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经济论文》 舞蹈形象塑造中内与外的相互转化> 正文

舞蹈形象塑造中内与外的相互转化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10 10:38

本文摘要:摘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载体来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在舞蹈作品中这一传情达意的人体形象被称之为舞蹈形象,而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中尤为重要的关键部分,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舞蹈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联系,在舞蹈的创作、表演与欣

  摘要:舞蹈是以人体本身为物质载体来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在舞蹈作品中这一传情达意的人体形象被称之为“舞蹈形象”,而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中尤为重要的关键部分,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舞蹈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联系,在舞蹈的创作、表演与欣赏中舞蹈形象均是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从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观众三方面分析了舞蹈形象塑造的内与外的相互转化。

  关键词:舞蹈形象;形象塑造;内与外的相互转化

舞蹈形象塑造

  一、舞蹈形象以及内与外的概念

  第一,舞蹈形象。形象性是一切艺术的本质。舞蹈形象是运用舞蹈家的人体为物质材料,以有节律的动作过程和姿态创造出的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给人美的享受的飞舞流动的形象。舞蹈形象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舞蹈形象的审美特征包括:直观动态性、典型性、情感性和审美性[1]。

  舞蹈论文范例: 音乐舞蹈机器人在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二,舞蹈形象的外。舞蹈形象的外,顾名思义就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外在人体动作姿态,由舞蹈编导创造舞蹈动作,舞蹈演员进行学习和模仿,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动态动作、姿态、造型就是舞蹈形象的外。而舞蹈形象主要是由舞蹈演员来担任,所以舞蹈演员的身体条件也是构成舞蹈形象外的一部分。外在的舞蹈形象能够更直观地将作品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更直接地“看懂”舞蹈作品的主旨大意,如舞蹈作品《孔乙己》中舞蹈演员出场的服装、形态和动作就能使观众一目了然的“看懂”人物以及部分剧情。

  第三,舞蹈形象的内。舞蹈本就是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抒发情感是舞蹈所长。舞蹈不能用嘴巴说话来传达情感,舞蹈形象的内是由内心向外传达的讯息。舞蹈用它独有的方式表情达意,舞蹈中的情感是内心感受,并将这感受传达到外在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动作,用心去演绎舞蹈形象,塑造舞蹈的意境。不仅如此,欣赏者也是需要用内心感受,只有投入其中才能够体会到舞蹈形象所传达的内在情感。

  二、舞蹈形象塑造的内与外

  (一)内与外的转化——舞蹈编导

  舞蹈编导对舞蹈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舞蹈编导们常常会被某些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所感动,他们就会用舞蹈的思维、艺术的感受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舞蹈所需要的内容。

  第一,“由外到内”的转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现象,常常会在一瞬间引发编导们创作上的灵感,使他们心有所动,有感而发,产生对某种人物或事物的特殊情感,从而由这种特殊情感引发编导内心深处对该事物创作的心理愿望。心理愿望就是编导创作舞蹈作品的动机,可以将这种动机看成是舞蹈创作之初的“导火索”,也是编导对舞蹈形象最初的想象。创作的心理愿望存在,便开始舞蹈作品题材的寻找,编导从生活中各个角度来寻找满意的题材并确定主题,从社会大问题到创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主题确定后,编导对舞蹈动作进行构思,构思之前还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如人物、动物、事物),针对性地观察与探究,因为对象与动机和主题一样,是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感觉感知得到的事物与现象,从而达到由内到外的转化。

  第二,“由内到外”的转化。舞蹈编导对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是将内在转化为外在的一个过程。在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先生编写的《舞蹈创作法》一书中提到,从内部构思到外部形象化的过渡,这叫作“贯通表现”,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决定动作创作的标准,使动态能够无限性地创造出来,从而决定用怎样的动作、姿态来构成作品。编导通过贯通表现使内与外的舞蹈形象进行过渡,确定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动作、姿态,而且编导还要编创、提炼主题动作与典型的外在动作。

  主题动作是作品中体现舞蹈形象的关键要素,典型的外在动作能够使演员塑造经典的舞蹈形象。演员是塑造舞蹈形象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1],所以编导对演员的选拔是严格的。编导引导演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演员的情感感知先于动作感知,进而达到强化舞蹈动作与技术上的感知,从而表现出独具个性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编导不仅要引导演员对动作的模仿,还要启发舞蹈演员再创造的欲望,也就是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在舞蹈编导由外到内塑造舞蹈形象的过程中,不仅塑造出了“活”的舞蹈形象,也培养出了“活”的舞蹈演员。

  (二)内与外的转化——舞蹈演员

  舞蹈演员对舞蹈形象的理解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舞蹈演员必须先琢磨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舞蹈动作,用肢体技巧等外部姿态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整体造型,再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性格特点,通过反复琢磨与练习达到舞蹈形象的内外一致。

  第一,“由外到内”的转化。舞蹈动作姿态是舞蹈形象的外在形体,由舞蹈演员对舞蹈编导创作的动作、姿态进行模仿与学习[2]。编导对舞蹈演员进行动作传授之前,会将该舞蹈作品的中心主旨告知演员,使舞蹈演员对作品有大概了解。舞蹈演员在学习舞蹈动作、姿态的基础上,也要将舞蹈动作的每个动机、发力点、动律掌握清楚,在对舞蹈作品的初步了解上,塑造外在的“形似”舞蹈形象。

  此时的舞蹈形象是初步的外在形象,是不完整的舞蹈形象。塑造出“形似”的外在舞蹈形象后,舞蹈演员需要对舞蹈作品进一步了解,对舞蹈编导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与生活背景进行了解,准确深入、体验角色并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内心进行揣摩,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代表性元素,强化形象塑造和演绎[3],从而达到对舞蹈形象“神似”的掌握。演员要全神贯注地服务于人物本身,演员就是角色本身,角色本身就是演员,尽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塑造出由外到内的舞蹈形象。

  第二,“由内到外”的转化。舞蹈演员只是由外到内的塑造舞蹈形象是不完整的,还要加强对舞蹈作品的了解,如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世界,感受舞蹈中的情感和思想[3]。

  同时,还需要演员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揣摩与拿捏,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真正深入角色去感受舞蹈形象的内在,对其进行深度刻画和演绎,并将这一感受融入、延伸到每个舞蹈动作中。有了以上的铺垫,在舞蹈作品中演员就可以带着情感、带着人物形象的感受与自己独到的见解来塑造舞蹈形象。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当紧抓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和典型特征,对其进行深度刻画和演绎,将其内心情感通过面部神态表情表现出来,并将这种情感贯穿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指尖、脚尖、肌肉。

  另外,舞蹈演员本身的身体素质、舞蹈技巧也会对舞蹈艺术进行二次创作,能赋予舞蹈动作一定的力度和美感[3],从而塑造出张弛有度、情感饱满并且“活”着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塑造是一个由一路创作到二路创作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前期编导的塑造,也离不开后期舞蹈演员的塑造,每一步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而编导和演员对舞蹈形象内与外的塑造也是相互贯通的,通过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的相互过程来完成,从而塑造出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舞蹈形象。

  (三)内与外的转化——舞蹈观众

  舞蹈观众对于舞蹈这门艺术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编导的编创,演员的演绎,也少不了观众的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作品如商品一般,只有让观众欣赏了舞蹈作品,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使舞蹈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2]。

  第一,“由外到内”的转化。舞蹈欣赏者也是舞蹈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他能够对舞蹈形象的不足进行提议。舞蹈欣赏者观看舞蹈作品首先是舞蹈演员的动作、姿态、面部表情对视觉的冲击,“看懂”舞蹈作品的主旨,与之产生共鸣,并对该作品产生思考。第二,“由内到外”的转化。舞蹈观众有两类,一是从事舞蹈的专业人士;二是普通群众。二者都属于舞蹈观众,都要通过外在舞蹈形象的引导去领会其内在的含义,与之产生共鸣,引起自己对该作品的思考。专业舞蹈人士会通过文字(论文期刊)、对话(论坛)的形式对舞蹈形象进行评价。普通群众会通过网上点评的方式来评价,这不只是评价,舞蹈观众的评价会反馈给舞蹈编导,编导会根据观众的评价对舞蹈作品形象进行调整升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人体塑造舞蹈形象进行表演并表现情感传达思想的。由舞蹈编导到舞蹈演员再到舞蹈欣赏者都是先对外在形象进行接受,后转入对内在形象的塑造,再由内在形象转到外在形象进行传播[4]。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内”与“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取其精华,给予正确的方向并进行创新,通过个人的主观创造对其赋予新的生命力,使舞蹈形象活灵活现。

  参考文献:

  [1]周仪.论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意义——从芭蕾舞剧《牡丹亭》中的舞蹈形象塑造谈起[J].大众文艺,2011(24):130.

  [2]周璇.论舞蹈编创中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7(22):134.

  [3]李雪.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9(11):110.

  [4]孙少康.“舞蹈形象”言说[J].人文天下,2019(24):37-39.

  作者:李春辉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2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