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教育论文》 论析“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论析“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11-10 14:07

本文摘要:摘 要: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人在践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政治使命中形成、并由习近平总书记提炼而出的宝贵精神。 新时代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高校

  摘 要:“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塞罕坝人在践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政治使命中形成、并由习近平同志提炼而出的宝贵精神‍‌‍‍‌‍‌‍‍‍‌‍‍‌‍‍‍‌‍‍‌‍‍‍‌‍‍‍‍‌‍‌‍‌‍‌‍‍‌‍‍‍‍‍‍‍‍‍‌‍‍‌‍‍‌‍‌‍‌‍。 新时代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 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必然选择。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创新平台、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为“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其中提供育人空间、有效手段、政策支持。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依据; 现实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 这里曾经山清水秀、树高林密,是清代皇家狩猎的天然林苑。 清末年间,由于内忧外患,大面积林木被砍伐,“塞罕坝”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上个世纪中旬,第一代塞罕坝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片沙漠荒原开展植树造林,践行党的政治任务。 几十年间将荒原变成了林海、沙漠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万顷林涛、绿植遍布的生态奇迹。 习近平同志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1]因此,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政工师评职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发表

  一、“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文明和谐的生态理念,是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牢记使命: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

  “塞罕坝精神”是一代代塞罕坝人忠诚于党、践行使命的集中表现。 第一代塞罕坝人不负党的重托,带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政治使命来到坝上,勤俭建厂、艰苦奋斗,开启了修复塞罕坝生态的历史篇章; 第二代塞罕坝人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科学求实、爱岗敬业,踏出了塞罕坝造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坚实步伐; 第三代塞罕坝人开拓新路、创新理念,牢记建厂初心、不忘政治使命,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始终带着这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胆气和“不辞艰险表忠诚”的政治品格扎根在塞罕坝的大漠高原,勇做首都的生态“护城河”。 58年的沧桑蜕变,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也把塞罕坝人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的鲜明政治品格印刻在了这片林场的历史年轮中,成为激励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的宝贵精神财富。 “塞罕坝精神”就是牢记使命、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

  (二)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

  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的背后是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定信仰、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 初到坝上,塞罕坝人克服了极其严峻的生存环境,“饮雪水”“住窝棚”,敢闯敢拼、埋头苦干,凭的是一腔热血、扛的是责任担当。 58年的坚守过程,塞罕坝人历经了万千挫折,但始终坚韧不拔、勇于创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与漫天黄沙、鸟无栖树的恶劣环境开展斗争,攻克了一个个造林事业的技术难关,啃掉了一个个生态修复的“硬骨头”,刻画了一条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命线。

  “塞罕坝林场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续奋斗精神。 ”[2]这种“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韧品质充分表现在塞罕坝人攻艰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 一代代塞罕坝人以坚定的信仰和实际行动书写着这片茫茫林海的绿色传奇,成为教育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激流勇进的精神高地。 “塞罕坝精神”就是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

  (三)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关于生态的重要表述,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 历史上京冀一带曾饱受浑善达克沙地的影响,给首都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坏境带来严峻挑战。 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在坝上高原植树造林、修复植被,以实际行动为首都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

  如今的塞罕坝空气清新、水源清洁、树高林密、鸟兽欢愉,已然成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人间天堂。 塞罕坝人用无悔的青春、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信念勾画了张承草原上的茫茫林海靓丽风景线,在涵养水源、洁净空气、创造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深刻践行了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的生态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教育新时代青少年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生动“教科书”。 “塞罕坝精神”就是绿色发展、文明和谐的生态理念。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依据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塞罕坝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有深刻的价值意蕴,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各国的交往日渐密切,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逐渐提升,大学生思想也更加多元化、充满差异性。 在中西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使大学生思想充实、心灵净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容易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挑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思潮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

  “塞罕坝精神”是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忠于使命、敬业奉献、守正创新、家国一体、绿色发展、科学求实等内涵特征于一体的鲜明时代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

  其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践行党的使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以及责任担当。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就是忠诚于党,牢记使命。 以“塞罕坝精神”为内容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时刻铭记党的召唤,践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在其成长成才之路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当代价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并践行党的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其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崇尚奢靡享乐,这无疑给高校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 “塞罕坝精神”作为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彰显,是教育大学生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财富。 其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共筑地球美好家园。 “塞罕坝精神”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丰碑,以“塞罕坝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深刻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践价值。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更新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不仅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更需要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适应、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将“塞罕坝精神”作为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鲜活材料,以其丰富内涵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播并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当代价值,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一,“塞罕坝精神”是牢记使命的现代延续。 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彰显牢记使命深刻价值的英雄人物,为了保留长征革命火种而甘愿担任掩护任务,被俘之后选择慷慨就义的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忍受烈火焚烧之痛以隐蔽潜伏区的邱少云、舍身忘死的英雄战士董存瑞等无不体现了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塞罕坝精神”作为牢记使命的现代延续,继承了“听从党的召唤,践行党的使命”的伟大精神,是高校开展“初心·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

  其二,“塞罕坝精神”是艰苦创业的时代表现。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壁偷光奋发读书、清末年间四大商帮艰苦创业、建国之初钻井铁人王进喜独身制井等事迹都深刻展现了中华儿女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 以“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大学生发扬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坚韧精神,能够有效贴近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增强艰苦奋斗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三,“塞罕坝精神”是绿色发展的当代写照。 塞罕坝的苍翠林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是三代塞罕坝人践行绿化祖国、修复生态的现实写照,弘扬“塞罕坝精神”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案例、增添了实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必然选择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舞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能动条件。 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及价值导向。 因此,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

  其一,“塞罕坝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塞罕坝精神”深刻彰显了塞罕坝人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将其融入高校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牢记自身使命,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也有利于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心理自觉,引导其树立崇高信念、践行育人理念,促使其将育人育才的心理认知转化为行动实践,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其二,“塞罕坝精神”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塞罕坝精神”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时代精神,促使大学生将“塞罕坝精神”的价值内涵入脑入心入行动,从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其三,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传统的理论灌输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塞罕坝精神”作为生动案例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克服理论讲解的枯燥性,促进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上同向同行,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要坚持创新平台、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为“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提供育人空间、有效手段、政策支持。

  (一)创新平台:为“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提供育人空间

  思政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平台、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及作用。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利用好思政课教学,更需要创新育人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以提升“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一,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使“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贴近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接受心理,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提升“塞罕坝精神”育人的实效性。

  其二,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平台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拓宽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空间。 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其中可依托高精尖平台创新育人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塞罕坝精神”的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传播并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当代价值,促进“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

  其三,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毛泽东曾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6]在高校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伟大精神,因此,将“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积极创造实践条件。 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围绕“塞罕坝精神”的理论价值开展课题调研、组织高校大学生实地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并践行“塞罕坝精神”的理论价值,以提升“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的育人效果。

  (二)创新方法:为“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提供有效手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也要不断更新,以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 “塞罕坝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及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将“塞罕坝精神”铸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还要塑造他们的政治品格,培育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塞罕坝精神”的深刻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实践。

  因此,只有创新教育方法、开辟教育新路,才能将“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塞罕坝精神”育人的实际效果。 其一,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塞罕坝精神”不仅彰显了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教育价值,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塞罕坝精神”的过程,就是将“塞罕坝精神”内化并形成个人独特认知结构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宣传“塞罕坝精神”的教育过程,将理论讲解与生动案例相结合,就是引导大学生将“塞罕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塞罕坝精神”育人的实际效果。

  其二,运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艰苦奋斗、牢记使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运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弘扬“塞罕坝精神”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三代塞罕坝人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从“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国一体情怀到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践行党的使命”的高尚政治品格、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再到塞罕坝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坚韧精神等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开展“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其三,运用传统联系现代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理论灌输、会议讲座等方式,虽然保证了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但缺乏了育人的吸引力及感染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运用传统联系现代的方法开展“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育人的全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拍摄“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开展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办话剧、舞台剧及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促进了大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悟“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内涵,提升了“塞罕坝精神”育人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机制:为“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提供政策支持

  推进“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为“塞罕坝精神”融入其中提供政策支持。

  其一,学校要统一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应统筹设计“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的具体策略,提供政策上的坚定支持。 例如,可由主管思政工作的校领导牵头,联合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单位深入研究“塞罕坝精神”的育人价值; 校团委可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各院系分团委等部门开展相应团学活动,深入推进“塞罕坝精神”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走进生活。

  其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本领,增强育人实效。 高校可建立“塞罕坝精神”的师资培训体制,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7]推进“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提升教师素质,可以采取开展“塞罕坝精神”学习研修班、邀请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党政干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提供师资力量保障。

  其三,要完善相应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随着时代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深刻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要建立“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的长效机制。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形式,完善机制,创新内容,让“塞罕坝精神”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有效融入高校师生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实践,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刘奇葆.弘扬塞罕坝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党建,2017(10):4-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魏沧波1 姜 旭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2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