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农业论文》 情理整合视域下干旱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正文

情理整合视域下干旱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研究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9-03 10:46

本文摘要:提要:促进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干旱区611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并运用Probit与ISM结合的模型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及其

  提要:促进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的转化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干旱区611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并运用Probit与ISM结合的模型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逻辑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生态环境情感以及资源禀赋对其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具有显著影响,且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层级结构发现,农户资金因素是造成其行为与意愿悖离的根源。对此,提出应重视农户情感诉求,激发其亲环境责任感;加强亲环境行为多方宣传力度,提升农户认知深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降低农户亲环境行为采纳风险等对策建议,为促进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有效转化,构建农业可持续长效机制以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亲环境行为;农户意愿;悖离;情理整合

农户干旱区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以及农业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正严重阻碍着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以解决日趋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普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稳步恢复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气候评职知识: 干旱区研究杂志北大核心期刊好录用吗

  亲环境行为是我国政府积极提倡的一种改变生态系统或生物圈构造和动力的行为。然而,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户虽表达了较高的亲环境意愿响应,实际上却较少真正地采纳亲环境行为,出现了个体行为与意愿悖离的现象。以往研究也证实,个体实际行为与意愿之间的确存在“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现象[1-5]。

  因此,研究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为何会产生悖离及其影响因素是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社会行为学一般认为,个体行为意向是个体产生相应行为的前提,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那么,为何行为与意愿会产生悖离?部分学者根据具体行为特点分别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6]、绿肥种植[7]、小型水利设施合作[8]和参与新农保[9]等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既往学者对于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及家庭特征。由于农户个人和家庭禀赋存在明显差异,决定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与价值选择不同,进而造成其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有研究证实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耕地质量、种植面积以及年净收入等特征因素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有显著影响[10-11]。2)农户认知。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认知对其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12]。已有研究从农户对使用生物农药、对生产资源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等方面证实了农户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亲环境意愿向行为的转化[13-15]。

  3)外部环境。除了农户个人及家庭禀赋特征及其内在认知以外,部分学者还认为地域差异[16]、外部制度与政策[17]、经济补贴[18]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农户行为与意愿的悖离。上述研究为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诱因及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1)现有学者大多仅研究亲环境行为,缺少对亲环境行为与意愿二者悖离的研究;2)既有文献多从个人及家庭特征、农户认知以及外部因素等角度验证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较少有学者关注个体生态环境情感对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作用;3)从地域视角来看,对于干旱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为何会出现悖离现象的研究,现有文献鲜有涉及。

  基于此,本研究以扩展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在原有理性认知维度的基础上嵌入生态环境情感因素,基于干旱区—新疆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将Probit和ISM模型有机结合,探讨了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层次结构,以期进一步完善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相关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亲环境行为是指个体试图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或积极参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个体的有效行为来减轻环境负担[19]。基于黄炎忠、罗小峰等学者的研究[18],结合研究区干旱缺水、水土资源不匹配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问题,文中所指的亲环境行为包含减量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秸秆还田、农膜回收、作物轮作、节水灌溉以及保护性耕作九种生产行为。

  作为研究行为个体决策的经典理论框架,“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简称TPB)由JeckAjzen于1988年提出,它是解释和预测人类实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意愿是其行为产生最直观的因素,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又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20]。行为态度指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评价越积极,意愿就越会转化为行为[21]。

  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农户认为实施亲环境行为能让自身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其会对亲环境行为的评价越积极,进而越乐意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为,使两者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小[22-23]。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1:行为态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有显著负向影响。主观规范指个体在采纳某一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社会压力越大,其意愿更容易转化为实际行为。它反映的是机构、团体或组织对行为主体决策时所产生的影响力,可分为示范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24]。

  农户所感知到的示范性规范来自于乡邻之间的农业生产沟通交流,而指令性规范来源于农技推广部门或农资经销商对其采纳亲环境行为的期望压力。已有研究证实了若农户之间的生产交流越频繁、政府部门对亲环境行为的宣传力度越强,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信息掌握就会越全面,进而使其意愿与行为更趋于一致,即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小[25]。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2:主观规范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有显著负向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感知到的对达成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和可控能力[26]。当农户认为自身掌握的资源越多、所受约束因素越少时,其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行为与意愿之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就越低。

  为此,提出研究假设H3:行为态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有显著负向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针对TPB理论的应用广泛性提出了质疑:TPB理论认为个体都是通过深思熟虑后做出行为决策,可事实上,在此过程中并不完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个体行为决策时情感因素也会介入并对其产生重要作用[27]。Koenig-Lewis等对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图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加入情感因素后,模型的解释范围更广[28]。

  基于此,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生态环境情感这一变量,将其定义为个体对生态环境做出相应的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2个维度,积极环境情感是指对自己(或他人)采取亲环境行为时感到高兴、自豪和兴奋;消极环境情感则是指对自己(或他人)没有采取亲环境行为而感到丢脸、羞愧和愤怒[29]。个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程度越深,其亲环境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小。故提出研究假设H4:生态环境情感和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存在负相关关系。

  1.2数据来源

  课题组2020年6-7月和2021年1月于新疆农村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样本农户进行访谈,并由调研人员填写问卷的形式展开,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11份。在611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总人数的76.10%,而女性仅占23.90%,说明男性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年龄方面,受访者年龄总体偏大,样本中41~60岁的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9.87%;调查发现,超过60%的受访农户的务农年限在20年以上,说明大部分受访农户的务农年限较长;农户的年净收入大多集中在3~10万元,占比高达71.53%。

  1.3研究方法

  1.3.1Probit回归模型

  考虑到Probit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是一个0、1变量,事件的发生概率依赖于解释变量,符合文中研究需要,因此,选择Probit模型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进行分析,以试图找出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向。

  1.4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所考察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是否悖离,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决策问题,通过借鉴已有的亲环境行为研究并结合研究目的,首先将前文所提到的9种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数值分别累加所得值表示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水平,而后将亲环境行为与意愿进行差值计算,所得差值就表明了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之间存在的差异状况。为了更好地研究两者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故将所得差值的均值为划分标准,所得差值的绝对值低于均值绝对值则视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悖离,记作0;差值的绝对值大于其均值绝对值,则视为两者之间存在悖离,记作1。

  (2)核心解释变量。本研究的核心变量根据扩展计划行为理论并结合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情况确定,主要包含四个维度:行为态度(成本预期、风险预期以及农产品品质认知),主观规范(信息传播力度、生产交流以及乡邻影响度),知觉行为控制(政策了解度和补贴发放及时度)以及生态环境情感(积极环境情感与消极环境情感)。(3)控制变量。将农户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进行考量,主要包括:务农年限、年净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土地是否流转、耕地质量变化、耕地道路便捷度以及灌溉水源等变量。

  2结果与分析

  2.1信效度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11>0.6,KMO值为0.801>0.6,Bart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sig0.000<0.001。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的,可以进行后续回归分析。

  2.2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分析

  (1)理性认知。

  行为态度中的成本预期在5%的置信水平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1.382,且农户成本预期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亲环境采纳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概率提高3%,说明成本预期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农户认为采用亲环境等农业生产行为的成本预期越高,其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大,这与研究假设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农户出于理性经济人角度考虑,若认为实施亲环境行为会增加生产成本,即便有较高的采纳意愿,但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对亲环境行为“望而却步”。

  农产品品质认知在10%置信水平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农产品品质认知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亲环境采纳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概率提高1.3%。可能的解释在于,干旱区农产品品质受敏感性气候、水资源短缺、土壤荒漠化以及化肥施用不当等因素影响较大,应积极推广与发展高效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轮作休耕以及旱作农业等,但农户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考虑到施用有机肥、智能灌溉、轮作休耕等投入成本较高且产出达不到预期的问题,仍会进行大量施用普通化肥农药、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这就容易出现“高意愿、低行为”现象。

  主观规范中生产交流、乡邻影响程度以及信息传播力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影响假设未得到证实。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虽然理论上主观规范会显著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但由于以下两点原因使得主观规范中的变量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

  一是小农户受“远亲不如近邻”传统观念的影响,超过70%的小农户之间的生产交流频繁,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和乡邻示范效应,但缺少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交流,使之同质化问题突出。二是政府、农资经销商以及合作社等虽对亲环境行为进行广泛的信息宣传,但农户信息掌握程度往往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该变量对亲环境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影响不显著。

  知觉行为控制中的政策了解度在1%的置信水平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1.631,且政策了解度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概率降低10.9%,与预期结果一致。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实施亲环境行为有益于恢复农业生态环境,若农户对该方面的相关政策越了解,其对环境保护的嗅觉就会愈灵敏,进而越容易采纳亲环境行为,使其在意愿与行为上保持一致。

  (2)生态环境情感。积极环境情感和消极环境情感这两个变量分别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上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658和-2.114,且两者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概率分别降低7%和11.8%,这与前文研究假设一致。

  研究区位于西北干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敏感,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得引导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迫在眉睫。能否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效应内部化,农户的生态环境情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若农户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程度越深,其环境保护觉悟就会越高,越有可能将亲环境行为付诸于实践。

  3讨论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农户是否愿意将亲环境意愿转化为实际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心某种心理需求或内部行为动机,农户亲环境行为认知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户对政策了解度认知越高,越容易将其意愿转化为行为,即亲环境行为与意愿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小。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来看,农户是否愿意将其意愿付诸于实践活动取决于其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这是由成本预期和年净收入两个维度共同决定的。

  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严重制约着干旱区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项目扶持以及技术服务等措施激励农户获得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时也实现政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此,为实现有效激励的目的,政府应以农户效用最大化为前提条件,即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后的总收益不能低于其期望收益,这样农户才有可能投入额外精力关注农业生态环境并对其做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倾向。从动态博弈分析来说,开展亲环境生产主要涉及到政府和农户两大利益博弈主体: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以促进农业高效生产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有机耦合为目标;而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根本出发点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首先考虑的是成本收益[31]。

  在资金供给和技术认知等客观因素约束下,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转化的动力相对较弱,加之亲环境行为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农户实施亲环境行为需要政府适当参与,既要对不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农户给予监管和惩罚,又要对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农户给予鼓励和扶持,进而降低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程度,将“不合作博弈”逐步转化为“合作博弈”,引导和激励农户亲环境意愿向行为转化,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4结论

  文中以干旱区—新疆农户为例,基于611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与ISM结合模型,从情理整合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因素及其逻辑关联关系结构,结果发现:农户的成本预期、农产品品质认知、政策了解度、生态环境情感以及年净收入是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与意愿悖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影响二者悖离的深层因素是农户资金(成本收益)情况。

  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重视农户情感诉求,激发其亲环境责任感。政府应时刻关注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情感诉求,结合干旱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以及土地资源退化问题严重等特点开展特色化农业生产体验活动,以激发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二是加强亲环境行为多方宣传力度,提升农户认知深度。

  通过引入市场手段,建立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小农户多方共同宣传的机制,加强分工合作,拓宽宣传渠道,以提高农户对亲环境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及认知深度;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降低农户亲环境行为采纳风险。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补贴,减轻其行为采纳的资金压力,确保其经济利益不受损,进而有效提高农户采纳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以促进干旱区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张童朝,颜廷武,何可,等.有意愿无行为:农民秸秆资源化意愿与行为相悖问题探究-基于MOA模型的实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9):30-35.

  [2]郭清卉,李昊,李世平,等.基于行为与意愿悖离视角的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以有机肥施用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212-224.

  [3]尚燕,熊涛.所为非所想?农户风险管理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9-28;169.

  [4]刘波,朱倩倩,高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浙江天目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行为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4):82-88.

  [5]刘一凡,陈永霞,庞娇,等.沧州县域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J].山西农经,2020(3):76-77.

  [6]罗岚,李桦,许贝贝.绿色认知、现实情景与农户生物农药施用行为-对意愿与行为悖离的现象解释[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4):649-658.

  [7]李福夺,尹昌斌.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发生机制研究-基于湘、赣、桂、皖、豫五省(区)854农户的调查[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59-67.

  作者:赵和萍1,苏向辉2,马瑛1,杨宏伟1,曾德鹏1,杨童波1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nylw/2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