、实物性、互动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开展馆校合作的必要性已被国内外普遍认可。 事实上,馆校合作最重要的变量就是教师和馆员,尤其是教师,作为连接场馆与学校的纽带和具体执行者,其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意识和水平影响着馆校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也影响着学生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1]。

  从目前国内馆校合作的现状来看,教师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大部分由旅行社带队参观,只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未能真正起到场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作用。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的不同类型观众对话研究显示,与亲子家庭等其他观众相比,学生团队在展品前停留的时长和对话有效性均为最低[2]。 美国场馆联合会将馆校合作描述为“在实现共同目标方面,场馆基于兴趣和能力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最成功且持久的案例”[3],也就是说,场馆在馆校合作中应当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由此可见,博物馆开展针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将有助于教师熟悉场馆资源,开发出更为适合学生特点的博物馆课程。

  本文以2016—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师培训项目实践为例,介绍了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效果,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了教师和馆员的需求、反馈,剖析了博物馆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可探讨的问题。

  1 国内外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项目

  1.1 国外

  西方博物馆的馆校合作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教师培训方面也相对完善。 从针对的人群来看富有层次性,根据教师不同的职业阶段、学科领域等设置了分众化目标。 例如,美国旧金山探索馆设有新进教师的入门项目和有经验教师的引领项目,其中入门项目旨在帮助教师获得科学探究的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经验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引领项目旨在锻炼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使其成为年轻教师的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入门项目持续周期长达2年,教师可利用周末灵活地选择参与时间,包括内容研讨会(每学期2次)、新手教师工作坊(每学期2次)、导师小组会议(每学期不少于2次)、课堂观察会议(每学期3次)等。

  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有短期的工作坊、持续时间较长的职前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还有针对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培训、驻馆实习等项目[4]。 举例来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暑期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时间相对较短,持续1~2或7~10天,内容包括深入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学习如何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如何利用常规资源开发课程。 从培训师资来看,不仅有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还常常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 比如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师教育系与加拿大国家科技馆进行合作,对骨干教师发起了相关培训计划。 总体而言,国外的博物馆教师培训项目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清晰、时间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2 国内

  教师培训属于国内馆校合作项目中起步较晚的一类,直到2015年尚未开展具有严格意义的实践[5]。 近年来才开始有了一些尝试,比如江苏科技馆的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北京天文馆的天文知识技能培训等。 总体而言,国内的博物馆教师培训缺乏针对不同层次的特定项目,培训方式单一,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没有形成长期的机制[6]。

  国内也鲜少针对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进行理论探讨,尤其是考量场馆实施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实证研究更是空白。 仅通过质性分析的方法调查了教师对利用博物馆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和学生学习、加强学校与场馆合作的态度和看法[6],或从专业发展需要的视角,立足非正式教育的特点,初步探究了馆校合作模式下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7]。

  2 上海自然博物馆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

  2016年,在中小学二期课改、科创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资助的“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学校正式教育系统与场馆非正式教育系统首次面向全市范围开展的有规划、有组织的合作。 该项目在上海科技馆进行首批试点,由馆方完成具体内容和规划。 对此,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围绕“开发一批课程、培训一批教师、培育一批学生”的思路,分别针对学生、教师两大目标群体设计了六个子项目。 至今,该项目已连续实施4年,与馆方签订共建协议的学校达159所。

  2.1 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思路

  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入手,共设计三个子项目:(1)“馆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直接提供对标课程标准的博物馆课程; (2)“博老师研习会”开展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能力的主题培训; (3)“校本课程开发”招募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应用共享。 这三个子项目互为支撑,“馆本课程开发”是“博老师研习会”的重要教材,而“博老师研习会”则为“校本课程开发”输送合格的开发者,让教师成为场馆资源的使用者。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馆校合作之教师培训项目由场馆组织发起,设置的三个项目自上而下逐步加深了场馆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使得场馆从资源输出者转变为合作伙伴,教师从被动地接收资源转向主动地研发实践。 其中,“博老师研习会”和“校本课程开发”属于教师培训范畴,下面将着重针对前者进行论述。

  2.2 “博老师研习会”的发展历程

  “博老师研习会”的定位是上海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项目。 作为组织方,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通过培养一批懂得利用场馆资源的教师,解决学生团队参观质量不高、场馆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参考教学三维目标,将培训目标划分为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平台搭建。

  如表2所示,“博老师研习会”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展教资源和专家资源,融合场馆参观、活动体验、专家讲座、同行分享、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该项目属于短期培训,面向上海市中小学公开招募感兴趣的教师,集中培训总时长为20课时(45 min/课时),分散在4~5个半天,周期跨度为2~3个月,期间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完成布置的任务。

  (1)初创期(2016年):首批117所学校完成签约共建,培训报名人数高达117人。 这一阶段是品牌口碑建立、四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 首先,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参与培训课程,并由高校作为第三方对馆校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方式进行介绍,提升项目的威信和影响力。 其次,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增强教师对项目的黏性,比如发放午餐点心、评选优秀学员等。

  (2)稳定期(2017—2018年):将四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置于首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体验性和互动性。 同时积极推进培训项目在教育系统内的“正规化”,于2018年正式纳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师可获取职业发展必修学分。

  (3)改革期(2019年):由基础培训向专题培训转型,结合当下教育热点——研学实践,确定培训主题——“自然博物馆里的研学”,关注四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维度。 项目评估工作也在这一阶段实行改革,除了常规的满意度调查,还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组织需求调研、前后侧效果评估等,为项目后续优化提供基础。

  2.3 参与教师的行为特征

  研究表明参与培训的教师存在“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即教师虽主观上认可馆校合作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却出于安全、经费、时间等客观因素阻碍了行动上的配合。

  (1)教师出勤率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合格率与教师出勤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在2017年未能结业的12名教师中,除1人因未递交作业,其余11人均由于考勤未达标。 经过访谈发现,工作繁忙无法协调时间是教师缺席培训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出勤率与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支持度、场馆的统筹安排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2)报名教师的学科构成可被诱导。

  如图3所示,在初创期自然科学类教师是项目的主要受众,自纳入师资培训和提出跨学科主题后,其他学科教师的报名比例逐步提高。 如图4所示,初中教师占比最高且较为稳定。 与同期采用相同招募方式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相比,后者没有明显的优势受众,年度数据浮动较大。 由此可见,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存在差异,而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则有可能会吸引不同学科的教师。

  综上所述,教师培训的针对受众、教师行为、培训成效可借助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以实现不同的目标,而培训项目是否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实质性助益(如上级认可的资质等)则是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 “博老师研习会”的成效评估

  2019年,“博老师研习会”增加了培训前需求动机调研、培训后访谈问卷调研,以期对教师需求和培训效果进行质性分析。 全程采用专题培训与小组实践结合的形式,所有参与教师被分成2~4人的跨学科小组,在完成研学方案的选题策划、框架拟定、深化设计后,进行成果展评与研讨。

  3.1 参与动机

  访谈结果显示,教师报名的原因可总结为(按提及频次从高至低排序):(1)与所教学科或承担项目相关; (2)对场馆展教资源的利用感兴趣; (3)个人专业技能提升需求; (4)馆校合作共建协议要求; (5)往期学员推荐; (6)获取继续教育学分。 由此可见,本职工作和职业发展是教师参与培训的主要原因,而上级要求、指标规定对报名初衷虽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占主导地位。

  教师期望的收获可总结为(按提及频次从高至低排序):(1)全面掌握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教资源,学会运用场馆资源; (2)认识馆校合作的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了解上海自然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运作方式; (4)个人能力的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课标更加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教师对于非正式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减反增。 值得注意的是,馆校合作之教师项目中“博老师研习会”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子项目并列,将形成良性互动。

  3.2 反馈建议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包括四个方面: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 其中,反应评估指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此次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众人一致认为,课程设置难易适中、重点突出、安排合理且契合主题。 不少人表示日后愿意继续参加相关培训,并会向同事推荐。 大部分教师从中有所收获,开阔了思路,同时对研学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

  针对此次培训给出了一些建议:在培训内容方面,希望在前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培训计划中,并分学段、分学科设置课程; 在培训形式方面,引入网络授课,增加培训的时间和次数,并重视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3.3 学习效果

  在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中,学习评估指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根据“博老师研习会”的评议框架,选取了参与教师提交的全部20个研学活动方案作为质性分析对象,对培训后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1)场馆展教资源利用能力普遍达到中上水平。

  首先,从利用度来看,教师能力呈现出三个层级:转化层级(60%),教师在了解场馆资源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深度利用; 消化层级(35%),教师对场馆资源有一定了解,能够挑选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展教资源,但缺乏深度利用; 知道层级(5%),教师知晓大致的场馆资源但只进行了较为肤浅的利用,方案中仅有简单的参观环节,未设计具体的参观任务。 其次,从丰富度来看,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够同时利用展览中的标本、图文、视频,甚至整合多个展区的资源。 最后,从有效性来看,将近90%的方案借助场馆资源完成了探究任务。

  (2)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发能力表现出差距。

  首先,从体验性来看,60%的方案能够运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两种形式营造情景式学习环境,但仍有40%的方案直接抛出具体问题。 其次,从探究性来看,65%的方案能够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流程设计贯穿始终。 最后,从分众化来看,基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所有方案都对适用对象进行了设定,并对该适用对象当前状态下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了必要分析。

  (3)跨学科思维设计能力尚处在初级阶段。

  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在于采取了学科交叉和融合,每个小组都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强调STEAM教育理念中的项目式学习。 总体来说,教师的跨学科思维设计能力呈现出三个层级:单科型,55%的方案中仅涉及某一学科; 拼接型,25%的方案停留在简单的学科组合上,在不同的环节中分别偏重不同的学科; 项目型,20%的方案在中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跨学科思维。

  4 总结与讨论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中,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场馆主导型教师培训项目应运而生,无论场馆资源或是教师素养在全国均处于第一梯队,在合作稳定性、组织规模性、培训有效性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依然暴露出合作主体知行偏差、培训深度欠缺、合作持续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基于馆校合作的教师培训项目是否迎来了全国推行的契机尚不明朗,笔者认为馆方应对此类项目开展的难点和阻力有客观的认识,在了解馆校双方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计适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4.1 协助教师职业发展,弱化知行偏差

  如果说上级指令和政策导向决定了馆校合作项目开展的规模和起步的速度,那么双方的利益共赢才是决定合作持续力的核心,学校和场馆层面的利益将驱动双方决策者作出是否合作的决定,而能否满足教师和馆员的个人需求则会直接影响培训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参与非正式教育类培训的驱动力分为外力和内力两种,外力来源于学校和场馆的态度,内力来源于自身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前者决定量,后者决定质。

  4.2 培养馆员专业发展,强化职业认同

  教师培训的有效推进需要场馆同时配备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以及研究人才。 国内博物馆教师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场馆作为组织方缺乏专业团队,大多抽调教育部门员工具体负责,由于能力差距,部分馆员出现了畏难情绪。 对于馆员而言,工作动机依次是上级指派、能力提升和个人兴趣。 他们通常将自我定位为组织协调者,认为教师的积极性不足。

  教师教学论文投稿刊物:《科普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创办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本刊创办20多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其特有的学术性、史料性、文献性等特点,受到党政有关部门和科普理论研究者、科普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

  4.3 满足培训分众化需求,做好扬长补短

  博物馆教师培训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人群细分,为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项目,除在职教师以外,还可为师范院校的准教师提供职前培训。 另外,也可适当增加一些长期培训项目,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实现馆校双方的深入合作。 最后,博物馆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实证研究的学术支持,应当建立长效评估机制,不断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Dreeszen Craig Comp. Teaching Partnerships: Report of a National Forum on Partnerships Improving Teaching of the Arts[R]. New York: 2001.

  [2]顾洁燕,赵雯君,赵鸿,等.自然博物馆中观众对话与展览设计之关系研究[J].科普研究,2017(5):19-29,107.

  [3]王乐.协同论视角下的馆校合作研究[J].基础教育,2017(2):34-39,47.

  [4]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王乐.馆校合作研究——基于中英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包新亮.基于馆校结合的科学教师培训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7]Kang Changyun, David Anderson, Wu Xinchun.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J].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0(5): 665-684.

  作者:刘 楠 唐智婷 邓 卓 饶琳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dzlw/2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