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中国工商管理学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历史使命> 正文

中国工商管理学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历史使命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05 10:28

本文摘要:【摘要】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多年辉煌之路,也是中国工商管理学探索、发展创新的七十多年。以我国七十多年经济、政治、社会为时代背景,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发展,基于Weber提出的国家情境理论,将我国工商管理学的

  【摘要】新中国走过的七十多年辉煌之路,也是中国工商管理学探索、发展创新的七十多年。以我国七十多年经济、政治、社会为时代背景,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发展,基于Weber提出的国家情境理论,将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分为探索奠基、恢复转型、完善提高和全面创新四个阶段,并总结中国工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结论表明: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互动、共同发展,并将中国特色融入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中国情境;中国式管理;创新

工商管理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中国管理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系统回顾中国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成长过程及其发展经验,无疑对中国工商管理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工商管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并且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工商管理论文范例:浅析工商管理对于经济的助推效益

  1964年,Weber[1]首次提出国家情境概念;Child[2]进一步将国家情境划分为由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组成的物质体系、由文化宗教等各类价值观组成的理念体系,以及由政府和各种规则标准组成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黄群慧[3]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情境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包括体现为快速工业化进程的经济情境因素变化、体现为改革开放推进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制度情境因素变化和体现为全球范围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情境变化,进而将中国工商管理学发展基本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78~1993年的恢复转型阶段、1993~2013年的完善提高阶段和2013年以后的全面创新阶段。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国家情境,将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探索奠基时期,1978~1992年为恢复转型时期,1993~2013年为完善提高时期,2013年至今为全面创新时期。基于此,回顾工商管理学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期凝练出属于中国的本土管理智慧,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持续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工商管理学朝着体系化、规律化和学科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1.探索奠基时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探索国营企业管理方式,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商管理学的基础。1949~1978年是我国工商管理学理论的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边仿效苏联的工业现代化体系,为我国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一边学习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涌现出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在经营思想上主张经济核算和降低成本;在领导制度上,采用苏联模式下的厂长负责制,由厂长进行决策,这对当时克服管理混乱现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工作,片面强调现代化大生产要求,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杂乱无章,效率十分低下。

  为此,毛泽东于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主要思想是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企业领导体制应运而生。同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决定,即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自此,以“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为原则的党委领导制正式成立。总而言之,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资本主义国家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发展经验,如20世纪初盛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福特制和泰罗制。

  60年代初,由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企业管理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围绕“一五”计划,国家强化统一集中管理,确立了国家经济管理机构。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方法——“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一条极具本土特色的管理经验。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大庆经验”“铁人精神”,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管理中激励不足的现象,大大激发了国营企业活力。

  尤为重要的是,1961年针对企业管理混乱问题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给出了一系列治标又治本的方法,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马洪编写的并于1964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一书,详细阐述了国营企业管理方式,第一次将管理实践总结为具有参考性的理论经验,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基础。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部分吸收西方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不论是工商管理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突破性进展。这是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尝试,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恢复转型时期:全面推行承包制为特征的经营机制,尝试股份制改革,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企业管理思想,探索了企业市场化改革路径,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78~1992年是我国工商管理的恢复转型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不仅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推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漫长征途。

  20世纪70年代末,承包制得到国家的支持进而快速推广开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产生了多余的劳动力。一些农民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创办乡镇企业并开始生产和销售商品。很快,市场活跃起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生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家,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同一时刻,经济特区的建立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速度,为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机会。

  国家为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发布了若干文件,其中1980年出台的《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和1981年颁布的《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办法的若干规定》,分别确定了企业自主权的全国推广问题和利润留成制度。

  这一系列文件的实施,既对国家和企业的利润分配进行了调整,有助于企业履行经济责任,又充分激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盈利意识,带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1982年,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企业管理思想,步入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之路,同时实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方案,国营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自主权。

  1984年10月,为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原则。这为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股份制提供了思路。企业的管理实践是工商管理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时期,经济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和“简政放权”,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贯穿始终。

  1980年和1983年,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朱镕基分别主编了《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1982年,可口可乐在北京举办大型促销活动,开启了企业促销活动的先河,使得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意识到营销理论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这充分表明随着西方管理科学的引进,我国开始重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研究。

  随后,以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理论、技术经济学为主的西方管理思想开始涌现,管理理论得到蓬勃发展。1979年,蒋一苇在《企业本位论》和《职工主体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和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化的资本,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主体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和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清晰的改革思路和重要的理论基础。同年,作为我国第一个管理学学术期刊,《经济管理》正式成立,给管理学理论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和政策实施,国民经济缓慢增长,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查为辅”的管理思想,全面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企业开始获得自主权。在实践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承包制和股份制等管理经营方式得到深入发展,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管理协会,积极开展各项管理实践活动。

  在理论方面,管理学学者开始学习并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逐步探索源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无论是有关管理学书籍的出版、学术期刊的成立还是管理实践的进步,无一不体现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为工商管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当然,面对环境变化的机会与挑战,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通过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宝贵的管理实践,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又反过来加快了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演化。

  3.完善提高时期: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扎根中国的文化精髓和管理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极富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理论。1993~2013年是我国工商管理的完善提高时期。

  1992年,邓小平亲赴南方考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系统、创造性的概括,是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通过制定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找准改革方向提供了法律基础,充分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工商管理学的历史使命

  回顾我国工商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唇齿相依、齐头并进,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和突破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促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工商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应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以有效指导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

  四、结论

  基于上述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历程,本文总结如下:首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特定的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国家实际情况。必须将中国的国情融入具体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通过总结与反思适用于我国可借鉴的国外优秀管理体系与模式,着重关注我国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关注中国本土化的重大管理问题的研究,从而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学,进一步指导中国工商管理实践。

  其次,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中不断产生新的管理理论,而管理理论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又为我们归纳工商管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素材,管理理论也在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同时指导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管理生产力。最后,坚持自主创新,增强管理学自信。中国工商管理学者要在掌握一般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国际学术前沿,紧随国外管理研究的步伐与方向,关注国际热点研究问题,及时借鉴经验与消化吸收,发散创新思维,推动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国际接轨,缩短与国际管理学发展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WeberM..TheTheoryofSocialandEconomicOrganiza⁃tion[M].NewYork:FreePress,1964:1~448.

  [2]ChildJ..TheorizingAboutOrganizationCross-nationality[M].Greenwich,CT:JAIPress,2000:20~75.

  [3]黄群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情境、历程、经验与使命[J].管理世界,2018(10):86~94+232.

  [4]彼得·德鲁克著.王永贵译.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32.

  [5]成中英,晁罡,姜胜林等.C理论、C原则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4(1):22~36.

  [6]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40.

  [7]齐善鸿,曹振杰.道本管理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和的视角[J].管理学报,2009(10):1279~1290.

  作者:颉茂华(博士生导师),扎力嘎胡,陶娅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