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考> 正文

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考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7 10:16

本文摘要:摘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以人才供给为纽带的一个整体。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了就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进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高等学校应发挥在线课程优势,增强高

  摘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以人才供给为纽带的一个整体。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了就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进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高等学校应发挥在线课程优势,增强高校开放性,支持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全面、持续开发;对已有智能就业系统升级,强化数据循环,以需求牵引供给,增强供需匹配精准度;落实参与式监测评估,注重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评估改革,促进高校人才供需匹配度持续改进。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终身学习

人工智能

  一、引言

  就业是根本性民生工程。高质量就业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既是高质量就业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连锁反应。

  计算机论文: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就业”“人工智能+传统产业”开展了广泛而深度的研究,并积累的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以人才供给为纽带的一个整体,已有研究中从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产业结构变革“三位一体”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少见。鉴于此,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思考产业智能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对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能力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二、文献梳理与分析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其培养质量是评估高等教育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面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的深度变革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各种挑战,如何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深度思考。

  (一)基础层面:以人才培养观、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为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观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的制定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余小波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亟需树立一种更积极的人才培养观,即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能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强化通识教育,拓展学生成长空间[1]。岳瑞凤构建了“智能+”时代,以数据为中心、多元数字在场的数字人交互共生新范式,形成正向循环的三层学习者成长飞轮,使学习者能够实时永续、按需学习[2]。

  面对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化学习技术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智慧校园等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李广平等认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教学主体人工智能相关素养、优化资源配置及强化校际协同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变革路径[3]。郑洁红等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变革大学教育的可能方向包括重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改变大学学习形式、重组教师科研模式、创新现代大学管理[4]。任增元认为,人工智能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在能力结构层面更加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在知识结构层面更加强调学科融合和建立包容的复合知识体系,在素质结构层面更加凸显了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5]。

  (二)投入层面:以教师角色定位与发展、人工智能学院与学科建设研究为主要内容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资源。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渐塑造了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情境。面对教学情境的转变,田宏杰等提出要构建以学科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学术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教学能力体系和灵活、多元、开放、智慧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6]。

  张曦琳提出智能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着职业身份危机、知识身份危机和情感身份危机,并提出了高校教师身份重塑的实践路径,即高校教师应成为成熟型的技术使用者、研究型的知识共享者和有温度的情感互动者[7]。陈鹏等认为,“立人机之德”“立未来之人”“立师生之业”是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8]。张优良等认为,为迎接人机协同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同时强化转型意识,发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9]。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高校组织结构和学科专业的调整。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高校改革等“三重”需求,有条件的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陆续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10]。由于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学科专业建设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领域有待开拓、社会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等主要问题,推动了各高校和学者对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与发展、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与实践[11]。

  (三)过程层面:以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

  李斑斑等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应继续深入关注人工智能对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推动形成面向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引导大学学科组织转型发展[12]。任志锋认为,人工智能对破解高校立德树人难题,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进路[13]。田少煦充分分析了智能媒体环境下数字创意专业群教学面临的挑战,并对数字创意专业群的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性探索[14]。

  郭宏伟提出了基于智能教育的高校在线课程知识图谱构建路径[15]。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了学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和精准督导机制,推动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16]。

  秦静怡等提出了智慧型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即基于区块链实现决策导向以过程为主,基于物联网实现评价主体的多维全方位参与,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评价指标多元联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评价重心下移学生本位、增值结果动态可视[17]。谭海萍等提出通过动态、系统、全面的数据网络,将抽象、复杂的素养数据化,从而监测和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变化情况[18]。

  此外,如何在学习监控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调节,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能力结构和情感倾向等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是基于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正面临的新问题[19]。(四)产出层面:以“供需匹配”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研究为主要内容人工智能引发的社会分工体系重组及劳动形态变革驱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20]。赖德胜等提出为适应工业4.0的到来,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技能,更要注重人文精神,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终身学习和建立新型教育生态[21]。

  田贤鹏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优化,需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应经济产业结构变革趋势,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预测;面向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破解学科专业结构化思维的边界束缚[22]。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如何通过变革人才培养结构,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来看,人才供给是高等教育领域与经济社会领域之间信息交换的核心要素。现实中,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社会领域产生影响的深度、广度均要远远高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且高等教育领域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反映速度和效果彰显度相对较为滞后。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规格应由以往过于注重低阶认知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凸显高阶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和必要性、紧迫性。因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支撑作用的发挥仅局限于学历教育阶段,阶段性、闭环性特征较为明显,高校的开放性及其在学生人力资本持续开发中的作用发挥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投入和过程层面的相关研究,技术理性相对强于主体性,即对未来高等教育的想象力要强于高等教育的建构力[23],其根源在于缺乏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的系统性思维的指导,进而导致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研究中缺少“未来人才”的目标导向。

  产出层面的相关研究凸显了人工智能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影响,但对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深度仍有待推进。总之,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切实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及人力资本持续开发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持续服务能力是“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中仍需深度研究的现实问题。

  三、产业智能化升级催生就业结构新格局

  当下,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2020年,人工智能更是与S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起被列入新基建范围,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人工智能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结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就业结构是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地区和领域的分布、构成及联系,主要由就业者的年龄、性别、知识技能水平等内在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场所等外在条件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就业形态,包括就业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年龄结构及就业形式等内容。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是通过变革技术体系、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24]。

  四、就业结构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产业结构智能化升级催生的就业结构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公平

  高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结构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大了低技能劳动群体的失业风险,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如何持续提升现有技能型劳动力职业胜任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群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欧洲历来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对欧盟劳动力技能短缺,欧盟2016年正式提出“欧洲新技能议程,为欧盟成员国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参考框架。面对绿色经济、智能化社会对工作环境的变革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欧盟于2020年“欧洲新技能议程”进行了调整和更新,旨在支持欧盟公民在社会转型中及时掌握适切的技能。

  与2016版相比,2020版“欧洲新技能议程”更加凸显了治理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公平理念,在内容上扩大了技能目标范围、目标更具体化以及促进终身学习的工具更加丰富[30]。与欧盟相比,我国对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技能的提升缺乏宏观指导,基于学分银行建设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低技能劳动群体技能提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五、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变革提供新举措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举措。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高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为导向,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数据有效循环,构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匹配”双边变革模型。

  六、结语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是各种赋能技术的集合体,对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本研究在分析了产业智能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就业结构调整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对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全面、持续开发及高校人才供需匹配提出了对策,以期对推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在核心观点上的明显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注重发挥在线(学位)课程的优势,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在注重高校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基本存量开发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增值的投入,这是新时代构建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突出强调对已有智能就业平台的升级,注重对用人单位管理者、不同工龄的毕业生等多主体发展性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深度分析,以行业为主线,构建各行业大学生人力资本框架,进而实现以需求牵引供给侧的全面改革,也是当下以成果导向或能力导向的改革理念的集中体现;在已有“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参与式监测评估的理念,推动现阶段高校自我评估的改革,保障高校人才供给与需求匹配精准度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37]余小波,张欢欢.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9,(1):75-81.

  [2]岳瑞凤.“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1,(1):87-96.

  [3]李广平,陈武元.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有效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54-56.

  [4]郑洁红,彭建升.新一代人工智能变革大学教育的方向与限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45-47.

  [5][38]任增元,刘军男.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变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9,(4):114-121.

  [6]田宏杰,龚奥.智能教育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4):73-82.

  [7]张曦琳.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及其重塑[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5-11.

  作者:李运福1,杨方琦2,王斐3,冯东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