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中级职称论文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能力也在逐年增高。我国体制发生改变,住房、医疗、教育等市场化和趋于市场化后,而消费还没有达到国家消费市场化程度,致使国民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消费
本篇中级职称论文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能力也在逐年增高。我国体制发生改变,住房、医疗、教育等市场化和趋于市场化后,而消费还没有达到国家消费市场化程度,致使国民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消费的增长,相反却出现了消费抑制。这样的现状造成了国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出现了矛盾,不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国家工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一报一刊”以宣传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有关消费方面的政策法规,报道消费领域中的各种新闻和信息,反映消费者的呼声和要求,揭露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为主要宗旨,向消费者提供最新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是各级消协组织共有的宣传阵地、共享的信息资源,也是我们各级消费者协会的首要任务。
内容摘要:消费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源泉。而与经济增长一切的相关的国民消费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产业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现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产业结构、科技更新、人力资本等方面;二是,从经济三个动力(投资、消费、出口)。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中的消费、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方面来论述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关键词:国民经济增长 国民消费 演进 人为主体 需求
消费水平与经济的关系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着合理的比例。因为国家总体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是由内需的大小具体体现,更是间接地反映国民收入水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指数高时,就可以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和财政都很富有,有富足的钱用来消费。进而间接的说明,大多数民众的收入水平高,民众收入越高就表明他在企业里所领取的工资和福利越多,从而也就说明了他所在的企业效益和前景都很不错。收入高的人群越多,效益好的企业也就越多,而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企业来支撑的。因此,国家的内需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该国家的目前经济状况发展如何。所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本国公民更多地参与消费。
从上述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和直接相关的互动效应。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全国人民收入没有达到温饱状态时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实现。这让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消费在当时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缺乏以人为主体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引导,甚至使得我国很难摆脱效益低下的粗放式的经济现状。这样的现状使得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呈现一种畸形的形态。虽然这和我国当时的国情和工业化的战略脱不了干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重视以人为主体的需求。由此而引起的人力资本严重贬值和市场需求引导居民需求的刺激弱化。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经济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和分配制度的改变让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改革使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相互的矛盾有了缓和,使得以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各国明白,资源竞争已经不是主体,而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竞争,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增值和国民消费能量的释放和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扩张。我国也开始明白这一转变,开始针对宏观产业调整及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在改革开放期间,可以看出我国年消费明显上涨,从 1978年的61.8%到1982年涨到68.7%,在4年的时间足足涨了近7%。但是我国在经济上依旧采用粗放式数量扩张为主,使得经济无效化在改革开放后没有得到改善。此外,加上我国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状态很难符合国民消费的需求,这样使得我国生产出的产品出现大量滞销。致使我国消费出现断层,进而出现通货膨胀。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GDP贡献率主要为投资,而消费对于GDP的贡献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2003年以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不高。基于2003年以后我国国情来看,城乡收入处于一个极端的发展状态,要想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政策来调和城乡收入差距及加大力度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要调整原有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和投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两个方面;消费对于国民增长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于后者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更能促进生产发展。在当前出口对于我国经济贡献率下降的趋势下,必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消费,才能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平稳状态。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使得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产品脱离市场经济规则和长期脱离主体需求,使得这一部分的产品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没有起到作用。而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对国民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提高的制约
20世纪90年代初期,粗放式、规模化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方式,这样方式使得生产出的产品难以符合市场需求、居民需求,更是让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不能提高。这样的现状使得生产出的商品卖不出去,而消费者难以买到自己需求的商品,从而出现消费断层和产品积压。据调查,消费市场低迷和供过于求是90年代初期消费市场出现的局面,导致家电生活用品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高端生活消费品生产线一半以上停产。消费市场低迷还有一个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产品出现质量结构问题。这样居民很难从低消费到高消费演变。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无效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更是直接制约国民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提高。
(二)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对消费选择性的限制
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消费市场构成的二元性是一个深层次的矛盾。而我国的经济计划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落后使得我国居民消费面临两种不同性质的消费。一种是用货币消费的商品性市场;一种是不必支付货币或只需付少量的货币就能进行消费(如住房、医疗、交通、劳保等)非常商品配额市场。可是在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非货币的福利逐渐缩小,使得绝大部分的成为商品性消费(如住房)。资料显示,我国2000-200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这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很难买到较大额的产品,居民不得不选择预防性储蓄这种方式应对不时之需(如住房)。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保障主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是非常健全,尤其是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都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养老、居住、医疗、教育这些支出已经让普通居民有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而没有其他余额进行消费,这样很大程度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尽管农村消费市场人口占比高,农村居民消费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商机,但想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却艰难。在医疗、养老和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刺激和提高农民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严重通货膨胀使得国民收入实际水平下降
近几年来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旧采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导致我国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1994年城镇居民的收入调查中可得出,45%的家庭的实际收入比往年同期减少1/5。与此同时,1994—1997年三年来农村农民的收入几乎是属于停滞的状态,这样居民很难有消费的动力。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处于极端走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这样的收入难以支付高昂的消费。
从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现状可以看出,表面上是我国宏观产业结构、政策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实际上是对人为主体和主体需求价值的忽视。因此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的过程中,必须对这方面相当的重视,根据其确定相应的思路和政策,才能将整体矛盾解决并使得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质量及层次提高。
国民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增长悖反及原因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它的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自从2000年以后,我国房价一直处于升温阶段,且高居不下,使得房地产呈现出一种不良的发展趋势。房价居高不下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这其中不乏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大量的资金涌入楼市,造成其他行业的资金相对不足,限制了很多行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再者高房价抑制了多数普通劳动者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从而将消费的动力打消,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中华英才网以“你的工资涨了吗”为主题对当前职场进行调查,涉及京津沪、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总计1050名职场人士,覆盖IT、金融、事业单位、非盈利机构等工作领域。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工资涨幅在5%以下的人占到总数的65%。对于目前的收入涨幅,有93%的人感到不满意,45%的人选择“常因房价压力争取加薪”,55%的人感觉“房价上涨过快,不寄希望于加薪”。在城市中产阶层的开支结构中,食品权重较少,但居住类支出却很高,飞涨的房价和房租让这些白领阶层现在几乎陷入绝望境地。会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要看现在政策部门的决策是否果断,特别是央行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从而解放消费者对于资金的控制,达到消费自由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增长。
自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以来,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尤其在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中,不仅没有推动行业继续发展,还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象。在医疗领域,民众实际上可以以生死博弈优选出多层次的市场品牌,并进而建立长久的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但现在以生死博弈出一个效率不高的、疑窦丛生的保障医疗体系;教育体系实际上已经选定一个精英教育体系,可是由于市场化,只看到利益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鉴定和评价。不可否认,市场化对于医疗行业的快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医生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对于职业道德操守底线的一再降低,对于置患者安危利益于不顾,导致医疗行业畸形化发展。
住房、医疗、教育三大领域的居民刚性需要种种偏差导致国民消费停滞,不只是因为市场化改革,而是政府力度不够,市场化不够,以及对市场化和保障化理解均有严重不足。市场化是由市场内在的调节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而医疗、住房、教育恰恰是供求关系倾斜导致有病不医、无学可上、无房可住的局面,进而导致消费能力急剧下降,对于刚性需求无法满足的状态,导致我国经济无效化。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国民消费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
任何国家经济都离不开经济,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更是离不开消费。但是在此前提下必须转变思路,一是将粗放式增长经济的方式改为集约型,二是优化体制和产业链结构。生产以人为主体和主体需求的消费产品,改变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习惯。
引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市场需求、机制和价值为基础。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让企业在市场需求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起到主导作用。如此针对我国企业生产力系统和在经济占据主体的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进行产权改造,让其更符合市场运作需求。与此同时在政策上、法律上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使得不同所有制和不同所有权的企业能在市场中得到公平竞争。真正让企业进行不断探索和追求,并以此来促进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让经济增长和消费没有矛盾,经济才能稳步提高。
经济增长的稳步和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将我国宏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产业链存在很多不平衡的现象。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可是现在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没有达到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加工工业)与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依旧只是粗放规模化,效率十分低下;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原因是我国消费品根本没有符合市场,而处于萎缩状态。以上现状无不证明我国宏观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在居民消费需求的脱节。这样我国势必要将宏观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宏观产业和微观细节双管齐下的把控,从宏观上应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扶持,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运营知识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扶持和调整优化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和质量上在宏观微观得到益处。
通过合理控制和投资规模来确定合理经济增长,避免通货膨胀。我国在改革时期,投资过热和粗放式的增长速度是引起通货膨胀的最直接的原因。寻求稳定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的平衡点,并没有可以简单照搬的一定之规,需要符合基本国情、开放环境和市场化改革方向,需要在实践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加以探索。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来确定稳定增长的合理区间,可能是比较妥当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则要综合考虑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资源价格改革的客观需要,以及控制合理的投资金额和规模。因此,把整体的投资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拘泥于往年过度投资时的低通胀水平,应当说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为深化价格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在经济投资过程里,必须控制和投资规模,且在这些基础上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来制约和把控。与此同时,在以后投资重点应多向效益好、质量优的朝阳产业和技术方面倾斜。
(二)完善消费法和消费政策以促进国民消费
经济是国家对外彰显实力的标志,消费是增长经济的主要条件。只有消费活跃且持续的时候,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稳步增长。所以完善消费法和消费政策以促进国民消费,引导国民合理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一大途径。从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存在的矛盾和目标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国民消费和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途径。促进居民消费前,必须改变我国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收入分配是调整的整个核心,必须在合理规则下给予公平的分配制度,其次要拓宽国民的收入来源。最后,我国应在居民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体系等福利补贴变为明补,减少负担,这样才能促进居民消费。
政府应当引导国民合理消费,在收入范围内以信用消费(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通过政策宏观把控和制定相关合理政策,要对国民生活高消费品进行价格的把控,避免消费者难以承受和排除浪费式的扩张。
完善消费法律,法律是促进消费市场稳步提升的一项基本条件。因此政府应大力宣扬和落实《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各项法律法规。让国民深入了解食品安全质量和自身权益,以在消费中提高消费质量和层次,进而为经济增长的转变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重视人为主体的需求和人力资本开发利用
人为主体的需求就是将国民消费需求、市场行为和企业生产三者结合,发展生产力,促使消费能力提升,再者调整我国现有产业链和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居民培养科学的消费理念。其次要将不合理的政策法律废除,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002年,经济学者刘启贵就认为我国劳动力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许多国家经济学者认为,劳动素质是未来经济推动一大动力,因为人才会创造财富价值,也可以说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从而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市场也会随着消费量而产生变化。这样循环的发展势必会影响第二、三产业发展,国民水平不断增高,消费结构也就趋于合理。可以说,未来竞争的是人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必须重视人力资本。从各国学者的结论来看,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而我国要稳步提高增长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学习研究。一是,我国要将人力资本当成我国一大战略,把它和德育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当成我国重点教育内容;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科学知识,经常参与国家经济技术峰会。并重视新技术、新知识及新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向科教、技术人员探讨,以调动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多方面、多种方法结合,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和生产力。将我国原本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为集约型,这才能将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演进在质量方面有所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关系,必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要以人为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出发,这是经济增长必须遵守的规律和必经之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