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江西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正文

江西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0-04-26 15:40

本文摘要:摘要:针对江西省目前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注重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好桑园发展规划和加大资源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为加快江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西,蚕桑产业,现状

  摘要:针对江西省目前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注重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好桑园发展规划和加大资源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为加快江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西,蚕桑产业,现状,发展思考

蚕业科学

  江西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历来是我国的重要蚕区之一。1989年江西省政府实施“蚕桑工程”,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达到发展最高峰,1995年全省桑园面积达5万hm2,年发种量54万盒[1]。从2000年起实现恢复性发展,全省的年发种量基本维持在20万盒左右,产业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近年来,在“东桑西移”政策和国家蚕桑技术体系的支持下,经过各级蚕桑管理部门的努力,全省蚕桑产业在生产模式、产业种养技术和资源产品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概况

  据统计,2019年全省发种量19万盒,比2018年19.6万盒减少3%,张种产量40.36kg,比2018年的张种产量44.6kg下降了9.5%,鲜茧收购价格上半年为33~35元/kg,下半年行情转好,基本在45~47元/kg。受发种量和张种单产下降的影响,鲜茧总产量和蚕茧总产值相应减少。

  2018年底全省各基地县新发展桑园870hm2,正常情况下2019年的发种量会有一定幅度增加,但上半年遭遇严重的水灾,下半年又受到了破历史记录的旱灾,在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影响下发种量下降了3%。同时,发放到蚕农家里的蚕种或者小蚕,也有些因桑叶不够而被迫淘汰。虽然2019年售茧收入比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但由于是灾害天气造成,蚕农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因售茧收入下降而产生过多埋怨情绪。特别是下半年茧丝行情出现了较大的上涨,广大蚕农受此利好影响,都在正常开展桑园管理,有些县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新桑园的规划。

  1.2新技术、新模式推广

  在各级蚕桑管理部门多年的努力下,以大棚养蚕、少回育、方格蔟搁挂自动上蔟、叠框式小蚕共育等技术为核心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基本得到普及。切桑机、伐条机、摘茧机、电动撒药机等器械得到大面积推广,桑叶自动收割机、轨道喂蚕车也有部分养蚕大户在引进使用。以省力化、轻简化为目标的种养技术和新型器械推动了蚕桑产业升级发展。

  在小蚕共育技术的支撑下,各蚕区小蚕共育模式和大蚕10日养蚕模式得到普及。这些模式的推广普及,进一步为各蚕区推广循环多批次养蚕模式提供了保障。在原有一年养蚕4~5批的基础上,各蚕区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别改为一年养蚕8~15批不等,有效缓解了以前一次养蚕规模过大,5龄期大蚕劳动力及蚕房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效地利用了桑叶,提高了劳力、蚕房和桑园的产出效率。

  1.3蚕桑资源产品开发利用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江西省在桑果酒、桑果饮料和桑叶饮料生产加工方面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有三家。小规模生产桑叶茶、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开展果桑园采摘体验和鲜桑果销售业务等资源利用的小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个蚕桑基地县都有分布。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开发生产了桑叶桃酥、桑叶面条、桑叶馒头、桑果糕、冻干桑果、蚁蚕酒、桑叶桑果菜肴等系列桑产品,拓宽了蚕桑资源价值的利用。

  1.4在产业扶贫中扮演重要角色

  蚕桑产业适宜在农村各家各户发展,而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桑树又是多年生经济林木,属于环保型产业,很多贫困地区都乐于将蚕桑产业作为扶贫产业来引导和扶持。江西省的修水、永新、乐安三个重点蚕桑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仅这三个县蚕桑产业的规模就达8600hm2,蚕农售茧收入近3亿元,参与种桑养蚕的贫困户数量近3万户,很多蚕农这两年因为栽桑养蚕收益实现了脱贫。因为蚕桑对产业脱贫作用明显,2019年全省的产业脱贫现场会在江西蚕桑第一村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召开,这足以说明蚕桑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为实施好产业扶贫政策,各县在新建桑园、方格蔟添置、养蚕大棚建设和种养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资金和政策支持。永新、修水、乐安三县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所有蚕农都进入了保险,对于桑园受灾、饲养不成功或者鲜茧收购行情低于36元/kg时,保险公司将进行相应补偿。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蚕桑产业在各贫困地区的脱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市场波动频繁,蚕桑收益不稳定

  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茧丝行情上下波动频繁,蚕农对市场波动不适应,存在高潮栽桑低谷毁桑行为,造成收益很不稳定。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力日益紧张,劳力成本也逐年上涨。为此,蚕桑作为以手工劳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比较效益优势不明显,这不仅导致农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有些工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甚至出现毁桑还田的情况。

  2.2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发展受制约

  尽管这些年在栽桑养蚕各个操作环节机械化利用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手工操作的依赖性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各地发展的一些规模大户,就因为对人工劳力的太过依赖,造成因劳力缺乏而生产成绩很差,或者因为劳力成本太高而造成效益不佳,仅有少数大户通过加强管理有所收益,大部分养蚕大户都在苦苦支撑。

  2.3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到位率低

  除了几个主要的蚕桑基地县外,多数县已经没有了服务于蚕桑产业的专设机构和技术人员,蚕农有技术需求时只能由非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者临时外请技术人员到场指导,技术指导缺乏系统性,导致技术到位率不高,同时也不利于一些新技术的推广。目前国内大学开设蚕桑专业学科的很少,科研机构和技术部门引进人才困难,技术骨干青黄不济现象严重。

  2.4稻田用药对产业发展影响严重

  近几年很多地区水稻田里使用了氯虫苯甲酰胺农药,这种农药不仅对家蚕毒性极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作用。同时该药还具有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与抗光解性能,农药的残效性特别长,这对于作物保护具有良好的持效性,但对蚕桑产业造成相当致命的影响[2]。不仅粮桑混作区容易造成农药中毒给蚕农带来损失,有些新发展桑园也由于栽桑前该田块使用过氯虫苯甲酰胺而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对农民发展新桑园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5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各蚕桑基地县都有数量不一的茧丝绸企业,但多数企业未同蚕农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他们只负责蚕茧的收购和后道的加工,对产业的发展规划、生产技术指导和基地的建设等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良性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利益连接体。

  3发展的几点思考

  3.1注重技术人才培养蚕桑生产涉及到栽桑和养蚕两个环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同时蚕桑生产又分散在农村各家各户。对产业发展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的推广,以及蚕农生产中遇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解决,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蚕区,技术指导工作难度更大。培养建设一支好的技术人才队伍,对提高蚕桑生产技术到位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很多蚕桑基地在桑园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原有的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破损严重,排灌等功能基本丧失。而随着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导致当前桑园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养蚕生产受到连续高温影响的情况日趋严重。为了保障蚕桑生产的高产稳产能力,迫切需要加大对桑园排灌沟渠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小蚕共育场所设施更新改造方面的投入。

  3.3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蚕桑生产是茧丝绸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茧的丰缺和品质的好坏,直接关联到茧丝绸企业的效益和兴衰。提倡茧丝绸企业从基地生产环节开始做好服务,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推广新技术、新机械,推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学习江苏的富安、浙江淳安等地一体化模式经验,推动茧丝绸企业与广大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公司+基地+蚕农”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道路。

  3.4做好桑园发展规划栽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养蚕,只有养好了蚕才能有收益,这也是蚕桑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最大区别。桑树和其他作物在用药时间和品种上有一定的矛盾,为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在产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规模集中发展,着力发展重点乡镇、专业村组,其次在具体落实地块时也要尽量做到集中连片,避免水稻和桑园随意插花种植,对于近些年使用过氯虫苯甲酰胺的地区,在种植前要进行土样检测,对土壤中有农药残留的田块,近期不适宜种植桑树,通过一定时间使农药残留成分基本降解后再种植。

  3.5加大资源产品开发江西省在蚕桑资源利用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传统的蚕业相比,规模仍然还很小,产业化程度也较低,研究工作相对不足,能够大面积推广的综合利用项目较少,目前对蚕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对已经有成熟技术和市场的项目加大投入,让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种桑农民的综合收益,稳定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在蚕桑资源利用的研究层面也要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充分挖掘蚕桑综合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金宝,王军文,叶武光.近20年江西蚕桑生产发展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10(1):2~4.

  [2]陈伟国,董瑞华,孙海燕,等.农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1):84~90.

  农业养殖论文投稿刊物:《蚕业科学》(ScienceofSericulture)杂志创刊于1963年,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设置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研究简讯、学术园地、学术活动。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