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内蒙古后套地区杭哈民歌研究> 正文

内蒙古后套地区杭哈民歌研究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1-11-19 16:45

本文摘要:【摘 要】在内蒙古后套地区生活着杭哈蒙古族,其在生活、乃日宴、民俗及民歌等方面与乌拉特蒙古族相互融合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杭哈民歌风格。 本文从杭哈蒙古族的发展、民歌身份的表达、民歌风格的表述、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切入,探讨内蒙古后套地区杭哈民歌的特点,以

  【摘 要】在内蒙古后套地区生活着杭哈蒙古族,其在生活、乃日宴、民俗及民歌等方面与乌拉特蒙古族相互融合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杭哈民歌风格‍‌‍‍‌‍‌‍‍‍‌‍‍‌‍‍‍‌‍‍‌‍‍‍‌‍‍‍‍‌‍‌‍‌‍‌‍‍‌‍‍‍‍‍‍‍‍‍‌‍‍‌‍‍‌‍‌‍‌‍。 本文从杭哈蒙古族的发展、民歌身份的表达、民歌风格的表述、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切入,探讨内蒙古后套地区杭哈民歌的特点,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内蒙古; 后套地区; 杭哈民歌

民歌研究论文

  杭哈民歌作为流传于黄河北岸杭哈地区的蒙古族民歌,融合了鄂尔多斯文化与乌拉特文化,是在黄河两岸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交融的印证。 杭哈民歌被称为杭哈乃日,流传至今,拥有广泛的传播度与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当地民众的深厚喜爱。 为加强当地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笔者将后套地区蒙古民族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给养; 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杭哈民歌,为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杭哈蒙古族的发展

  杭哈地区的蒙古族在族群认同下对本族“过去”所构建的认知,即为其历史记忆,对他们而言以民族历史为背景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其集体记忆,融入到了杭哈蒙古族的生活工作之中,根植于其内心。

  杭哈地区自清代以后在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黄河向南不断前移,导致部分河段改道,南北岸居民在两岸游离生活; 二是该地有大量汉族人民涌入,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格局; 三是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由原本依靠纯畜牧业转变为筑室而居、聚集为村,并演变为半牧半农。 近代历史中,杭哈地区的蒙古族仍强调其历史记忆中的名称与归属。 如王明珂学者所言,记忆作为集体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中获得记忆,也会在社会中重组、拾回这些记忆,社会群体有相应的集体记忆,使得该群体实现凝聚与延续。 [1]杭哈地区蒙古族的历史记忆,受到族群成员认同与强化,且为其自觉共有和分享。

  当前杭哈地区属于巴彦淖尔市南部,属于黄河北岸,近百年来杭哈蒙古族和乌拉特蒙古族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在2015年与2017年,巴彦淖尔市举办了杭哈民歌大赛,由《乌拉特民歌集》不难推知当地民歌分为杭哈民歌与乌拉特民歌,这体现了政府认同杭哈民歌属于乌拉特一带。 总之,杭哈地区拥有行政区划与部落传统的特殊社会性,具有认同双重身份的意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歌唱奏风格。

  二、杭哈民歌的身份表述

  杭哈蒙古人在划分民歌体裁时,将其分为岗纲道与古日道两部分。 古日道作为古老宴歌体裁,其表演形式以群体性演唱为主,属于仪式类歌曲,长调形态延绵悠长。 古日道没有伴奏乐器,其演唱以三首歌为一组,最初三首歌曲演唱为三首正歌,类似杭锦旗古日道演唱模式,但固定歌曲不同。 岗纲道中“岗纲”意为“帅气”“漂亮”“靓”,杭哈民歌岗纲道以情歌为主,多为短调体,相较于古日道的典雅庄重,其形式更加不拘一格,颇有生活气息,风格轻松愉快,且其中有众多乌拉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2]

  杭哈民歌多在蒙古族乃日宴中呈现,宴会贯穿于杭哈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日常,有宴必有歌,每逢举办那达慕、庆贺丰收、婚礼、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等场合,牧民则会聚集起来,此为杭哈内蒙古人民情感表达、人际交流、休闲娱乐及民俗互动的表现形式。 杭哈民歌与民俗习惯和社会心理及历史等因素紧密关联,是民族历史的延伸,这体现了杭哈民歌伟大的创造力。

  学者通常从区域音乐的角度表述杭哈民歌的身份,与以往鄂尔多斯民歌、乌拉特民歌、科尔沁民歌相同,予以其独立的“身份”。 [3]就文字表述而言,可直观感受蒙古族民歌具备的地域性特点,如呼伦贝尔民歌流传于呼伦贝尔一带,鄂尔多斯民歌多流传于鄂尔多斯。 有学者认为,以杭哈地区命名的杭哈民歌,则是流传于杭哈的民歌,以地域音乐色彩表述其身份,有助于其区别其他地区的民歌。

  而民间歌手认为,杭哈民歌不仅指杭哈区域性民歌,重点在于演唱风格独特,还有其他蒙古族民歌也流传于此,以杭哈演唱方式演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被称为杭哈民歌。 可见,在民众心中杭哈民歌主要以独特的演唱方法来区分。 杭哈民歌集《天马之驹》包含《局子布隆》《思乡曲》《爱之心》《可爱的父亲》《宝光》等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涵盖了乌拉特民歌、鄂尔多斯民歌。 随着地区互动与时间的推移,杭哈民歌不断获得新血液,形成了具有自我认同意识的民歌。

  三、杭哈民歌的风格表述

  在乃日宴中,听众能够感受到民歌存在相似的节奏与曲调,因为杭哈民歌演唱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 其与乌拉特和鄂尔多斯地区民歌的差异在于闪腔。 在杭哈民歌演唱中,每小节重拍总会闪出一下,有意识强调每一句民歌歌词,本身重拍的音则会由于闪腔失去重拍效果,使听众感觉每个乐句均有闪出的声音。 闪腔与音腔或润腔并无关联,是指将民歌演唱看作“腔”来表达,“闪”是演唱杭哈民歌的特定行为。

  闪腔作为辨别地方民歌的标识,对其研究时不能局限于体验层面,因为听觉感受使人们易辨别“地方性”音乐风格,而应顾及民众观念、演唱风格并对其音乐特点加以描述。 闪腔是指杭哈人在民歌演唱中,惯用切分节奏或是运用强拍倚音模式定格在乐句强位置音,由此凸显杭哈民歌演唱特点。

  《十二生肖赞》是典型的杭哈民歌,在蒙古民歌集中,各部落民歌均有《十二生肖赞》歌名。 该音乐每个乐句均强调第一小节第二音符,以此凸显“闪腔”特点。

  乌拉特民歌《十二生肖赞》中应用有规律的十六音符与八分音符,上下句结构相同,音乐风格诙谐欢快。 以上民歌均为四句式羽调式民歌,相同主干音情况下,节拍节奏有所不同,前者“闪腔”的特点展现了杭哈民歌的独特风格。

  还有杭哈民歌《酒歌》与鄂尔多斯的《酒歌》,笔者以记谱形式对黄河两岸的民歌进行分析。这两首民歌主干音相同,不同地方的歌手在表达风格上会有所不同,根据谱例可知,杭哈民歌《酒歌》演唱多为附点音符,在时值附点音符中间会添加“闪腔”唱法; 鄂尔多斯民歌《酒歌》则节奏更加热烈欢快,给人以明快的感受。 通过聆听演唱者演唱,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演唱特点,演唱特点影响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歌风格。

  四、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

  (一)民歌手

  杭哈民歌文化是在文化、地域、部落三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公布出生于杭哈杨盖补隆嘎查,从小跟随姥爷学习杭哈民歌,于1979年第一次组织民间艺人录制杭哈民歌,走上了传承与保护杭哈民歌的道路。 后来公布被评为乌拉特民歌传承人,心情既高兴又复杂,主要是由于其可以更好地传唱歌曲,但他认为杭哈民歌为鄂尔多斯音乐支脉,自己却被评为乌拉特民歌传承人。

  在传承人申报非遗工作中,公布并未否定自身的身份。 可见,杭哈蒙古人习惯了不同语境的身份转换,这体现了杭哈民歌手的社会身份、历史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多重属性。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地方的民歌手具有象征性,能够将其所在地的社会结构特征反映出来,可见,杭哈蒙古族音乐文化或建立在地域属性、部落属性与文化属性之上,民歌手具有自我身份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能够对自身的身份概念、特征展现自如,并以音乐行为赋予其文化及社会意义。

  (二)民歌群体

  杭哈蒙古人依托亲属关系在黄河沿岸的村落聚集,杨盖布隆的村民存在或远或近的亲属关系,血缘关系可以作为社会联系的有力纽带。 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血缘关系逐渐丧失主导地位,但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仍然强大,可以间接地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进行支配。 在杨盖补隆嘎查当地,村民青睐的音乐以杭哈民歌为主,每缝传统节日或乃日宴,人们聚集起来多歌唱杭哈民歌,部分歌手属于亲属关系。 一方面受历史因素影响,村民多为大家族,民歌手易产生于家族; 另一方面由于该民歌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生产的精神支柱,大部分家族成员均会演唱杭哈民歌,并积极传承民歌的演唱方式‍‌‍‍‌‍‌‍‍‍‌‍‍‌‍‍‍‌‍‍‌‍‍‍‌‍‍‍‍‌‍‌‍‌‍‌‍‍‌‍‍‍‍‍‍‍‍‍‌‍‍‌‍‍‌‍‌‍‌‍。

  民歌手之间往往存在血缘亲属关系,具有传承民歌的天然条件,就杭哈民歌演唱来说,公布家族被公认为是最具特色的演唱者,其他村落也存在类似现象。 还有部分民歌手尽管不属于大家族的亲戚成员,但其父辈与本人均为当地人。 在特定空间与地域关系中,人们的地缘身份是通过地缘关系形塑而成的,该群体的形成特点使得杭哈地区存在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特点。

  论述杭哈地区的历史及现状,明确杭哈蒙古人表述的“自我”身份,即可推知民族群体对于族群地区的文化体系已经形成了内在的心理情感与价值认同,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五、总结

  综上所述,杭哈民歌集合了蒙古先辈的情感与智慧以及世代流传的民族礼乐文化,作为近代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节目,其历史地位较高,充分彰显了蒙古族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先贤智慧。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杭哈民歌,相关工作者与学者应当加强对内蒙古后套地区杭哈民歌的研究及传承、保护,这有助于杭哈民歌保持原汁原味的纯正风格。

  参考文献:

  [1]田润娜.内蒙古西部民歌中方言民俗词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研究——以羊肚子手巾、牛鼻鼻鞋、仰衬为例[J].汉字文化,2020,(02):60-62.

  [2]哈斯巴特尔.音乐风格的变化与稳定性——以鄂尔多斯长调民歌为例[J].中国音乐,2019,(06):34-38+124.

  [3]乌兰杰.关于鄂尔多斯杭锦旗“古如歌”年代小考[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16,(03):68-73.

  作者:仲 容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