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这篇生态工程论文发表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问题和途径,生态林业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组合合理、内外兼通、结构分明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立足本地优势资源, 形成的多层次的林业体系。
这篇生态工程论文发表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问题和途径,生态林业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经济体系;是组合合理、内外兼通、结构分明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立足本地优势资源, 形成的多层次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工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工程论文发表,生态林业工程,工程建设
1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1没能正确认识到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实际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具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未让广大人民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意义所在,所以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各级政府工作中都没有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列入其中,从而导致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法律保障不足、进度受阻、工作难以扎实开展。加上有关扶持政策与措施不足,从而没有在全体社会群众中引起共识,难以有效调动社会全员共同参与生态林业建设,从而导致毁林事件屡禁不止。
1.2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生态林业工程规模较大,所以必须要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方能够高效开展。而由于大多数生态林业的建设区域都是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且相关补助标准较低,难以达到工程实际需求,从而影响整体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而在工程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造林成本与难度均逐步上升,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1.3生态林业工程规划不够合理
生态林业工程规划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建设完成后的经济、生态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在规划过程中不少工作人员都太过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一味地扩大经济林规模,久而久之,便会丧失生态工程的生态效果,并且还会因生态结构单一而降低林区防御能力,减少林木的生存以及整体工程的效益。不仅如此,部分政府在规划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考察,在终止经济林中存在盲目性,致使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
2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对策与途径
2.1树立生态经济思想
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内容,其对我国生态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加大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整个社会对于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全体人民群众达成共识,并积极参与到生态林业建设中。其次,还应有效调动各个行业及部门的积极因素,坚持统一规划、协同共建的原则来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且明确具体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效益以及期限,结合责、权、利3方面因素,切实提高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效率。此外,还应树立生态经济思想观念,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着手,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
在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应积极运用全体社会的力量,拓宽渠道构建工程建设基金制度,实施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分级管理,以保证整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其次,国家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投入资金来切实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再者,应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以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充足。此外,要想真正实现我国林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完成,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需重视科技的应用,在工程建设计划中列入实用技术推广的内容。
2.3科学规划生态林业和工程建设
首先,应当要综合评价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经济等多面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规划与布局。其次,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区域具体情况来合理明确整体工程的建设规模、空间格局以及类型。再者,需要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林种以及树种的结构,以确保整体工程格局最优化。此外,规划人员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还应结合林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来规划其生态结构,在保证地方经济水平以及林区长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发展,所以必须正确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优化与改进,以切实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洋,杨成.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2013(21)
[2]张忠福.简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
作者:高鑫 邱鹏 单位:蒙阴县国有林场总场 蒙阴县林业局
推荐阅读:《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广出审〔2016〕29 号)、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渝文委行管〔2016〕35 号)批准,由长江师范学院主管、长江师范学院、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