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心智导图通常又叫做心智图,是一种革命的思维工具,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的思维工具,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使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张,同时思维导图可以知道探知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小编推荐一篇关于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小学
心智导图通常又叫做心智图,是一种革命的思维工具,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的思维工具,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使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张,同时思维导图可以知道探知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小编推荐一篇关于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复习课大都遵循“知识点整理- 题型练习- 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题海战术、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思维工具,能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单元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复习课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的课型之一,与新授课、练习课同等重要。本文基于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以期能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复习课的教学功能大致包括以下三点:归纳整理知识点,形成认知结构;查缺补漏;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知识点整理—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在实施上存在不少问题。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使师生都感到疲惫而低效, 但据统计复习课却占教学总课时的1/3。因此,有必要找到一种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复习课的课堂还给学生。
二、认识思维导图
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所创的一种新型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从中央主题词发散出去,运用曲线、关键词、符号、颜色、图片等,形成一个完全自然的组织结构。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可应用于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思维导图的中心是一级主题(或中心主题),一般用关键词或直观鲜明的图形作为标识。之后在一级主题的四周延伸出二级主题(次级主题),罗列与一级主题相关的细节要点,不需拘泥于顺序或结构的限制, 由各个二级主题还可以依次延伸出三级主题等。其应用模板如图1。
图1 思维导图的应用模板
2. 思维导图的应用现状
思维导图自发明以来,被人们当作“终极思维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各方面。它的出现,尤其在全球教育界和商界引起了一场风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3 亿以上的人在使用它。在中国,思维导图也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目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在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当今的教育教学。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复习课的意义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梳理和建构
在传统复习课中,教师总是越俎代庖梳理知识,学生成了陪衬和听客,在课堂中失去了主体性和积极性。新课标指出“数学学89
课堂聚焦·新教育
2014·5 ( 总第270 期)
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把思维导图引入到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思维的机会,让他们亲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在自主或合作形成知识的思维导图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梳理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
2. 丰富师生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传统复习课中,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模糊。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思维导图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有效工具。另外,教师通过学生课前绘制的知识思维导图,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结构是否完整以及数学学习的思维情况等,从而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此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思维导图丰富了师生的评价方式,也使学生在自评中学会了自我肯定和反思。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复习都是老师将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充当“听客”的角色,或者说是学生受引导的过程。所谓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 就是学生借助老师的引导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联合在一起。从被动变主动,这一过程的转变,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还可以让他们对之前掌握的知识更加熟练,形成鲜明的主动学习个体。主动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4. 增强师生的自我反思
对于师生的教与学来说,反思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构成反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思维导图。通过它,学生们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以链接的关系串联在一起,明显的检测出自己在哪一部分掌握的好,哪一部分还有欠缺。而教师则可以把要讲述的知识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收的时候保持思路清晰,还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从而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四、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分很多种,主要可总结为:知识梳理、分层联系和综合应用拓展三步。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做到了知识的梳理,还可以进一步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最终达到可以熟练的综合应用。
1. 基于导图的复习课教学特点
(1) 教学预设的充分性
在师生共同形成知识思维导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提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知识,这个过程带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 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大不可控因素,也给教学预设带来较大的挑战。课堂上,学生不再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自由呈现独具个性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组织和引导启发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头脑中要提前有相关知识较完整的思维导图。
(2) 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当具有鲜明的教学互动性。学生是建构思维导图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启发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点,交流分享某一个分支的内容,这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体现。在交流中,鼓励其他学生进一步对分支内容进行补充、质疑或解释,这一完善导图的过程,是生生之间互动的体现。学生在相互的欣赏或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互评和自评,也学会了反思与总结。
(3) “理”与“练”的交融性
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知识梳理、分层练习、综合应用”三个环节。各环节的教学层次相对清晰,能明确感知不同环节的内容。但基于思维导图的复习课,是以师生共同梳理形成知识的思维导图为主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的网络结构,同时也根据知识的网络结构进一步跟进练习,梳理与练习交融在一起。
2. 基于导图的复习课教学实施要点
(1) 课前绘图,课中完善
由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分层性, 且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把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内容放到课前准备阶段。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课前绘制的导图,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重难点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展示部分学生绘制的导图,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导图,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也能更好地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 师生互动,完善导图
教师在揭示复习课主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与主题相关的具体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记忆,为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做好准备。回顾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继续丰富某一分支内容。在共同梳理某一分支内容时,鼓励其他同学进一步补充、质疑或解释,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补充,并作出适当的点评。当各个分支内容逐渐丰富之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各分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并用线标出。
(3) 理练结合,突出重点
在复习课上,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可以促进其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激发创新潜力,这是思维导图的优势所在。但另一方面,基于导图发散出的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比较分散。因此,在基于思维导图教学的复习课中,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一方面,在学生绘制了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网络,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内容是否真正掌握;另一方面,根据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大家就其中一个内容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理解。
笔者执教的《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单元复习课,就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总体来说,把思维导图引入到复习课教学中,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但也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何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让思维导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01.
小编推荐优秀教育期刊 《中小学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培训》(月刊)创刊于1983年,荣获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是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刊物。旨在指导全国中学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报道国家有关中学教师培训的政策、精神,研究职后教育的理论和管理经验。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ylw/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