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 城镇论文 分析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开展以山地特色小城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 小城镇建设 》是专门为小城
本篇城镇论文分析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开展以山地特色小城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小城镇建设》是专门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服务的集城镇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优秀月刊。
六盘水市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城市,还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区。六盘水市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走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提出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以人为本”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中之中。六盘水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大,人均耕地资源少。2014年4月,贵州省委提出,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符合六盘水城镇化发展实际。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建设和谐、包容、有活力的城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2六盘水市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2.1现状
到2015年6月,六盘水市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六盘水市有中心城市1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87个,其中有建制镇39个,街道22个,六枝平寨和盘县红果作为次中心城市正在建设中,有省级示范小城镇4个,市级示范小城镇5个,候补示范小城镇1个。按照示范小城镇建设标准自行培育的示范小城镇2个。目前,六盘水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44.5%,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水平22.5%。
2.2问题
a.中心城市聚集力不强,人口增长较慢。中心城市实现100万人口目标比较困难。2010年,市中心城区就有50万人,到2015年底,中心城区人口也不过60万人,增加约10万人。如果以这样的增速增加人口,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最多75万人,与100万人有着很大差距。b.小城镇发展滞后,缺乏产业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以煤炭资源为主导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转型成为必然趋势,经济转型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具有滞后性。尤其是过去依靠资源型的小城镇表现更为明显,缺乏产业支撑,严重影响小城镇发展。
c.两个次中心城市发挥作用不明显,建市工作进展缓慢。平寨和红果建市已经提出多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制镇,镇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只有完成两个次中心城市建市工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才能有更快地发展,两个次中心城市对人口吸纳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城市化作用才能得到发挥。d.城镇化水平较低。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达54.77%,发达地区均在60%以上,而六盘水城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4.5%左右,户籍城镇化率只有22.5%左右。无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看,还是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看,六盘水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都有很大差距,未来5年,六盘水市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以上。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关键是加快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其成为推进六盘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本路径,实现城镇人口规模扩大,提高城镇化水平。
e.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六盘水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90%,而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是45∶55,城镇化率低于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和国家。f.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六盘水市城镇化存在着重“土地的城镇化”,轻“人的城镇化”的倾向,城市结构松散,摊大饼,追求城市面积,占地过多,城镇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容纳增长,城市建设滞后于城镇化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城镇住房建设(保障房)远不适应城镇人口增长要求。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六盘水市目前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是22.5%,按常住人口计算是44.5%,两者相差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有50万转移人口和农民工有待市民化,实现身份转换。
3六盘水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3.1以规划引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发挥全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实现。要注重规划中的特色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提炼特色元素,打造出具有地标识性、有特色的多样化城镇风貌。按照山地特色城镇化要求,优化城镇战略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完善城镇体系,核心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针对城镇特色进行产业规划,增强小城镇的产业承接能力和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能力。
3.2以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盘水作为喀斯特地区,没有平原支撑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走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子。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一要坚持“向山要地”,依据各地山形走势,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地风貌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城镇建设对良田好土的占用。二要合理控制城建规模,控制各地城镇建设中各类广场、城市干道、场馆及开发区用地规模,避免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城镇用地应有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三要加快农村建房集约用地试点推广,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占比过大和粗放利用现状。通过建设多点式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3.3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突出民生特色,解决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就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险统一机制和农业转移人口配套进城落户后的相关保障政策,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让他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要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体系。创办各类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帮助,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有关服务业。
3.4以注重文化传承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27个民族乡,一共生活了44个少数民族,他们创造的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民族文化保留各个民族的村镇、村寨风格,是六盘水市发展山地特色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建设,应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风格特点;要依山傍水,体现小巧宜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等,强化小城镇多山地、多民族的特色。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民族文化,应当从少数民族建筑当中,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去汲取营养,提取一些好的元素,然后形成具有六盘水民族特点的建筑符号和建筑风格,使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赋予更多的民族特色。
3.5以突出生态文明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总书记有句名言:“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而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六盘水地处高原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生态基础却十分脆弱,因此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六盘水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走一条生态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展示生态文明。
3.6以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山地特色城镇化是加快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工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城互动、产城互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4小结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长期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建设农业园区型、旅游景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充分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民族等特点,抓纲铸魂,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位,提升城镇的精气神,塑造城镇个性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城镇。要全面实行落户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支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1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