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总体目标> 正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总体目标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8-03-02 11:32

本文摘要:这篇城市建设投稿论文发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总体目标,论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海绵城市结合自身地区水文、地貌等特点为总体指标,完善城市生态格局,改善水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论文结合对该地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这篇城市建设投稿论文发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总体目标,论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海绵城市结合自身地区水文、地貌等特点为总体指标,完善城市生态格局,改善水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论文结合对该地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键词:城市建设论文投稿,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一、研究背景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保障水安全,为社区居民提供自然健康的水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体验度、感受度和参与度。本文分析对象为重庆市某岛屿陆域范围,总面积593.01公顷,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55.09公顷。区域内由于城市自然地理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其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循环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急需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解决。

  二、目标设置

  1.总体目标根据片区自然特征和环境条件,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6%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完善生态格局、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论证根据各地降雨量规律及特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我国大陆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致分为五个区,并对各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提出了借鉴范围。其中,Ⅰ区(85%≤α≤90%)、Ⅱ区(80%≤α≤85%)、Ⅲ区(75%≤α≤85%)、Ⅳ(70%≤α≤85%)、Ⅴ区(60%≤α≤85%)。该区域属于第III区段。其中α取值范围为75%≤α≤85%。综合考虑示范区的降雨、下垫面等自然特征,以及生态定位、规划理念等多方面的特点,选取海绵城市建设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以上。运用InfoWorksICM模型对该地区流域进行10年5分钟连续降雨模拟,得出未开发状态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8%,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选取该地区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为76%。

  3.规划指标根据该区域建设需求,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方面提出以下建设具体指标。

  (1)水生态建设指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2)新建区域在2年一遇24h降雨条件下,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高于建设前;

  3)生态护岸比例:≥95%;

  (2)水环境建设目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悬浮物TSS计)≥5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地表水水质保护标准。

  (3)水资源建设目标对有需求的项目经过经济技术比选采用雨水回用。雨水资源利用率宜≥3%;

  (4)水安全建设目标1)中心城区管道设计标准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的管道设计标准为50年;2)排水防涝标准: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道路至少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3)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长江防洪护岸工程的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三、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

  1.总体原则生态海绵空间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划定的生态空间上,统筹各类大型市政公园和水体布局,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以生产、生活为主的社区街头优化布局绿地系统。绿地和城市空间耦合是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缓解城市热岛调节城市气候和协助城市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该地区应把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充分识别规划区内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营造全区域、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以此构建海绵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形成“一环、一轴、三片、多点”,充分利用现状资源基础打造生态海绵空间。

  (3)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原则上不考虑建设海绵城市设施。(4)长江一侧滩涂和消落带重点处理区域,应结合现状生态基础综合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做到处理与景观效应的双重结合。

  2.具体布局

  (1)一环环岛滨江生态公园,重点打造滨江景观,充分利用175水位以下滩涂地结合滨江生态公园景观打造,重点打造雨水塘、生态护岸的雨水末端处理生态海绵设施。

  (2)一轴沿中干道道路绿化结合山体、槽谷地带形成生态绿化轴线,重点打造雨水塘、植草沟的雨水线性过程控制的生态海绵设施。

  (3)三片综合全岛地形地貌、土地价值分布、功能布局和开发时序划分的居住片区,具体是上岛、北岛、南岛三大居住片区,结合低密度街区建设,构建雨水全流域控制的生态海绵设施。

  (4)四园结合现状资源打造四个主题公园,形成全岛游憩体系,包含南岛门户区的市民游憩公园、位于南岛中心的体育运动公园、位于上岛的园林公园、位于北岛的抗战文化公园,构建雨水面源过程控制的生态海绵设施。

  (5)多点多个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镶嵌在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间,是城市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以建筑与小区内外的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为主的小型雨水源头控制的生态海绵设施。

  四、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

  1.管控单元划分在自然汇水流域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用地、道路规划布局,雨水管渠布置,同时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管理要求,将规划区划分为3个雨水管控单元。按照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与一般区域的分类标准,对各管控单元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分析,便于指标分解及指引制定。图1雨水管控单元划分图2.管控要求为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必须在每个管理单元(控规地块)设置一定比例的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对本地区的指标进一步明确:

  (1)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绿地中调蓄设施用地比例宜达到20%。(2)下沉式绿地率1)新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的下沉式绿地率宜达到20%;

  2)公用设施用地的下沉式绿地率宜达到30%;3)公园绿地的下沉式绿地率宜达到40%。

  (3)绿色屋面率公共建筑绿色屋顶率应达到可绿化屋顶面积30%。(4)透水铺装率1)新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的透水铺装率宜达到50%;

  2)新建公用设施用地的透水铺装率宜到达40%;3)新建公园绿地的透水铺装率宜达到70%。3.目标分解由于该区域各地块用地类型及建设情况不一致,难以满足全部地块都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通过模型模拟(模拟结果为76.5%),针对各地块的具体情况,将总体指标分解到76个地块中,如图2、3所示。

  五、结论

  本文针对重庆市某地区开发需要,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论证与建设指标分析。文章结合该地区水文、地貌特点,设计了该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76%,并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结合该区域各地块用地类型及建设情况,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指标进行了合理分解。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贺瑞敏.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06):793-799.

  [2]李宇超.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陈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32(02):1-4.

  [4]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06):26-36.

  作者:李豫梅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城乡建设委员会

  推荐阅读:《上海城市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由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突破传统学报模式,开门办刊,走市场化道路,贴近改革浪潮,成为学术前沿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