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数据大集中—冲击银行传统模式> 正文

数据大集中—冲击银行传统模式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3-16 07:45

本文摘要: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彻底改I刑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纷纷进行机构重组、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数据处理的大集中已日益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各行各业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彻底改I刑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纷纷进行机构重组、改造,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数据处理的大集中已日益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加入WTO后跨国集团、外资企业的挑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展现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进行各项业务数据的大集中处理,这已成为国内各大企业的共识。

中国城市金融

  集中是大势所趋以金融界为例,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两个中心,北京建立了全国清算总中心,将其备份中心建在无锡,工商银行正在进行的"9991工程”将分布在各省的几十个计算中心集中到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中国银行跃过了建设以省为中心的数据集中阶段而直接把全国的所有网点集中在三个中心,农业银行也正在分两步走数据集中处理的道路,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集中式业务处理系统也都已顺利投产。种种案例表明,要迎接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要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数据的集中处理是必由之路。

  银行经济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城市金融》(月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工商银行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金融类月刊。

  1.国外银行集中应用模式及发展趋势。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交易全球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快捷化已成为现代化大银行的显著特征,银行数据中心的合并是世界各大银行为适应这一特征而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如: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1998年完成了将2300个分支机构集中到4个数据中心处理;美国大通银行将世界范围内的10个中心合并为一个中心;花旗银行在全美设立了三大中心大规模的应用信息技术。国外银行业已有较长的历史,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银行业务再造具有三个特征。

  (1)客户服务。90年代国外银行业的客户系统发展十分引人注目。银行成为信息管理型的企业,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能够为银行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强大的支撑。使银行对每个顾客进行“量身订作”式服务成为普遍流行的方式。

  (2)集成化。一是银行服务集成化,为银行建立方便、有效的客户月艮务通道。二是业务处理集成化,目标是建立集会计、信贷、资金清算、金融交易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三是数据处理集成化,数据存储及处理_直是银行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数据仓库的出现,使数据存储技术具备了面向问题、集成、及时、稳定及可组装的特性,有效解决了数据处理集成化问题,形成了大规模数据处理集成化潮流。

  (3)银行数据处理集中。后台数据处理全面集中是国外银行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典型的如花旗银行,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最高的客户满意度,利用IT技术整合资源,将新加坡花旗银行变成全球数据中心,以一种反应迅速、经济有效的方式提供增值信息处理服务。

  2.我国银行集中应用的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会服务水平和产品需求日趋提高,同时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尚不发达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当时国内银行计算机应用当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单机应用阶段。计算机被封闭在一个”微机房”,客户服务请求通过纸质凭证由传送带传送进”微机房”,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式服务。

  (2)网络应用阶段。本阶段完成了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网络业务应用。经过网络化阶段的发展,银行计算机应用初具规模,实现了资源共享,提供了直接的银行客户服务。

  (3)数据集中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跑稳定增长,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各大银行充分认识到,把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分行、支行和营业机构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大业务系统下的各种地方特点业务并存是必然趋势。大型数据中心的投产运行,全面提升了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模式。提高了集约化规模效益,增强了竞争实力,有效地降低了全行软、硬件和灾备中心投资及系统运行管理成本,为我国银行的电子化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都一再表明:集中有利于银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有利于银行更合理地利用资金,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有利于有效地改善客户服务质量,提供服务水平;有利于银行分析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市场竞争力。

  国内银行实施大集中的具体情况

  1.工商银行数据中心集中工程。工商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经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三个阶段的努力,在顺利完成大机延伸工程之后,进一步启动大集中工程的时机和各项条件已逐渐成熟。于1999年9月1日正式启动数据集中工程,并命名为“9991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提高工商银行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同业竞争力。工商银行数据集中方案符合高度集中的业务管理、控制和运营模式的需要,釆用许多大银行和大企业所釆用的先进技术,进度安排和成本费用经过了仔细的测算,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建立一个不受技术羁绊的广阔空间。

  2.数据大集中促农行业务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的全国数据集中工程在2002年底已全面完成了全国36个省域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步,数据集中原型工程“五行一部”的数据上收,分别在上海和广东启动了全国数据处理中心基建工程建设和全国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建设,为全面实现数据上收做好准备。到2005年全面建成全国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既对优势产品研发的人力资源进行了整合,又拥有了业务建模和技术建模的核心技能,更好地满足全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广大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3.建行数据集中工程全面上线。2005年9月25日下午,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柜面业务系统成功上挂总行数据中心,历时3年的建行数据集中工程(DCC)宣告完成。数据集中是支持建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业务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建行DCC项目自2002年年7月正式启动,历时近三年,按预定目标成功实现了全行38个一级分行和总行营业部的全面上线。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业务发展方面统一了全行会计核算和柜面业务应用版本,提高跨区域交易和清算的服务质量,加速全行的头寸管理和资金调度,实现了支持后台集中运行的业务模式。数据集中工程完工后,使建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服务成为可能。

  4.数据大集中助力民生银行业务转型。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民生银行IT建设经历了数据大集中和八大系统建设。作为中国民生银行初创的时候已经成立的部门之一的科技开发部(现在的信息科技部),在2001年就成功上线了大集中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在全行范围进行业务处理系统大集中建设,将分散于各行和直属支行的柜面业务系统集中到总行的数据中心,重新规范业务流程,建立高速统一的信息平台,以科技带动经营模式的转变。该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并且维护相对简单,使各级分行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大为减少,从而节约大量的技术、人力资源等费用开支。总行技术集中,力量得到增强,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开发、推广应用软件,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5.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集中”三部曲。浦发行是在2002年6月正式开始立项实施的,也被称为“628项目”。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加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实现全行数据集中管理,浦发行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对其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重构。这一过程,有30多家大大小小的IT厂商参与其中,既有国内公司,也有跨国巨头,“中西合璧”的实施思路在帮助浦发行快速、高效的构建具有世界水准的核心业务系统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效果。

  在此之后,浦发行一直着手通过管理集中来深化前期工作的成果,同时也开始积极的向“实现企业应用集成,消灭信息孤岛”这样的目标迈进。中国农业银行科技部总经理曹谷崖:数据大集中将带来弓一场信息管理决策层的革命和业务管理的新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贺信中疔请帼我畫亦課衣食父母,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我们覺呼位嶷的'责任。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是建行的重要任务。数据集中工程的全面上线,是建行科曲|詠平v的新起点。"数据大集中并不是信息化的完结,而是信息,个有机环节,在数据大集中初步实现的基础上,控、辅助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等新目标又会提上重要整个行业和部门与时俱进发展的一种战略性、全局与国际接轨的新起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