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51期,作者:张清;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淡漠的现状需要高校德育有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理论的关怀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学生
注:本文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51期,作者:张清;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淡漠的现状需要高校德育有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理论的关怀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教育方法的人际平等特征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该理论是改善"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淡漠现状的重要理论。
【关键词】: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90后”大学生
一、“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现状
德育历来是五育之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的要求。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无论是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者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都在为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实效而努力探索。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停歇,自2008年起,“90后”作为新生代大学生陆续迈入大学校门。几年来,面对新的德育对象,许多德育工作者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德育方法时不免发出“‘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难做”的感叹。“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我’字当先”,“过分崇尚自我”,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提醒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烈和对他者关注的匮乏。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状况,2013年,笔者所带领的课题小组编制了调查问卷,对江苏某高校“90后”大学生的关怀意识状况展开调查。在问卷调查结束后,课题组还做了深入访谈。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不容乐观。仅以调查问卷中考查学生对父母的关怀意识为例,许多学生在与父母的联系中选择“要生活费”和“告诉他们在校生活情况”,选择“主动询问他们生活状况”的学生并没有覆盖全体甚至大部分调查对象。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时刻关注孩子成长,并竭尽所能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在关怀意识中,对父母的关怀应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关怀,但调查结果却令人忧心。
调查的范围虽是有限度的,但校际学生工作交流中,“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关怀意识淡漠的特点却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90后”大学生对于自我关注的程度远远高于对于他者的关注。强烈的自我意识遮蔽了他们关注他人或他物的目光,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事物,他们缺少应有的关心和悲悯。淡漠的关怀意识是良好品德的负向对应,也是人道德成长中的大忌。
在道德生活中,对于外物关注的匮乏,多缘于道德情感的缺失。道德情感是人们向善欲念的动力,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情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孟子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之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专门阐述同情心的重要。在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感世界中,感知他物、关注他人的恻隐和关怀之情是不可缺失的情感。我们反观自身的道德成长经历,道德情感的养成源于对亲近我们的人的关切之情,在关切中,我们设身处地感知对方的快乐和痛苦,并期望自己能够在他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随着关切对象范围的扩大、关切内容的复杂、关切程度的加深,我们的道德情感逐渐成长和丰富,滋润甚至支撑着我们的道德生活。倘若我们把目光一直聚焦于自身的喜怒哀乐,又怎样去感知他物、体谅他人?“恻隐是道德的源头”,源头干涸,何谈道德
二、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
“学会关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它就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教育理念的宣扬而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而内尔·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因其闪烁人性光辉的关怀性而在这股思潮中广受关注。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的背景。儿童所受家庭关怀的缺失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学校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推行标准化考试的改革违背了教育的本义。一系列社会和教育现象引发诺丁斯深思。受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诺丁斯提醒人们审视教育的道德性。她写下了著名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明确表达自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不仅是指集中于培养有德之人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道德教育也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1994年,在由她发起的“何为好学校”的讨论中,她还提出了衡量学校教育是否符合道德性的标准。
“关怀”是诺丁斯教育理论的核心,她认为“被关心几乎是普遍的人类愿望”,她还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因此,她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她心目中的教育目的,她提出道德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设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并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榜样、对话、实践、认可。诺丁斯期望在教师关怀榜样的影响下,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建立起长久的关心关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并在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中,学生逐渐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产生后,在世界许多地区、多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南卡罗来州大学还以“关怀型幼师培训计划”的设立来表达对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热情。这一理论也为我国的学者们所重视,对理论体系自身以及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运用的研究,国内学者多有论述,有些学者更是以成立课题项目或建立教育实验基地的形式探索该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发展。
三、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在“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适应性探讨
虽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但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所闪烁的人性的光辉使该理论的运用超越了时代和国别的限制。笔者认为,该理论是改善“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淡漠现状的一剂良方,原因如下:
首先,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契合“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消解“90后”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转移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的目光,促成他们关怀品质的养成应是“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契合了此目标。谈到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有些研究者的目光聚焦于该理论的情感性以及那些给予学生充分尊重与关怀的道德教育措施,反而对理论本身建立的目的似有疏忽,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次,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关怀性特征符合“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对学生充满关怀应是教师的天性,“一个人进入了教师职业,首先就是进入一种关怀关系,这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虽然“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物质化、功利化”,“热衷‘非主流’,张扬个性”,“早熟且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但是,“以恶治恶”、“以毒攻毒”向来与道德教育无缘,教育对象的千姿百态从来没有削减我们用心呵护学生的力量。况且,“依赖性很强,抗压能力弱”等心理特点与他们自我、张扬的外表如影相随,这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质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引导,这与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关怀性特征不谋而合。
再次,关怀道德教育方法的人际平等特征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中暗含的是对于自身主体性的重视,对于人际平等的渴望。受布贝尔“我—你”关系思想的影响,诺丁斯主张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对话的交往关系。无论是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关心、师生平等对话还是实践中“学徒期”的设立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她道德教育方法中师生平等、人际和谐的特点,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权威主义在这里荡然无存,这一点符合了“90后”大学生渴望人际平等的合理诉求。
【杂志信息】:
《教育教学论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河北出版集团主管,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3-1399/G4,国际刊号:ISSN1674-9324,邮发代号:18-219。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投稿须知】:
1.文章要求选题新颖、内容健康、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2.文章要求:来文请在题目下写明作者的姓名、单位(省市县学校)、邮编;正文前面要有“摘要”(一般在100字以内)和“关键词”(3~5个)。文中如有引用参考文献的内容,应在文末设“参考文献”项,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或刊物名。
3.文中涉及计量单位的,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名称;文中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要用图表。
4.本刊编辑有权对文稿进行删改,不同意删改的稿件必须来函注明。
5.论文按来稿先后顺序刊发,请提前来稿,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书。
6.文章不得抄(袭),文责自负。我社不负任何连带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