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非物质文化保护背景下对传统武术的研究> 正文

非物质文化保护背景下对传统武术的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19-02-18 09:55

本文摘要:摘要: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中国回民向以强

  摘要: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中国回民向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武术;民族传统;回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一、回族武术发展的演变

  唐玄宗天宝14年,历史上暴发了“安史之乱”。在次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向"回鹘"(居住今天新疆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是维吾尔前身)借兵,联合反攻“安史之乱”的叛军,协助郭子仪收复洛阳。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中,就拥有一批骁勇善战的回族将领。当时回族人民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就养成了尚武、好斗、团结的习俗,并把练武作为抵抗各种压迫的重要回族手段。到了清朝,为建构和发展完善中华民族的体育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回族人民主要在武术、摔跤和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项目上有所贡献。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群众研练武术的热潮一直保持并不断上升,正因为有一个宽广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回族武术家群体的整体水平仍然呈上升趋势,这也表明了回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执著和珍重。可惜“文革”时期,回族的摔跤、拳击等武术遭到禁锢,但是民间喜好者仍然坚持练。在当代,习武是回族人振奋精神、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一些只流传在族内技法丰富、风格独特的武术种类,也逐渐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回族武术的概况

  回族武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回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几种武术进行介绍。天津回族重刀。形式主要以表演为主。通过表演来展示武者的功法和技巧,有点像杂耍表演,没有固定的套路动作。只是以功法的形式出现。由于所舞的重刀大概在80斤以上,俗称“样刀”。拿、舞有一定的形式,在展示力量的同时,体现出演着高超的技巧。在我国古代武举考试中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考评内容。

  沧州回族武术体系。是一个武术体系,内容包括多个拳种和流派,其风格特点差异较大。一些拳种的功法特点、技击要领、演练形式各不相同,但各门派和拳种之间又有内在传承之缘,许多当地的武术名家都能擅长多个拳种和流派的功法习练要领,并融会贯通其风格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回族武术体系。诸如八极、六合、弹腿、滑拳、查拳和苗刀、风磨棍等拳械内容。查拳。查拳是一个独立的拳种流派,由于多在回族群众中习练和传承,因此电被纳入回族武术体系中来。据考证查拳由清朝雍正初年武进士、山东冠县回族人沙亮所创目。清朝末年,查拳已臻完善,并传播于全国各地,并在河北形成了南、北两派。现在查拳流行于鲁、豫、冀等省份。

  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又称守“洞尘技”。由于此拳术是由心生意,又 由意转化为拳法招数,故又名心意拳。相传由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后传入河南、河北、上海等地,主要在回族群众中传承。按照地域的分布,可分河南派、河北派、上海派等;其拳法讲究三节、四梢、六合、五行、十大形,深受少林拳术和道家内丹派思想的影响。

  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吴氏八极拳。其奠基人为清朝乾隆年间沧州孟村的回族吴钟。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三、回族武术的特征

  (一)回族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回族武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借鉴。儒家对回族武术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武德”上。如心意六合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梅虎制定了五个明确的传拳规则:是宁可失传,也不乱传。规定“四不传”,即忤逆不孝不传,贪财如命不传,逞能欺人不传,酒色之徒不传。二是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要求是为师者以严为则,教徒必成;为徒者敬师如父,学则必成。三是无事不找事,有事先避事,遇事不怕事。四是不求千势有,只要一招精。五是功成艺就,决不允许在街头闹市卖艺求钱。这些拳规深受群众赞誉。其规定中体现着守礼、崇德、节制、重行,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一脉相承的。

  2.回族武术深受阴阳学思想的影响。如《意六合拳谱论》中曰:“五行:金、木、水、火、土,内对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阵雷惊;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著于外也。故日,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 自灵之。五行真确论也,而最宜和也。心手通属火,鼻尖通属金,火到金回,亦自然之理,而余此类推也。以“五行”对应“五脏”。将外在的宇宙构成要素内化成身体器官的性质,是对传统阴阳“五行”的再发挥,与我国“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3.回族武术中的“易学”色彩。回族武术与中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皆有易学色彩。“易”即变易也,强调招数与招数间、心意与作之间的变易。心意六合拳中的心与意、意与式的转化也是易学思想的体现。

  4.武术体现着我国文化中刚柔并济的特色。早在先秦时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并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支撑着中华民族度过历史上的险境和坦途。

  (二)回族武术的个性特征

  回族武术的形成 与回族的居住特点、地域因素、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回族 与我 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同,其本身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点,基本上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回族的这种居住特征,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回族武术在祖国各地的传播。其次,回族武术流行的地区历史上多是地理枢纽之地,如河北沧州、山东冠县、河南洛阳、周口等地。地理因素也增强了在全国的影响力。再次,伊斯兰教作为回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对回族武术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一)回族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变得 目益困难。回族武术保护的传统“文化生态”已经遭到了破坏,使得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更为急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必须坚持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的总原则。传统武术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同样,回族传统武术的保护,也应该坚持这一总原则。最后,必须考虑到回族传统武术所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其传承具有“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等特征,需要原原本本地加以传承,防止传承过程中出现“伪传统武术”。

  (二)回族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回族武术的普查和发掘力度。改革开放后,国内武术界兴起了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大潮。然而随着一代老武术家的过世,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再次面临着濒危境地。以心意六合拳的河南派的初传地洛阳为例,其流传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在回族传统武术的保护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除去加强立法和政策指导外,成立相关部门从事传统武术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也是必要的。同时,政府应该为本地区的武术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有利条件。

  再次,在回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关键是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作为只在回族内部流传的武术,传承人的遴选和确定显得更加重要。应该适当放宽遴选和确认的条件,不妨设置两人以上的传承人,以增加传承的范围与广度。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宣传和传播作用。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宣传,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体。传统武术网站的开通证明了网络的无穷力量,网络巨大的传播力量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回族传统武术,吸引一定的人群参与到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总之,回族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各级政府、武术界、学界的共同努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武术包括回族武术定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劉汉杰.回族武术初探[J].西北民够研究,1997 (1):173-187.

  [2]马建春.回族武术概述[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 (2):38-43.

  [3]陆草.论中原回族武术[J].中州学刊,2007 (1):154-160.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洛阳市澶河回族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渡河文史资料[A].河南:洛阳,1990.105.

  推荐阅读:《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根据学校“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及西部地区”的办学定位。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1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