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正文

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02 12:12

本文摘要: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英语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课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英语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兼顾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需打造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师资团队,最终实现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关键词:高职英语;工具性;人文性;协调融合

高职英语

  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性交际语言的地位日益凸显。英语教学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跨学科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素养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必然。目前,由于高职教育的办学历史以及人们观念的误解,高职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体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还非常普遍。高职英语如果仅强调工具性,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起来,才能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一、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

  关于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工具,它既可以体现在语言学习、岀国旅游、学习知识等方面,也可体现在了解世界和开阔眼界的素质培养方面”⑴。他根据COOK学习外语的外在和内在目标,把语言的工具作用细分为六类。他坚持语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还可以是提高自身素养的工具。他认为,大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由于工具性没有受到充分重视造成的。罗益民、杨自俭、杨忠等学者意识到“工具论”的危害,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罗益民认为,工具论导致外语教育低效费时⑷;杨自俭认为,外语教育不是工具性训练,而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⑶;杨忠认为,“过分强调工具性就不会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推行'来料加工'式的教育教学模式”⑷;程晓堂和康艳列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七大问题,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是其中之一⑸0更多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二者的统一协调,而不能过分偏重其中的某一个属性。成镇权认为,工具性仅仅是语言的一方面属性,而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当秉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理念⑹。

  余渭深强调,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必须重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m。王守仁和王海啸指出,“大学英语应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⑻。丁研和蒋学清认为,“解决语言教学中语言与内容分离所带来的弊病,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内容学习的结合,除了学者们的论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o,,[10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加明确:“大学英语在课程性质上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是既能进行思维又能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性。笔者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英语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关系。要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实施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二、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失衡

  高职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始阶段,以本科的学科教育为模本。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发现本科“压缩版”既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特色,也无法满足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2003年开始,高职教育以精品课程、优秀评估、示范建设等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一些好的成绩,但是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挥棒下,高职教育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高职英语尤其如此。项目组走访了浙江省内的7所高职院校,座谈了近50位英语教师和30位大一、大二的学生,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2306份,问卷回收率96.08%。

  通过对访谈和调查的数据梳理,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里不一一罗列,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进行总结,具体表现在:在教学功能上,工具性与人文性没有达到合理的均衡性吴铁军等人认为,“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学生,还要培育具有广阔的外语视野和清晰的语言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才,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轻人文”,在“证书+考级”指挥棒下,强调语言的知识性,重视语法教学,突岀语言交流的工具性,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性被忽视,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协调发展。2.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关注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为顺利过级,课堂围绕相关的词汇、语法等教学,尽管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但在考级目标下,忽略素材的人文性,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背了大量的词汇,应付各种考试,毕业后,还是“哑巴”。

  很多高校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但由于课程缺乏针对性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杨自俭认为,把外语当作工具,结果就是学生基本功不全面,口头表达和笔头写作能力很低,英语综合素质差,思辨能力缺失。在教学模式上,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杨忠认为,外语课程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学习兴趣和有利的学习策略〔⑷,但大多数院校英语有统一的教材,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流程进行教学。“标准流程”有三步:巩固已学语言知识、学习生词;讲解课文的短语句型、重难点;布置任务。整个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磨灭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也被扼杀了,既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也达不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评价上,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教学评价,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导向性。受中学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明显的功利性。周燕等人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调查,证实工具性动机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力〔切。而且学生以为背单词、背语法就能提高英语水平。一些学校把等级成绩与毕业门槛、学位挂钩,学生也认为证多不压身,除了英语教材、四六级词汇和考试真题,连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也没看过一本,更不用说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定位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很明确,高职英语在教学本质上既强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人文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上。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岀:能听懂日常及未来职业相关的一般对话;就日常话题与职业相关的话题能有效交谈;读懂技术资料、说明书与合同等英文材料;会模拟套写英语应用文,如个人简历、信函等;还能借助词典翻译相关的业务资料等。高职英语的人文性是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高职英语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任务,具体表现为“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能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遵从国际惯例等人文素养,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他人合作等职业素养”。可以说,髙职英语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实现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四、高职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之探索

  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的高职英语教学,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师资团队等方面既兼顾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又兼顾人文性。

  1.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710王守仁也提岀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要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将两种属性对立起来,特别是要避免片面地否定或排斥人文性,要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氏]。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高职英语要有效地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需要围绕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英语课程体系。笔者在前期问卷访谈基础上,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认为高职英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英语模块、听说读写模块、行业英语模块、跨文化交际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英语学习需求,又能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尽管每个模块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有所侧重,但又相辅相成。比如,基础英语模块,在强调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加人文阅读赏析,提升人文素养;听说读写模块,侧重语言技能的工具性;行业英语模块结合了学生专业,侧重语言的运用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模块,侧重开阔学生眼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模块,侧重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本课程体系不局限于语言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而是要注重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需求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语言既是一门工具,又是一门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而独立存在〔期。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协调融合应当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时,不能只关注高职英语教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我们要根据各类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选择,使得学生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及师资团队等方面都能兼顾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融合。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从语言属性看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6.

  [2]罗益民.外语教育“工具论”的危害及其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50-51.

  [3][13]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4-16.

  [4][14]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5]程晓堂,康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0-4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