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 正文

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03-25 11:43

本文摘要:摘要:高校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扣错第一粒扣子的偏失和西方体育教学思想的藩篱当中,高校太极拳教学日加偏离和异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指出高校

  摘要:高校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扣错第一粒扣子”的偏失和西方体育教学思想的藩篱当中,高校太极拳教学日加偏离和异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指出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偏误的基础上提出回归策略:立足于通过传承武术技击文化的修炼路径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涵括健身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3个方面。还原太极拳修炼的基本技术体系,构建将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学,体现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理念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上,坚持围绕核心技术,注重劲力练习;讲解实战用法,注重对抗练习;强化专项体能,注重功法练习。教学评价方面,依据育人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依据教育目标,确立合理的评价内容;依据太极拳教学实际,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高校体育运动

  在2019年3月人民网成立“人民太极”平台启动仪式上,中国武协专委会主任、中国武协原副主席张山在致辞中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全国从事太极拳练习的人口超过5000万,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太极拳运动。世界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1.5亿人。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身心健康,太极拳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作为一种贯通传统医理的健身项目和融会东方哲理的文化形式,太极拳已然被赋予了更大的历史使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3]。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武术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校。”[4]

  《纲要》中已“把青少年列为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5],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太极拳健康工程”亦将“进学校”列为“六进”目标的首位[6]。由此可见,太极拳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路径是在学校的传播与开展,而高校太极拳课程为太极拳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平台。当前,高校太极拳课程有两大类,一是普修类太极拳课,二是体育院校(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类太极拳课程。

  本研究考察对象为前者即高校普修类太极拳课程的教学。“尽管武术套路是以程式化演练为主的一种运动形式,但是,其特有的动作攻防属性是一个显著特点,明显区别于健美操、体操。”[7]93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以追求“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表演性套路取代了原本作为传统武术之主体的技击对抗类武术,从而扣错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第一粒扣子”[8]。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受众最大的拳种,亦未出例外。

  加之长期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太极拳教学在借道西方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中持续偏离和异化于自身的技术个性和文化特色,从而面临诸般困境。“体育化”的太极拳教学模式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只学会大体动作,却对内在太极理论与文化一窍不通,无法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降低”[9]。

  相关研究虽发现了这一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并力图探讨更为有效的太极拳教学模式[10-12],然此类研究依旧无一例外地将太极拳作为一种类似体操的个人操练的体育项目予以对待,仍难免囿于一般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固有思路,从而难以消解高校太极拳教学所面临的根本困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历程,使中国武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13]。思考与突破此类困境,为高校太极拳探寻体现本体特性的回归路径,成为太极拳当代发展的紧迫任务。

  1高校太极拳教育价值与目标定位

  1.1高校太极拳教育价值:传承武术文化,助推素质教育

  价值定位是指确定某事物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太极拳教育价值定位即确定太极拳教育在高校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我们要在高校教育中发挥太极拳的何种价值。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身体活动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当代价值,既有“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健身价值,又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其具有“不卑不亢,舍己从人”的社会价值及作为中国文化全息影像的文化传承价值。

  太极拳的多元价值是其区别于一般体育项目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普遍设置太极拳课程的目的所在。因此,太极拳教育价值定位必须关照太极拳多元价值尤其是特殊价值的实现。“只肯定其大众健身价值”[14]的不恰当价值定位是导致众多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效不明显,在提出发展对策时不得要领的关键所在。如有学者提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突出它的健身、修身的功能”[15]。

  健身、修身功能固然重要,甚至可以突出,但对于如何做到,则并未给出进一步的方案。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但都无一例外地试图在不动摇根基(价值定位)的前提下,对现有的太极拳教学实践问题予以修补完善,也有学者近乎触碰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太极拳教学非一般项目的体育教学”[16]。但均不如访谈武术研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吕韶钧教授时他提出的观点那么“到底”:“我们应当重视开发太极拳教学的特殊价值所在。”

  因此,高校太极拳教育应全面改变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活动手段”的价值定位,立足于通过修炼武术技击文化的路径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此方能突破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种种困境,实现高校太极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价值定位确当与否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目标的设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与能否选取科学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息息相关。

  1.2高校太极拳教学目标:涵括健体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目标构成和实现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7]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层面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不同运动项目课程实现5个目标的路径和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不同项目课程教学则要依据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太极拳教学与一般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存在着较大差异。作为一种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技击与修身文化,太极拳体现了中国文化“整体观”的智慧,有学者从“整体育人”思想出发,提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根本目标应在于“充分发挥健身、养生和防身自卫功能时,也要全面挖掘其修身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文武双全’的高层次人才服务”[16]。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高校太极拳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定位于通过开展身体活动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太极拳项目特色被 忽视,从而被作为“操化”类的体育课程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学体系片面化甚至支离破碎,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应有的多元教育价值,进而无论从全面发展角度,抑或从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看,都无法充分展现太极拳对大学生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基于此,高校太极拳教学亟需转变理念,调整目标,遵循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的理念,通过对太极拳的习练,使大学生达到健身、修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太极拳的教学目标应全面考量健身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3个方面。如此,既可提升太极拳的教育价值,又可充分发挥太极拳的课程特色和教育优势,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程五大目标的实现。

  2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还原太极拳技术体系

  2.1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单一,“唯套路”问题严重

  “目前多数武术课中套路教学方法主要是‘比划’式地单纯教套路,其方法几乎与学习广播体操没有太大区别,结果造成许多大学生认为和理想的武术相距甚远,引起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强烈不满”[7]93。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武术教育体育化”观念的影响,即人们“在认识层面把传统武术拳种仅定位于套路运动形式”[14]。大、中、小学等各类各级学校开展了几十年的武术技术(教学),至今没有形成自身清晰的技术体系[18]。

  “自太极拳进入学校武术课堂以来,可以说24式太极拳几乎成为高校公体太极拳套路教学的全部,几十年来面目不改,单调乏味”[19]。众所周知,24式简化太极拳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本着大众健身,易学易记的原则”,选择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主要动作,重新编排、制定的一套太极拳简化套路[20]。单纯的套路练习本就不符合武术习练的完整程序,因此难以获得武术习练所指向的“由术至道”的终极目标,更何况是在这种简化、“操化”理念的引导下来操练太极拳的套路动作。

  3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回归太极拳教学本体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25]。理论上来说,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的[26]。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高校太极拳“健身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或者更简要地说“健体修心、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4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修正太极拳评价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衡量具体的教学行为、特定的教学对象是否已经达成或者接近合乎所期待既定的教学目标[48]77。太极拳教学评价即衡量和判断太极拳教学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达成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学评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使教师“达到检视教学目标、了解教学问题、掌握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的目的”[49],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太极拳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太极拳知识体系,培养练习兴趣,形成锻炼习惯,毕竟“武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人,通过合理的武术教学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过程,培养其(学生)终身武术意识,养成自我锻炼习惯”[27]。然而,就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的实施现状和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

  4.1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失当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1)在评价目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师普遍把教学评价仅仅视为一种单纯的教学环节和检测手段,忽略了教学评价的教育意义。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着“为评价而教学”的现象,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把评价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对待,颠倒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逻辑关系,忽视了教学评价本应具有的教育意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期末考试中需要展示的动作内容中,太极拳教学仿佛就是为了考核而进行的。

  2)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所谓重总结性评价,即“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评的方式得到反馈”,而且是“学什么就考什么,采用的考评内容、考评方式都比较单一”[15]。通常,太极拳课程的期末考试,就是一位或一组同学完整或部分展示一遍所学太极拳套路动作,教师通过学生的动作规格、熟练度和精气神主观评分。总结性评价虽然能够检查、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50],但其弊端在于,“由于评价与课程同步结束,因而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51]。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中只需要期末考评表现好了就可以,根本就不用关注教学过程是什么了”[15]。

  3)忽视学生身体运动功能、技术应用和太极拳文化理论的评价。由于对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教师深受普通意义上体育课程“技术技能”教育观的影响,导致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技术技能评定占有较大比例,对学生太极文化知识和训练理论的考察与评价被普遍忽视。“单纯以学生演练水平作为考核依据的方式,不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评定学生学习效果”[9]这种评价方式既不符合太极拳“文武兼修”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4.2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的修正策略:正观念,明内容,多途径

  4.2.1依据育人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比较、测度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作用[48]77,其根本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使学生看到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太极拳教学实践中,太极拳的教学评价也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其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在太极拳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来合理灵活地实施教学评价,包括设置合理的评价内容、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武冬教授提出的“将武术整体考虑,既考练,用评分方法,又考用,采用客观的达标方法选择技法攻防达标的评判方法,以攻防击打的成功与否判定,相对从考核的方法上基本反映了武术的特点”[7],值得借鉴。

  5结束语

  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武冬教授所言,武术虽然起源、扎根于民间,但在现代社会,只有依托高校,借助一个更高的平台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高校太极拳教学是中国武术传承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当下,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要着眼于使太极拳回归传统,全面展现、挖掘和开发太极拳的特殊教育价值;从明确太极拳教育价值定位出发,确立符合太极拳教育价值和教学规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全面改变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活动手段”的价值定位,立足于通过修炼武术技击文化的路径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定位于通过开展身体活动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应全面考量健身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3个方面。

  体育方向评职知识:体育类学术期刊推荐

  构建将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学,体现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理念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上回归太极拳本体,围绕核心技术,注重劲力练习,讲解实战用法,注重对抗练习,强化专项体能,注重功法练习;通过“正观念,明内容,多途径”修正评价教学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完善高校太极拳教学体系,形成独具太极拳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太极拳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造福当代大学生的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命题上,笔者不揣浅陋,企望激励自己进一步探索,同时抛砖引玉,换取同仁们更多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体育频道.张山:全国习练太极拳的人口超过5000万[EB.OL](.2019-05-05)[2020-01-29].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9/0505/c426738-31064550.html.

  [2]新华每日电讯.成功!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20-12-18)[2020-01-29].http:// www.xinhuanet.com/mrdx/2020-12/18/c_139601008.htm. 

  [3]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1).

  [4]武冬.百年学校武术百思解[J].中国学校体育,2015(8):61-63.

  [5]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6]蒋亚明“.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三年成果丰硕[N].中国体育报,2017-03-09(7).

  [7]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3-97.

  作者:张长念1,张长思2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