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落地应用,媒介在内容生产流程、传播形式、叙事习惯及议程设置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变革。在播音主持行业中,AI与主持、播报等相互融合,催生出如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摇摇吧》中的微软小冰、新华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落地应用,媒介在内容生产流程、传播形式、叙事习惯及议程设置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变革。在播音主持行业中,AI与主持、播报等相互融合,催生出如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摇摇吧》中的微软“小冰”、新华社参与两会报道的主播“新小萌”,以及亮相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的主播“央小广”等一系列AI合成主播,并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AI合成主播的应用业态
“AI合成主播”指的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脸关键点检测、特征提取以及唇语识别、情感迁移等技术手段,运用语音、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分身模型。AI合成主播可以在确保音频和唇动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相应的眨眼、手势等表情及动作,实现高辨识精确度的音视频输出,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动作捕捉训练,模拟真人主播的发音习惯、面部表情、形体运动及场景互动等。当前AI合成主播在播音主持中有以下几大应用形式。
新闻播报类节目。新闻播报为播音主持行业传递新闻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于其他电台节目的播音员,在播音员的播音要求上,语言要规范,语速要平稳,还有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情绪,不能有较大的表情波动。同时,“说新闻”式的特点,要求播音员根据自身的经历与理解,把新闻叙述出来。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避免机械式播报。
2019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AI合成主播“小白”不仅可以模仿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声音,并且可以谈两会、谈“投你所好”、谈人工智能,节目在央视新媒体和当晚的《东方时空》推出后,“小白”收获了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喜爱。在节目的背后,白岩松曾为“小白”录制十万余字的材料,还建议创作团队为“小白”加入一些语气词,工作团队在采集到白岩松的声音后,通过数据标注来标签化他的声音特点,结合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进行“声音复刻”,从而为“小白”输出高还原度的语音系统。
综艺主持类节目。作为追求收视率及节目趣味性的综艺节目,AI合成主播既可以作为新兴主持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融合新兴技术凸显新颖性、营造科技感、形成节目自身竞争力,并为观众带来文化与娱乐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AI合成主播”在科技类相关节目中的应用也可为品牌赞助商带来曝光,取得品牌内容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2019年浙江卫视打造的综艺节目《智造将来》中,AI合成主播“蒋莱莱”和她的人类搭档一同主持,介绍中国的新技术创新项目,“蒋莱莱”不仅在大数据分析、信息存储和处理等领域拥有特殊技能,外形还特别“可爱”。自1月6日在浙江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第一期以来,这部由真人和机器人搭档主持的真人秀迅速吸引了好奇观众的注意,成为该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服务类节目。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一档为大众提供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不仅给观众朋友们提供了各种生活常识、小窍门等信息,而且还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满足公众需求、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的作用,在当今电视节目形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018年,中国教育电视台高考特别节目《加油吧考生》中,AI合成主播“小安”受邀作为网络嘉宾,与主持人一起为广大考生解答疑惑,不仅增加了节目的科技感,也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向老师们就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借助智能引擎进行信息的整理并给出精准的分析结果,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表现效果。
社交类节目。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主持人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播信息之外,其自身形象的塑造,如外在的相貌、体态、表情、服饰、色彩、眼神、动作等直观可感受的,以及由外在形象映射出的内在价值观、文化趣味、自身涵养等,同样是重要的信息。社交类主持人节目,指的是节目中具有明显的社交、社群属性,通过节目中所设置的流程及形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传播对象覆盖面广,社交类节目中AI合成主播可与现场嘉宾、现场观众、场外观众进行高效的互动,加强节目效果。
东方卫视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小冰摇摇吧》中,AI合成主播微软“小冰”利用大数据梳理热点话题、收集筛选网友评论、通过线上视频采访网友、全程与主持人搭档互动,展现出唱歌、吟诗、主持等各项技能。“小冰”在做这些事的同一时间,还可以完成对电视观众的线上采访,与上百万手机用户互动聊天。
AI与播音主持的融合
智媒融合。彭博社总编辑Jo h nMi c kl e t hwa i t认为,AI技术将对新闻业的未来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Narrative Science则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播音主持工作者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技术的进步,同时播音主持行业其自身的独特性与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不可忽视,诸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国脸”等所代表的主持人个人魅力、形象气质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等,AI合成主播难以呈现。
新闻传播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这一要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播音主持工作者。技术挑战将催生出播音主持业态的一系列变革,主持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将随之产生相应变化,未来将是人类与技术相互协同、合作的世界,人工智能与新闻媒体也将进一步融合。
贯通整体。AI主播与真人主播皆服务于新闻传播事业,并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多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随着AI主播逐渐习得真人主播的播音播报能力,从新闻内容的生产、新闻后期的合成处理再到语音播报的全流程,都可以看到AI的身影。
据了解,《中国新说唱》的后期已经开始运用AI处理部分语音、面部表情以及时间线梳理等环节,其中还包括AI选角、AI剪辑、AI语音识别、AI看点推荐、AI焦点图制作等,随着AI及大数据技术的持续迭代及发展,未来AI技术将有可能用几十分钟完成十多个人一周的工作量,对行业内的初级从业人员将会形成巨大挑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播音主持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深化自身专业技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时空延伸。播音主持更多依赖于音、视频形式的输出与保存,而由于音像存储技术等原因,往往会导致一些教科书式的播音主持史料更多凝聚在国宝级播音主持艺术家们身上,而由于时间的交替和时代的更迭,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缺乏更多更好的机会,去聆听与感受播音主持艺术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魅力。
AI主播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复活珍贵的播音主持“化石”,让不同年代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去体会与学习播音主持大师们殿堂级的播音主持作品,同时也能再现大师们的全盛时期,将播音主持生涯中最堪称完美的作品与最为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AI主播呈现与留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引发不同代际、不同地域受众的共鸣,让经典再现及永存。
AI对播音主持的创新
可实现大容积量的播报。AI合成主播工具属性明显,犹如拥有着强大CPU的“人形电脑”,可以完成数据的录入并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高频次、一对多的信息输出,不仅具备多项主持技能,也能够及时处理观众的大量反馈并实现互动,技术赋能提升节目中的观众参与度与观看体验,并加快媒介“传受一体化”进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AI合成主播既是媒介形式同时也是媒介内容。随着5G技术的不断普及,新一代的互联网改革正在拉开帷幕,云端可存储量的增加更加为AI合成主播的明天在技术层面铺平道路,而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以及内嵌的学习与总结机制,AI合成主播将逐渐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适用场景。
可高度还原真人主播。随着AI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语音技术得到了充分与广泛的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发展到今天,对词汇量不大的非特定人群,语音识别系统的辨识精确度超过98%,外形上也逐渐逼近真人主播,其与真人主播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经过大量的数据喂养与训练,AI合成主播将从发音习惯、说话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与真人主播的相似度,完成播音主持的一系列工作。由于其机器特性,也可以充分避免由于人性的弱点而导致的种种工作失误,持续呈现其所学习的真人主播最为饱满的精神状态、留下精彩的瞬间,也不会出现诸如“跳槽”、同业竞争等人类主播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而有可能做出的人生选择。
可实现永续播报能力。A I 合成主播可以忽视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长度,及时、准确、迅速地发布信息,在特殊的新闻播报时段进行“7×24”小时不间断播报,并且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身体疲劳、思维惯性等原因导致的错字、漏字、吞音等播报错误,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灾难性事件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和主题事件的连续深度报道等。与此同时,AI合成主播的这一特性也可以有效降低新闻播报行业的人工成本。试想一下,在重大灾难性事件面前,全面人民都密切关注事态的变化与发展,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需要持续更新最新进展,此时的AI合成主播的高效和永续播报,能够很好地预防“真理还在穿鞋子,谎言已经满地跑”的情况出现,遏制谣言的散布。
可集采、编、播等多项工作于一身。AI合成主播集采、编、播为一体,符合全媒体型人才要求,不仅是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创新突破,也是探索媒体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成果。AI合成主播依托大数据技术和底层算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取浩瀚的数据库内容并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二次加工,在AI、大数据等多重技术联合建模下,以MGC(机器生产内容)促进传受关系的智能进化。
可增强播音主持的互动性。AI合成主播具有强互动能力,能够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多重新闻感知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带来高收视率,拥有着商业与产业的双重价值。2019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助理——“小度”机器人可以预测两会“热词”,可通过搜索全网相关的文章、网友评论和热搜,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预测本场记者招待会的热词。此外,小度还为媒体工作者提供大会区域位置查询、人脸识别、拍照、周边查询、聊天娱乐等服务,获得一致好评。
AI合成主播的应用边界
作为新兴的媒介与技术融合的典范,AI合成主播在满足大众的新鲜感与猎奇心理并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 也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播音主持行业人才缺失的短板,与此同时其引发的相关伦理道德与人文忧思不容忽视,“工具理性”以及人机差异化等问题值得关注,这也就是备受关注的AI合成主播应用边界问题。
人文情感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播音及主持过程中的语音、语调不仅体现了文本内容的输出,同时也包含了主持人的思想、阅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播报内容所产生的共情,进而有着对于嗓音的拿捏、语流音变的处理等极具个性化的表现形态,也暗含当时当地、瞬息万变的时空感,面对“桃花依旧笑春风”之下也会产生“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同景不同情之感,灵动变通、富含人性神韵而非机械刻板、整齐划一。
而不同的主持人由于具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性格特征,在进行播音主持的同时,也是其个人魅力的展现,可谓是千人千面,即便是同一稿件或新闻事件也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直播现场突发状况尤其考验主持人的临场反应能力,同时在与节目嘉宾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即便事先有台本,所面对的仍将是难以预测且瞬息万变的语言环境,这也是优秀主持人所拥有的很重要的在业内称其为“救场”的能力。
而无论是人文语境下、不同的民俗文化中的暗示,还是所面对的嘉宾其个人经历所导致的个性与情感,依靠前期信息录入的AI合成主播都难以完全胜任,且人类主播在面对重大灾难新闻时所流露的悲伤情绪以及面对举国欢庆之时所展现出的欣喜风貌,都体现着人文主义的光辉,AI合成主播则缺乏相应的创造力与情感的感知力。即便有一天,技术获得空前的腾跃,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惟妙惟肖地像人类一样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但它们始终都不是生成者、创造者, 而仅仅是模仿者、复刻者,需以“工具理性”去正确看待。
人伦忧思。AI合成主播拥有着与真人主播酷似的外形及相近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糊与真人之间的差别,导致受众在面对AI合成主播时往往容易将真人主播的角色进行代入,对于某些媒介素养有限的受众而言,也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而当前对于真人主播的个人形象保护暂未有所定论。
一方面是许多科学家提醒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助推下,人们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渴望,这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把握,权力的寻租比比皆是,无论是政治选举、媒介环境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在利用工具创造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立性避免“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论断甚嚣尘上,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这一拥有着一定智力能力的技术产物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审视。
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AI合成主播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部分真人主播的岗位,进一步加剧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对政府的管理和行业自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如信息采集、整理等低技术含量且重复性高的劳动岗位将很有可能成为被AI主播替代的第一站,而专业度比较高的岗位则更可能承担“教授”AI合成主播这一职能,而经过大量数据喂养的人工智能未来将会走向何方,是否有应急机制也需要纳入考量范围。
AI合成主播法律边界。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AI合成主播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AI合成主播应用真人主播的声音、肖像、动作等,其中知识产权与肖像权利的保障尚未立法,也引发人们对于AI合成主播对真人主播形象滥用可能性的思考。当前我国对于公开传播内容有着法律的监管与保护,AI合成主播由算法驱动,是否有能力对其发言内容进行思辨与把控,以及造成的传播后果的责任划分值得深思,一旦法律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可能也会引发当前人格法、知识产权、劳动法律制度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关于AI合成主播是否会犯法的问题,由于其并不属于人类法律的管筹范围,但却与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上存在侵犯他人人身安全及合法权利的可能性,而鉴于AI合成主播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度有限,且其行为更多由内置算法决定,是否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难以定论。基于工具理性,如果有人利用技术漏洞假借人工智能尝试去行违法犯罪之实,量刑方面是否机器实际操控人应承担连坐责任,而互联网加密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导致相关追踪难度加大,同时对AI合成主播的惩罚应当如何体现,由于AI合成主播芯片和量产,对于某一台机器的销毁是否能冲抵其违反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以上问题均未有定论。
融合创新的未来规划
政府应完善相关人伦法规。从播音主持行业体系来看,AI主播的入局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也将面临诸如劳动法、真人主播肖像权等问题,行业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避免AI技术滥用以及恶性竞争的出现。针对社会上对于AI合成主播的人伦法规方面的忧思,相关政法部门应针对个人形象保护、安全威胁、传播后果的责任划分等法律边界问题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理无情人有情,有关于人伦忧思和后现代主义下新新人类所面临的人机共存这一生活状态的趋势,在依靠法规完善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治,各类社会组织可以经过充分的协商和探讨,最终得出可持续发展方案。
播音主持行业应完善风险应对机制。AI合成主播在节目中的运用应注意规避由技术失误而导致的风险,并完善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以大型活动为例,其中核心岗位或主要岗位应由真人主播进行担任并负责把控,AI合成主播可进行相应的配合,在提升节目效果的同时实现节目现场的风险把控。在节目正式开始以前,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在脑海当中对节目的流程进行构思并进行预演,分析节目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考虑怎样解决,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
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需创新专业能力。作为播音主持从业人员,应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与个人主持风格、魅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并与AI合成主播更好结合,重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路径,在将低端、高重复性工作让渡给AI合成主播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创造,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突破职业瓶颈。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工智能是为了人类“永生”服务的,对人脑的模拟和复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留”在世界看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善用技术,一起开创更美好的明天,而这也将是AI合成主播的明天。
人工智能方向评职知识:人工智能可以准备哪些论文
人工智能论文投稿题目参考: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人工智能难题的大数据思维进路,论人工智能的自反性伦理治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