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农业论文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再教育> 正文

农业论文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再教育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7-06-07 17:04

本文摘要:中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只能从事一些低水平的体力活。这篇 农业论文 认为老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难以适应,心理没有了安全感与归属感。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失地农民的再教育。《 农业新技术 》是

  中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只能从事一些低水平的体力活。这篇农业论文认为老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难以适应,心理没有了安全感与归属感。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失地农民的再教育。《农业新技术》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于2002年8月由《北京农业科学》更名而来,从学术性刊物转变为技术性刊物,直接面向“三农”,成为以应用为主的传播先进生产力的媒介。

农业新技术

  摘 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及其子女涌入城市。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基于此,从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以及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入手进行研究。

  关键词: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子女;教育

  失地农民这个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表现为年龄跨度大、人力资本跨度大、教育水平跨度大等特点。尤其是在受教育水平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失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为此,要密切关注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失地农民的再教育问题。

  一、儿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在城市化进程中,儿童适应性强、可塑性强,这使得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小,但是他们仍然无法自然地融入到城市子女群体中。农村基础教育在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分配、硬件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与城市基础教育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由于失地农民子女先前就读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他们的成绩与城市子女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失地农民子女在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少,儿童中有些视野不够开阔。少数教师不愿意接受失地农民子女,担心他们会影响班级期末的评奖评优。在城市学校,城市孩子不愿意主动结交失地农民子女。且城市孩子的家长也不愿意孩子与失地农民子女过多交往。

  如果不能改善和解决上述那些“不融合”的现象,失地农民子女的身心将很难得到健康发展。要让失地农民子女真正“融入”到城市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提高失地农民子女成绩,保障失地农民子女可以得到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各种读书学习活动,为失地农民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依靠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分享学习资源,为失地农民子女提供和城市子女一样的学习机会。

  二、青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问题,落实失地农民的再教育十分必要。现代职业教育总是把农民忽略在外,导致农民对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匮乏。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失地农民开展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切实做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长期性、高效性。为了让他们学到实用的技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政府应加强介入和把控。有关部门应对失地农民进行岗前培训与综合文体培训,并且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乡镇、村落、家庭以及个人。

  青年阶段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学历不高等自身因素,只能进入工厂或者从事其他低收入行业。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依靠有限的征地补偿费“坐吃山空”,最让人担忧的是一部分青年缺乏对生活的长远打算。青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大都在工厂打工或是从事服务行业,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少、掌握的社会资源匮乏,找不到他们自己理想的工作,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三、中老年:职业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并举

  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与社区教育,使失地农民学到知识与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来改善生活现状。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政府与社会各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中年。从农民到非农这个身份转变是一个长期阵痛的过程,他们不希望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面对“上有老,下有老”的生活现状,他们被动地接受了城市化。经调查发现,中年阶段的失地农民赚钱方式一般有:贩卖蔬菜、建筑工地劳动、打零散工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养家糊口。但是,出卖体力的工作毕竟是“年轻饭”,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将逐渐失去赚钱能力。失地农民收入低与城市消费水平高产生了矛盾。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加强社会保障机制,给他们一份“安全感”。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使失地农民可以就近学习,不用离家太远。这样既可以照顾老人孩子,又可以不耽误工作,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学习。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失地农民现实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班教学。根据其接受程度差异因材施教,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现实需要适时调整学习课程,使培训课程体现知识性、技能性、生活化的特点。对于一些缺乏职业技能的失地农民,让他们参加诸如家政服务业、托管养老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老年。老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冲击最大。他们适应性、可塑性较差,加之其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导致老年阶段的失地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他们受到的教育少、掌握的社会资源少,长期从事农业劳作。他们一旦流入城市,即使他们有心打工,也没有工厂愿意接收他们。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唯一来源而且其没有参加社保,因而生活也就失去了“安全感”,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从农村搬出迁入城镇居住,从以前的大院子搬入小小的“鸟笼”,他们原先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搬入城市之后,邻里之间的交流少了,有交流也仅仅是“点头之交”,他们很少有机会像从前那样和邻里聚在家门口一起聊天、喝茶、打牌。针对这样的困境,社区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他们聚在一起沟通感情、舒缓心情,还可以聚在一起下下棋、打打牌、谈谈心。社区教育活动让城市能够满足失地农民沟通与交际的现实需要。失地农民在社区活动里学到知识、享受着多样的娱乐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们日常生活。社区教育就像是“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可以让失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社区在组织活动中,可以逐渐加强失地农民对现居住地的自我认同感,尤其重视失地农民对于新身份的心理融入,在生活习惯、身份认同、角色定位上获得较大转变,加强对城市居民的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

  四、结语

  在儿童、青年、中年、老年,这四个年龄分层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自身问题与社会问题,因为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改变,使得失地农民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儿童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难以得到很好的教育,进入城市以后也难以融入城市孩子的学习生活。青年阶段的失地农民因为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因而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