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贫困生因生活不宽裕而自卑敏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篇大学生心理论文分析贫困生的成因及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由于这些原因,贫困生容易自卑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容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不易形成优良品质,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
贫困生因生活不宽裕而自卑敏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篇大学生心理论文分析贫困生的成因及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由于这些原因,贫困生容易自卑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容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不易形成优良品质,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信息和进取力量。
《应用心理学》主要介绍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动态,反映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应用心理学》注重论文质量,在我国心理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被国内多所一流大学列为心理学重要学术期刊源,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全文收录,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源杂志。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进行分析,讨论了其负面影响,提出了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对高校处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贫困生 理研究 解决方法
1.贫困生的成因分析
(1)贫困生大多来自较偏远的山区或小城镇,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较少,有些新科技不了解,不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也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人大学后,贫困生在学习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2)有部分贫困生来自多子女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部分贫困生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有时甚至会产生退却的行为。
(3)由于大部分贫困生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优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明显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4)助学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国家的资助力度和范围在不断的加大,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而言,资助力度仍偏低,且受政策规定的影响,学校缺乏对于政策灵活运用的自主性,元法做到对有些特困生的特殊倾斜,使他们不能拿到足够的补助,所以仍然无法解决这部分学生的贫困现状。
2.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从贫困生日常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生由于生活经费不宽裕甚至紧张,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经打细算,谨小慎微。在处理一些小事情上斤斤计较,事情拿得起,放不下,对事情的处理上常常因为有所“破费”儿子过后反复思虑,甚至是心疼懊悔,并逐步形成了优柔寡断、敏感狭隘的心理。
(2)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差,无论是在穿着、吃饭、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囊中羞涩。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显得没有底气,也会因为贫困遭到别人的耻笑。
(3)贫困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家长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或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发脾气,当着别人的面莫名其妙地打骂子女,并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这些也成为学生产生压抑心理原因。
3.贫困生心理的负面效应
(1)贫困生容易丧失应有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在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往往有苦无处诉,内心的痛苦、郁闷、烦恼可想而知。现实同学间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2)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有掩饰心理的学生,以为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易产生弄虚作假、欺骗同学、欺骗老师的行为,导致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其次,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不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有些贫困生不顾自身条件,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最终挺而走险,更有甚者走上偷窃、诈骗的犯罪道路。
4.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1)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积极措施,以设立诸如奖学金、贷学金、困难补助,缓、减、免学杂费,吸收来自社会各界提供的无偿补助以及争取企业设立奖学金等手段来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但是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青年消极的等待别人的资助的心理,并不可取。
(2)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带有任何偏见,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在生活上要给予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和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校园应该是一方提倡平等和谐,兼容包并的净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力度。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