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对建造高校绿色建筑、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大意义。以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实验综合楼项目为例,通过设计和施工打造成了国标二星等级绿色建筑。通过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实验综合楼工程节水节电节能等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
摘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对建造高校绿色建筑、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大意义。以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实验综合楼项目为例,通过设计和施工打造成了国标“二星”等级绿色建筑。通过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实验综合楼工程节水节电节能等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绿色施工和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进而在一大批高校中来推广绿色建筑。
关键词:绿色,高校建筑,节约型校园
1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高校建设规模的扩大,解决高校建筑能耗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同时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教学办公、实验实训、学习科研的工作环境,校园原有的建筑面积就显得不够用,就迫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校园里建起了高层,从而使校园总的建筑面积得到较大增长,随之带来的建筑能耗也在增加。据2016年合肥高校能耗统计结果来看,建筑能耗占校园总能耗的84.7%。同时要求高校的领导者、建设者对校园有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规划,对“节能、节地、节材”有重新认识,提高高校能源的利用率,提倡“低碳、零污染”。
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教工委〔2009〕36号)的通知[3]。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这样说到,高校的节能工作对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不仅是耗能单位,而且是可以宣扬节能新理念、节能新技术、节能新产品的重要舞台。在高校,教师在传播节能技术的同时,带领学生共同研发节能新产品,一起建设绿色新校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高校建筑面积逐年增加,范围分布较广,校园绿色节能工作开展也较短,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很好,目前国内相当多的高校都是“耗能大户”[1]。
2我校实验综合楼的建设概况
我校南校区实验综合楼项目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紫云路大学南大门东侧。总建筑面积39482m2,地上21层,其中建筑面积33454m2;地下1层,其中建筑面积6028m2。采用框剪结构,建筑高度为78.3m,建筑功能为教学实验及业务用房,工期18个月,建成后将较好地改善学校的实验室环境。2015年4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8月8日竣工完成。
2014年,经安徽建筑大学申请、专家评审、政府相关部门审批,安徽建筑大学实验综合楼项目列入该年度安徽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该项目符合绿色示范项目申报要求,实验综合楼以二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符合安徽省绿色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实验综合楼采用了光伏一体化、雨水收集综合利用、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2.2%的能源用电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48.67%,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6.79%。我校实验综合楼南侧紧邻我市经开区主干道紫云路,该项目建成后必成为经开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1实验综合楼光伏发电项目
安建大50kW光伏电站位于综合楼主楼屋顶,总装机容量为50kW,光伏太阳能板位于主楼屋顶。太阳电池组串的并联数量由逆变器的额定容量确定,选用255W规格光伏组件[4]。根据用电情况及光伏发电输出的特点,为充分利用光伏系统发电量,本项目拟采用将光伏发电系统通过逆变器转化成交流后,通过交流配电柜统一接入交流配电系统。具体接入方案需要经过电力公司审查同意后方可实行。
2.2实验综合楼水系统综合规划
实验综合楼项目位于经开区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内,南大门东侧。本项目总体供水由城市自来水作为水源。其中生活用水采用分区供水。
2.2.1分质供水
通过场地标高和用水量的相互平衡,通过收集广场地面、屋面的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当回用雨水不足时,采用市政自来水作为补充,且景观补水不采用市政自来水,其它用水采用市政自来水。
2.2.2分区供水
本工程采用分区供水系统。高层建筑的一到四层,多层建筑为一区,通过市政管道直接供水;建筑的五层到十层为二区,通过1#供水设备给水。建筑的十一层到十六层为三区,由通过2#供水设备给水;建筑的十七层到二十一层为四区,通过3#供水设备加压供水。建筑室内采用粪便污水与实验室废水分流排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实验室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至市政污水管道。其中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
2.2.3雨水收集
本工程雨水排放采用有组织收集,主楼屋面采用重力流,裙房屋面采用虹吸压力流,雨水立管均布置在室内。①雨水渗透、回用等措施可延缓洪峰径流形成的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减小雨水管道的防洪压力,提高区域的防洪标准,减少损失;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校园城市推广,有利于改善校园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等;③雨水渗透方案,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问题,减少此带来的灾害[4]。
2.3自然采光通风设计
作为公共建筑的示范项目,在设计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适当的通风换气手段,减少室内对空调的依赖。室内采光通风:①充足的新风,需要室内设计合适的开口,同时组织有效的自然通风。详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5.2.6条。②外窗形式,高层公共建筑的外窗应避免受室外大风的作用而发生掉落,开启方式采用内平开、上悬外开或下悬内开的形式。
上悬外开窗和下悬内开窗开启角度较小,自然通风效果不太好,而内平开窗虽然会占用一部分室内空间,但通风效果最好,有利于公共建筑降低空调能耗和提高室内的舒适度,但是考虑本建筑的特点,因此本项目外窗选择上悬开窗的方式,并且可开启面积大于开窗总面积的30%;并考虑到五金件的牢固性与耐久性,纱窗容易拆换。
2.4室内声环境设计
如今人们更加注意建筑的品质和人员的健康,这就对室内声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要注意楼板、分隔墙、门和外窗的声学性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标准的要求。
2.4.1背景噪音:
在公共建筑中控制背景噪声,主要通过控制电梯井的设置,还有实验机械设备的布置。目前设计电梯均未与内部房间直接相邻。在本项目地下层有水泵房等机房,水泵房不放在公共建筑的正下方。
2.4.2楼板撞击声
楼板撞击声是当前公共建筑隔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混凝土楼板不做任何处理,经测定后撞击声性能指标都在80dB以上,很难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如果在建筑构造中采用20mm厚的挤塑板,不仅能够做绝热层同时也可做浮筑层,最后浇注细石混凝土垫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应将聚苯板沿侧墙向上贴一定高度,以避免产生声桥。这种做法完成后的毛坯面和结构面层的高差为100mm,建筑面层和结构面层的高差为135mm。
2.4.3墙体隔声
本项目分隔墙建议采用200厚钢筋混凝土墙或采用加气砼砌块或者加气砼板材,能达到45dB的要求,并注意分隔墙禁止对穿开孔的要求,安装电源插座等,以错开布置为主,尽量控制开孔深度,且做好密封处理。绿色公共建筑所用的结构材料应选择能耗小的材料,或以废弃物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生产的材料。
3实验综合楼的“绿色”发展理念
3.1实验综合楼“绿色目标”
根据规划方案,此项目须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绿建二星”级设计标识要求,力求创造一座绿色、节能、环保、舒适的综合体,以达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
3.2实验综合楼“绿色理念”
实验综合楼不是单单着重于绿化,更是一种理念或象征,是环境友好型公共建筑。①立体绿化——立体绿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诗意生活的理想。它紧邻紫云路,是新时代建筑大学的形象窗口,也是设计的题眼。②被动节能考虑在建筑南侧设水平遮阳系统,将夏季的直射光反射柔和后引进室内,减少太阳辐射热,行政办公空间北立面除面对湖的共享空间做部分玻璃幕墙外,其余以大面积实体墙或尽可能增大开窗面积以降低能耗。
③主动节能太阳能光伏技术就是将太阳的能量通过转化变为建筑物可使用的电能,它可以有效的利用建筑物的表层,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法也比较容易,可以在屋顶或者墙面上直接架构设备,无需使用其他的土地资源,节省资源成本。此方案设计在主楼屋顶做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大自然的太阳能为大楼照明提供部分电力。该建筑综合体分解为行政主楼、实验裙楼、校史馆、学术报告厅等多个建筑结构单体组成。
3.2.1大学园林
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总体布局外紧内松,东侧有一约占校区面积六分之一的人工湖将宿舍区与教学楼隔开。宿舍楼和教学楼组团以易海为界,分别布置在易海的东西侧,规则有序。湖边则点缀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圆弧形轮廓平面建筑与湖面曲线相呼应。一座九孔桥如一长堤横卧湖面,既增加了联系,也增添了景致。以上种种特征使得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与中国传统园林形成异质同构,这种同构更是一种空间形态上的同构。
园林中独立于住宅群体之外,被置入园中的以赏景驻足为功能的亭台楼阁,就如同前述的活跃气氛的湖边建筑;而以轴线对称、庭院深深的住宅群体,就如同前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组团。实验综合楼恰巧同时位于外“紧”和内“松”两处之间——既在南侧紧邻校区边界,又在北侧临湖[4]。
3.2.2徽派元素
我校是我省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本科高校。建筑大学的新建建筑的设计有责任有义务在其中适当的体现本省特有的徽派元素。
3.3标志性
南校区校园内目前以多层建筑物为主,呈圆形展开布置。建筑高度较为平均,仅主轴线端点处教学主楼平面体量较大,且较其他建筑略高。主入口“徽弘门”综合了牌坊和马头墙意象,对徽派元素符号是一个较恰当的点题,2013年学校更名时“徽弘门”被设计入校徽图案,是校园名符其实的标志性构筑物。然而从校园整体空间结构上,拟建实验综合楼所处的南入口东侧区域需要一座高层建筑来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建成后,它既是整个校园的一个制高点和标志物,也能在紫云路上为学校形象提供一种展示。
4结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施工领域加强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方式,对推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将现代绿色建筑朝着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在今后绿色建筑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将持续以人与自然和谐适应的原则,以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公共建筑为政策导向,积极推动我国建筑业向生态友好型、绿色低碳型发展。同时在我国高校基本建设中,逐步建设发展一批绿色示范校园、低碳生态示范城市[5]。
建筑论文投稿刊物:《建筑与装饰》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建筑工程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