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文学类论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教育> 正文

文学类论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教育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6-11-16 16:27

本文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当中审美内涵以及审美精神的认知,不仅是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动高中和中职阶段学生语言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更需要用有效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当中审美内涵以及审美精神的认知,不仅是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推动高中和中职阶段学生语言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其更需要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细腻的语言表达,挖掘出文学作品当中更多有关美、传达美的元素,让学生在不断感知、不断理解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实现陶冶情操和语文敏感度提升的并举。

青少年文学

  《青少年文学》(月刊)创刊于1998年,由保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刊登青少年喜爱的作品,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青少年文学新人。《青少年文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教育期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同时还能在不断培养自身积极、向上、健康品格的基础上,对生活、对学习产生更为真诚和勇敢的态度,享受生活、体味一切美好的事物。本文中,笔者以“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促使广大高中或中职阶段语文教学工作者,进一步认识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认知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日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关键词:

  文学作品教学;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更是创作者基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所认知,而进行表达和创作的成果。大千世界,美好的事物蕴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而基于生活而衍生出的文学作品,更是彰显美、传承美、表达美的“故土”。文学作品当中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结之美,甚至有时悲剧的结局也表达着一种别样的美。鉴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对于美的认知以及自身的审美修养,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的广大学生、尤其是高中或中职阶段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阅读,有效引领学生、激发其对美的认知与欣赏

  文学作品当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这种美彰显在一切创设的人物形象中,也蕴含在多样化的情感中。但是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换言之不被阅读的文学作品,其内在所蕴含的一切,得不到更多的认知与理解,那么其内在的“美”也便无从彰显。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从多样化的文字信息当中去欣赏美、感知美。例如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挖掘诗词当中有关具体意象的描写。因为在中国古人创作诗词的过程中,以景写情、借物寓情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创作方式,在落寞萧条的镜像当中感知家国沦落、在一派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镜像当中,彰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生命斗志。“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亡国情怀,“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生死契阔,“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壮志豪情,这些内在都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理解、不断的感悟才能有所体会。当然要想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仅靠感知是不够的,文学作品当中潜在的更为深邃、更为细腻的“美”,需要教师更为有效的引导和挖掘才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比如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荷塘月色》一文,这篇看似以大量的笔墨来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多样描述的散文,其实诞生于国内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的白色恐怖时期,文中寄寓了作者一定的政治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寄托,而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感知月色下的荷塘自然之美的基础上,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来对文中的美进行描述和解读,逐步引导学生感知一种寓意在静谧下的骚动,寓意在黑暗中的光明指向。作者的内心之美不在于对美好事物如何的复刻与呈现,更在于一种对于和平、美好和光明的向往,是一种在混沌与朦胧之中的清晰,是一种在恐怖和不安中的静谧。而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法,将可观存在的荷塘,与真实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直击文章主题。学生通过阅读,步步深入,不断靠近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与寓意,在情有所感、心有所悟的过程中,向往更精致的美好。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文学作品当中理解美、欣赏美

  “美”是一则相对概念,但是由于高中和中职阶段的学生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知识和阅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而其对于美的认知也极容易陷入表面化和片面性的误区。但在文学作品当中,复杂的人物形象,超脱现实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让学生进一步认知美的多元化,正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恍若神仙妃子”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辣手狠毒”的内心;《巴黎圣母院》里外表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却拥有一颗向往纯真、感知美好,散发着对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极度爱恋的“心”;《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飞利浦夫妇,打扮得光鲜艳丽,却掩藏不住其趋炎附势、爱慕虚荣的特质。这三个文学作品当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在与内在高度不统一的典型,都是需要学生在不断理解和全面分析和把握的过程中才能立体认知、不失偏颇。但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类形象,即外表和内在的高度统一,甚至包括情感上的升华,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著名的美女秦罗敷,其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同时还具备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独立的人格意识,其内在美与外在美高度统一,在传承一种外在为人所感知的美好境界的同时,更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比外在美更加崇高的内在美。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