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海派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另类开掘> 正文

海派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另类开掘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1-18 12:02

本文摘要: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没有刻意将上海展示成一个拥有摩天大楼、闪耀霓虹与机会金矿的现代大都市,而是全力表现上海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人性光芒烛照、人情味十足的生命拯救现场的一面。 也正是在这一层面

  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的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没有刻意将上海展示成一个拥有摩天大楼、闪耀霓虹与“机会金矿”的现代大都市,而是全力表现上海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人性光芒烛照、人情味十足的生命拯救现场的一面‍‌‍‍‌‍‌‍‍‍‌‍‍‌‍‍‍‌‍‍‌‍‍‍‌‍‍‍‍‌‍‌‍‌‍‌‍‍‌‍‍‍‍‍‍‍‍‍‌‍‍‌‍‍‌‍‌‍‌‍。 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人间世》以真实之力重塑了上海城市文化,上海不再是一列悬于消费主义轨道之上的“欲望号磁悬浮列车”或一个充满异国情调及殖民恋物的“暧昧之城”,而是变为承载人类悲悯、尊重和爱的城市空间‍‌‍‍‌‍‌‍‍‍‌‍‍‌‍‍‍‌‍‍‌‍‍‍‌‍‍‍‍‌‍‌‍‌‍‌‍‍‌‍‍‍‍‍‍‍‍‍‌‍‍‌‍‍‌‍‌‍‌‍。

当代电影

  上海影像与上海想象

  城市与影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芭芭拉·门奈尔论及城市对电影的影响时曾指出,“城市对电影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电影的三个核心方面:制作、艺术表现和发行。 各个城市都是电影制作的重要地点,充当电影的主题,为故事提供背景,还是电影发行和消费的地方。 ”1谈到影像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时,陈晓云认为,“第一,电影作为一种兼有视觉与听觉特征的艺术文化样式,对于城市空间的表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电影的本质是一种幻觉的存在,电影对于城市的影像表达也就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化建构。 ”2大卫·克拉克主编的《电影城市》则进一步点明,“电影中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同时反映、形塑出新式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而且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 ”3的确如此,电影乃至更广义上的影像,作为一种与现代性紧密关联的媒介,跟现代都市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展映及形塑对象的。 纪录影像因其对“非虚构”的不懈追求成为影像中较特殊的一类,它“谈论与真实人物(社会演员)相关的环境和事件。 真实人物在故事中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向我们现身说法,对影片所描写的生活、环境和事件表达令人信服的主张或看法。 电影制作者独特的视点将故事整合成一种直接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个虚构的寓言。 ”4而在纪录影像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虽然“在任何空间中拍摄电影的动作本身,就是一言说生产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必然会因省略、简化和压缩,而成为言说生产的依赖者,正如同它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已经基本成为共识,5但不可否认纪录影像确实以其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反映并形塑着真实发生的城市生活。

  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都市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自20世纪初叶以来便承担起中国乃至亚洲“现代橱窗”的展示功能。 在许多民众的想象和记忆里,上海与其说是一座由钢筋、玻璃、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不如说是一个早已抽象化的现代符号。 聂伟、高飞的论文《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勾勒出电影留给观众的五种“上海印象”,将上海影像的感性面孔总结为天堂之城、原罪之城、革命之城、众生之城和怀旧之城,它们都跟现代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6海派纪录影像作为上海影像的一种,对上海的想象有其独到之处。

  王冬冬以为,海派纪录影像“叙事所选取的对象呈现出鲜明的日常性和及物特征”,“自觉地把拍摄对象聚焦于市民百姓,通过讲述基层社会和市民百姓故事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现实,自觉塑造能使人感同身受的普通市民百姓的形象,捕捉新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人们面对巨变的社会现实所秉持的态度”。 7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是海派纪录影像的优秀代表,片子聚焦上海作为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的一面,主要表现各大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关注生老病死、人情冷暖,倡导尊重生命的价值,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呼唤沟通和理解,构建出另一重“生命之城”的上海想象。

  “生命之欲”与“无用之用”

  与“救亡”“启蒙”一样,“欲望”也是理解现代性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黄卫总在《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一书中宣称,“缺席”和“再现”似乎是当代西方所有关于欲望的主流理论所公认和强调的“缺席”,进而导向“未能满足”,“再现”则直接与“想象”相对应。 8《人间世》主要取景地选在上海各大医院,摄影机对准的多是因自己或家人身患重疾而苦苦求医看诊的人们,最不缺乏的就是“求而不得”的故事。

  在那些距离死亡只有咫尺之遥、生命随时可能缺席的时刻,人的物欲、情欲等很容易被压缩乃至暂时搁置,“生命之欲”或曰对活下去的想象却被放至无限大,而医护人员/现代医学就是这些无限大“生命之欲”的投射对象。 这样的欲望运作无形之中将医护人员推到一个异常危险的境地,因为现代医学远未发展到能够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随之产生,这也正是“医闹”频发的关键原因。

  当然,“生命之欲”的成功投射还跟现代性有关。 确切地说,是跟进步现代性的弊病有关。 进步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极为关切,对理性十分崇拜,“所有这些都以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并在中产阶级建立的胜利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保有活力、得到弘扬”。 9强调科学价值是进步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巴特菲尔德的著作《现代科学的起源》甚至将科学与宗教? “神”摆在同一位置,认为“以前西方通过基督教传播现代文明思想,现在改为通过科学传播,而基督教则演变成一门新的、世俗的信仰科学”,10可见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对科学的重视一方面为人类带来很多便捷,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环境污染、违背人伦人性的实验、核战争等皆是过度崇拜科学造成的恶果。 作为进步现代性重要成果之一的现代医学是科技给予人类的极大馈赠,无数条生命由于医学的进步得以幸存,但也有战争狂魔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等反面案例。 不仅如此,过度崇拜医学还导致人类“生命之欲”的过分膨胀,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以缓解医患冲突为拍摄初衷的海派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注意到现代医学与“生命之欲”、进步现代性之间缠绕繁复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引入庄子的处世智慧加以调和。 导演周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间世》最初的片名是《人命关天》,后改名《人间世》,语出《庄子》内篇,“并不是讲一个医疗故事,而是通过医疗故事来讲述人与人、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人与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该如何相处。 ”11《庄子·内篇·人间世》是一篇探讨处世之道的文章,庄子借助对数则寓言故事的讲述,阐明世间对于生命的诸多限制,通过多次论证“有用”与“无用”的相互转化,得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结论,给出“无用方是大用”的生命保全之法。 “无用之用”的生命哲学极易令人联想到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性的困境:由于陷入对“有用之用”的一味追求中,导致一系列难题出现。

  而解决方法亦不外乎使现代医学主动走下“神坛”,把“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理念重新传递到民众中间(美国医生特鲁多语)。 从翻滚着强烈“生命之欲”的“人命关天”到氤氲着超然气息的“人间世”,纪录片《人间世》通过改名举动完成了对其指导理念的重塑。 这样以后,我们便能理解编导为何会在第一季第一集大篇幅展示手术失败的医疗案例,这既是为了直面医学技术的不完善,也是想要引导公众认识到医学的不足与医生的无奈,帮助现代医学走下“神坛”,推动医患沟通迈出关键一步。 《人间世》用庄子的生命哲学重构了现代医学的公众形象,部分缓解了现代性的弊病。 而“现代的病”,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海的病”。

  《人间世》以道家“无用之用”中和现代“生命之欲”的做法体现了海派影像创作者善于变通的处世智慧,与海派文化取法中西、融汇古今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曾提到19世纪上海人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主要是移植、变通、托古,而且“由于文化基因的作用,上海知识分子在认同、接受西学时,哪怕是自然科学,也难免打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12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世》算得上一部上海城市印记浓重的作品,而且这种印记不只镌刻在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当中,还体现在海派气质的传达和生命哲学的构建上。

  世情观照与生命现场

  用道家哲学给现代医学对症下药以后,海派医疗纪录片《人间世》重置了现代医学、医护人员与人类生命救助之间的关系,将医护人员从“救命之神”拉回“救命之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进步现代性对医生的捆绑和“人的异化”。 同时,《人间世》主动暴露现代医学的不完美之后,世人眼中的医护人员回归了本真的样子(一位因为病人没能抢救过来而黯然神伤的医生,一个由于做了太多台手术累到右手抽筋的医生,或是一位总是自责亏欠女儿太多的医生妈妈等),“冰冷的手术刀”变成“有温度的手术刀”,“无用之用”的生命哲学得到体现。

  《人间世》中似乎总在表现不同种类的手术,开刀、输血、缝合等动作不断重复,手术台无影灯、医疗器械、一团团止血棉花见证着生命的复苏或者离去。 在生命的去留、情感的悲喜之间,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族的人情冷暖呼之欲出。 或许就像第一季第二集《理解·救护车里的人间百态》解说词点明的那样,“在这个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空间里,他们每天都在参与别人的生老病死,同时也修炼着自己的内心。 ”

  《人间世》不仅是一部记录生命抢救轨迹的片子,还是一部观照世情百态的作品。 不论是摄影机前带着苦痛乐观生活的危重病人、只能忆起极少往事碎片的认知障碍老人、对着烟火许下新年愿望的骨癌儿童,还是于一餐一饭间传达爱意的家属,他们的形象已经被写入影像,并且内化为一段段与上海有关的记忆‍‌‍‍‌‍‌‍‍‍‌‍‍‌‍‍‍‌‍‍‌‍‍‍‌‍‍‍‍‌‍‌‍‌‍‌‍‍‌‍‍‍‍‍‍‍‍‍‌‍‍‌‍‍‌‍‌‍‌‍。 就像其他出色的海派文艺作品一样,即使表现对象是重若千钧的生命,《人间世》也能以苍凉的笔触“轻描淡写”,于静观中拍不完、叹不尽“浮世的悲欢”。 片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展示上海城市空间的外景空镜头,这些镜头除了确定医院的地理位置外,还具有空镜头特有的抚慰功能:观众看过一个个鲜血淋漓的“生死现场”后,钢筋水泥般的海派“城市丛林”于他们竟也有了如绿水青山一般的“治愈感”。

  影视文学论文投稿刊物:《当代电影》(月刊)为电影理论和评论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7月。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当代性、学术性的办刊特点,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新动向和学术成果,为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繁荣,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理论体系服务。

  《人间世》系列的另一位导演秦博说:“抛开医生和病人的身份,他们都是人。 医院是寻找人性故事最好的地方。 ”13《人间世》摄制组做到了这一点。 为了拍出真诚动人的人性故事,团队提前一年来到医院熟悉环境,了解专业知识,与医生、病人长时间相处,获取被拍摄对象的信任; 拍摄开始后,摄制组采用三班倒方式二十四小时蹲点拍摄,第一季开拍时,工作人员分成八个小组,历时两年拍完,第二季拍摄时,主创团队分成九个小组,历时一年半,片比达到600:1。 14正是有如此扎实的工作做保障,《人间世》才能抓拍到那么多“如监控录像般真实”的“上海瞬间”,记录下许多复杂而真实的人物,使观众感受到上海对于生命的珍视与尊重,体会到海派文化的悲悯和超然,领悟到人性的层次及力量。

  作者 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刘吉元

  [1] 芭芭拉·门奈尔. 陆晓译.城市和电影[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1.

  [2] 陈晓云.城市空间的多重言说——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觉建构与文化想象[J].当代电影,2009(6):41.

  [3] 大卫·克拉克编. 林心如等译.电影城市[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4] 比尔·尼科尔斯. 陈犀禾、刘宇清译.纪录片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4.

  [5] 大卫·克拉克编. 林心如等译.电影城市[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51.

  [6] 聂伟、高飞.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J].电影评介,2007(16):8-9.

  [7] 王冬冬.基于城市文化特征的海派纪录片及物性叙事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2.

  [8] 黄卫总. 张蕴爽译.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

  [9] 卡林内斯库. 顾爱彬等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42.

  [10] 斯蒂芬·高克罗杰.罗晖、冯翔译.《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4.

  [11] 《人间世》登陆广东卫视[N].南方日报, 2017-3-15(A13).

  [12]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0.

  [13] 《人间世》导演秦博: 带着“入世”的心“无为”见证生死[N].新快报. 2017-1-15(B04).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5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