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环境保护方面论文研究我国环境监测理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数据
这篇环境保护方面论文研究我国环境监测理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数据的基础之上。
《中国环境科学》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获奖情况:国家期刊提名奖; 国家“双效”期刊;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摘 要】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监测含义的内容也扩展了,由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产生影响的环境因子。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在对监测信息进行解析、综合的基础上,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做出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 监测目的 污染物 质量保证
1、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业部门进行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②特定目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3)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3、常规监测
1)监测对象
环境监测的对象是指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2)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有毒化学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无疑是环境监测的重点。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之多,而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己达10万多种。因此不论从人力、物力、或从化学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出现频率的实际情况,人们都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品都进行监测、实行控制,而只能有重点、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必须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对优先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在初期,人们控制污染是针对进入环境的一些数量大、毒性强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其毒性多以急性毒性反映,且数据容易获得,而有机污染物则由于种类多、含量低、分析水平有限,故以综合指标COD、BOD、TOC等来反映。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有毒污染物(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可在极低的浓度下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许多痕量的有毒有机物对综合指标COD、BOD、TOC贡献较小,但对环境的危害甚大,此时,常用的综合指标己不能反映有机污染状况。因此,在中期,常规环境监测中除了有综合指标外,还引入环境优先污染物监测。二十世纪末期,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深入,用于环境监测的经费增加,优先监测指标增多,常规监测指标也大大加强,甚至部分被忽略的常规指标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3)主要监测项目
功能不同的环境,监测项目也有所不同,参考标准也相应变化。比如,对于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水体,监测指标一般有以下几项:温度、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挥发酚、石油类、铅和粪大肠菌群等。这些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挥发酚、石油类、铅的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都要求较高,操作条件要求也较严格。对于一些生态栖息地,甚至对水温的检测要求精确到0.01℃。
4、监测的一般过程
1)环境监测过程
环境监测工作一般遵循以下过程:
接受任务→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后,部分指标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过程实现了连续自动处理,数据处理以后的环节专业性较强,很少自动监测系统平台在这方面有完善的功能。在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中间有一个监测数据的预处理过程,即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大部分是由数据采集设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完成或是干脆被舍去而往往被人忽略。
2)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系统执行质量保证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可满足监测目且合乎质量要求的数据;将由于仪器故障及各种干扰影响导致数据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系统提供的数据有效、完整、准确、可靠且具有可比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过程管理,包括制订计划飞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系统。其内容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储存、运输、实验室测试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对于无人值守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量控制工作将是系统运行成败的关键。因此正常运行过程中最低限度的质量保证工作,应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网络的整体设计、具体采样点选择、子站的结构设计、采样系统选择、分析方法、监测仪器选择、设备装置的安装和布局、标准的可追踪性、标准工作、监测仪器日常零点及跨度值的检查与调节、零点和跨度漂移控制限的规定以及相应的数据修正、监测仪器单点和多点标准频次的规定和控制性检查、预防性和弥补性的维护工作、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有效性的鉴别、监测数据的检验(精密度、准确度和完整性、代表性及可比性)、有关质量控制的文件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jlw/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