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建筑论文》 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发展研究> 正文

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发展研究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17 20:30

本文摘要: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丰富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认知,使得中医药国际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同时,数字人文的出现,打破了中医药文化保守的桎梏。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高了传播速度的效益,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态。为了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丰富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认知,使得中医药国际传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同时,数字人文的出现,打破了中医药文化保守的桎梏。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高了传播速度的效益,打造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形态。为了提升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播效率,可以使用当下盛行的VR、AI、5G等技术助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数字人文作为人文学科与电子信息相互交融的交叉学科,在文化资源传播和利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用数字化人文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实现了真正的跨学科协同。

  关键词:数字人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数字人文论文

  一、引言

  中医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同样,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是2020年的工作重点,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明确了方向。通过对“十四五规划”中医药条例的解读发现,国家十分重视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药法》中也指出:国家支持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整理和研究。因此,对古典医著的梳理和挖掘,是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国际传播的基础,也是中医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前提。

  二、数字人文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结合的可行性及意义

  理清了数字人文相关的基本概念,探讨数字人文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结合的可行性很有必要。数字人文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互动共生的。

  首先,两者都是基于数字技术解决传统领域中技术相对落后的新型学科。其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对象——中医药文化既是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数据基础,也可利用中医药文化提供的文本来增强数字人文学科的资源;同样,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研究数据的支撑。从本质上来说,数字人文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结合解决了传统人文领域进入数字化大时代的困境,也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储存、转译、处理、分析和检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据《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案例》,数字化已然深入到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开发、采集、整合、保管、分析和建模的各个阶段里。从2017年开始,国家文物局与腾讯合作,签署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战略协议,拟通过数字媒体加速模式创新,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中医药文化也可借此良机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

  数字人文对中医药文化的保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医古籍材料的选择、组织上创造出新的保管形式,其中突显在材料的论证或阐述性框架中,以多种方式体现人文主义价值观;除此之外,数字化的编码技术可以永久性的保护中医古籍文本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传统的人工分析和保管。数字人文在中医古籍文本修复中也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中医药古籍的损毁,可以事先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修复,从而提高中医古籍的实际修复效率。同时,使用缩微技术可以对中医古籍进行缩微复制,制作出多媒体光盘,数字人文还可以实现中医古籍资源共享,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三、数字技术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

  (一)沉浸式传播

  AI、VR等沉浸式应用使数字人文有了质的转变,以图片、视频、声音等视觉、听觉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取代了以文本或图像为特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群体与文化内容的互动。如今在哲学和心理学方面主流的沉浸式研究理论——“心流理论”也被叫作沉浸理论,旨在反映在沉浸式空间架构上,从内心和精神层面到身体感知层面的渗透。近年来兴起的融媒体逐渐引申出了“以人为本、无处不在”的特征。

  在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群体可以感受到中医文化的无边界性,它打破了现实物理世界的阻隔,通过裸眼3D等技术,能随时随地观察到药材的形状和属性,中医古籍文献等,从而实现了文化体验的延展性和实际动态性。在实际交互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发关于中医药文化的游戏沉浸式体验,设计场景游戏任务,在游戏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多维度的体验方式代替了传统现实世界的扁平化、单一的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实时的拟真感受,获得多样化的反馈。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沉浸式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外传播,还可以实现对内传播。其实,传播的内容、先进的技术和交互性是不容分割的。

  (二)融媒体传播

  融媒体时代简而言之,一切皆媒体,媒体融入一切。媒体突破了时空的概念,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未来的媒体没有一个固定的介质,万事万物都在媒体化。在“互联网+”时代,是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等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沃土,也为中医药传播开辟了新的视角。

  在“互联网+”时代,除了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政策的影响,当前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和振兴的春天。习近平同志说过:“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当中也设立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专门篇章,多处提及将中医药融入健康中国建设的各方面,而有关部门也先后发布了多个指导意见,另外各个地方政府也推出促进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扶持文件。在这样的技术变革和政策利好的影响下,“互联网+”也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变化,人们更加趋向于开放、包容,这样的环境为中医药在国内外舞台大放异彩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为中国传媒在世界上讲好中医药故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三)5G通讯传播

  近五年来,5G通信技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革新和发展,逐渐代替了以语音为中心的2G、图片为代表的3G和视频输出为主的4G,特别是互联网和5G通信技术相结合,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使文化传播发挥到了最大效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中医热和移动互联网的支撑,录制短视频、开直播形成新信息化时代的“新情景”“新平台”“新故事”模式。可以将5G通讯和融媒体结合引入到中医文化展馆,这一前所未有的碰撞,实现了当下倡导的“人文体验”。还可以拓展以5G为技术支撑的沉浸式剧集视频来介绍和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着重于中医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名药材、中医名著讲解以及中医名医治病案例等,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创新体制协助传播

  如何提高受众群体的用户体验直接关系到文化的输入质量。有关政府部分要加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坚持公益性的中医药文化输出和经营性中医药文化产业同时发展。通过政府领导、企业学校和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不断创造新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国家人群多层次、多领域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社会效益,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内涵。借助文化产业实现商品和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比如可以拍摄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电影,讲述古代名医的生平故事,传达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特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对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五)大众赋权参与传播

  早期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大都为精英传播或者学者传播,他们通过文化身份认同、地域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向国内外大众传递着中医药文化的经验和知识。随着数字人文时代的到来,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群体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大众赋权的参与方式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高阶性。

  大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包括微博、抖音、一直播等平台进行积极地互动和分享。从文化传播方面看,大众群体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共同体的一员,可借助自身人际关系聚合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精准传播。比如李子柒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传播,获得了千万粉丝,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传播的无边界性,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将大众赋权转为大众赋能,借助“粉丝效应”,其传播效应是非常可观的。现在急需这样类似李子柒的传播者,通过媒体平台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结语

  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形成更是依赖于文化的构建,借助数字人文进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对传统传播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数字人文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和中医文化创新是整个中医药文化产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建立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上的,大众借助沉浸式传播、融媒体和5G通信技术将中医药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进而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

  数字人文时代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既突破了传播方式及瓶颈,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式,创新了中医药文化研究的驱动力。其中,多维度、无边界性地传播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性,诸多内容泛娱乐化性质严重,且不具备专业精准性,从而导致大众身份隔离,这也是以后需要研究的重点。随着媒体数字时代对中医传统文化认同的冲击,如何构建大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安全的意识形态也是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拓宽传播空间,通过树立新的传播理念、打造新内容、构建新体制、创造新范式来为中医药文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彤阳,王霞.语料库语言学视域下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研究——以《数字人文季刊》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1.

  [2]张洪亮.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历史文化整合与传播——以北京为例[J].文化传播与交流,2021(03):82-86.

  [3]马晓悦,孙铭菲,陈强.沉浸式技术体验如何影响数字文化接受意愿——基于自我分类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4]谷学强.媒介化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脉络谱系、理论内涵与研究范式[J].新闻界,2021(01).

  [5]陈静.复数的数字人文——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人文[J].中国比较文学,2019(04).

  作者:许晶晶  周亚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jzlw/2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