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 期刊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发表学术论文网文史论文》 古典诗歌三层级解读> 正文

古典诗歌三层级解读

所属分类:文史论文 阅读次 时间:2022-01-12 10:32

本文摘要:【摘要】古典诗歌的释义层是基础阅读,即研究诗歌说什么,其目的是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包括言象转换与象意转化两个阶段。解码层是专业解读,指向怎么说,既包括宏观特性解码,又包括微观篇性解码,还需要从不同视角建构古典诗歌的形态系谱学。评鉴层是高级阅读,深入

  【摘要】古典诗歌的释义层是基础阅读,即研究诗歌“说什么”,其目的是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包括言象转换与象意转化两个阶段。解码层是专业解读,指向“怎么说”,既包括宏观特性解码,又包括微观篇性解码,还需要从不同视角建构古典诗歌的形态系谱学。评鉴层是高级阅读,深入研究古典诗歌的情感原型与意象母题,与古典诗歌对话交流,评价其优劣高低并内化建构,指向“为什么”这么说,“说得怎么样”与“有什么用”。这三个层级逐步深入,从理解、解码、评价再到吸收内化,从而实现古典诗歌的阅读成长目的。

  【关键词】古典诗歌;释义;解码;评鉴

古典文学

  古典诗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仅指诗,广义则包括传统的诗、词、曲,本文没有特殊说明的都取广义。由于语言的隔膜、传统文化的博大复杂与诗歌文体的难于把握等,古典诗歌解读及其阅读教学往往停留于诗句的意义疏通与识记诵读层面,而对其解读与鉴赏肌理则因之昏昏而语焉不详。因此,古典诗歌解读与阅读教学的自觉与深入,首先需要建立自觉的释义、解码与评鉴的三层级解读与鉴赏观,培养学生的解读与鉴赏能力[1]。

  一、释义

  释义层主要解读古典诗歌文本的意义,包括画面内容与情感主题,其目的是理解诗歌、读懂诗歌,这是古典诗歌解读的起点与基础。在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人首先要为自己的情意寻找合适的“象”———意象作为载体,再选择适当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反过来,古典诗歌的解读则需要逆向还原这一过程:首先通过语言符号理解语言并将其还原成“象”,即实现言象的还原转换过程;然后再依“象”解意,即通过特定的意象解读作者特定的情感或感悟,这是间接形象话语向直接情感话语的翻译、转化过程。

  (一)言象转换:古典诗歌的浅层释义

  古典诗歌的浅层释义需要完成言象的还原转换,即将语言符号还原转换为特定的意象画面。言 象还原转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三点:一是对语言符号本身的理解,二是对语言符号所指进行想象还原,三是将意象群加工整合成完整的画面。

  1.语言:语法意义的理解。

  文本由语言符号连缀而成,古典诗歌也不例外。解读与理解文本时,首先面对的是特定的语言符号。认识与理解语言符号是文本解读与理解的起点,它因古今语言的巨大差异而在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理解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特定实词的理解。古典诗歌中的某些实词现在已经不用或不常用,甚至意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如在《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的“何”是感叹词,表示“多么”,而现代汉语表示疑问“什么”。

  二是特定虚词的理解。古代汉语中有特定的虚词,对其意义与结构功能的理解也直接影响到对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理解。如,“以观沧海”中的“以”是连词,表示“来”,而现在多用为介词。三是特定语法的理解。古代汉语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如判断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特殊句法的结构,也就难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理解。如《观沧海》中“歌以咏志”是介宾倒装,其现代汉语语序为“以歌咏志”,意为“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2.意象:语言符号所指的想象还原。语言是“名”,世界(意象)是“实”,语言之“名”是世界(意象)之“实”的抽象符号化。因此,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理解,不能仅仅从语言到语言,还要打通语言与其指向的世界(意象)之“实”的通道,通过语言之“名”走向世界(意象)之“实”。诗文创作的过程,是作家将自然景物即世界(意象)之“实”抽象化为语言符号之“名”的过程,即“化实为名”;古典诗歌的解读与理解则恰恰相反,需要“循名责实”,即根据语言符号之“名”的指引,通过想象将语言之“名”还原成自然景物,即世界(意象)之“实”。

  “象”指向自然景物,“意”指向主体情感,所谓意象,通俗地说就是情感化的景物。本文所讲意象有两个特点需要明确:其一,因为将意象与情感或感悟并举,所以更强调其“象”性,偏指自然物象,尤其多指景物;其二,由于古典诗歌多为意象诗,所以意象多指景物,这是狭义的意象,但本文将其做广义理解,扩大至社会生活,也包括动作意象等。

  3.画面:意象群的加工整合。古典诗歌解读与理解中的言象转换,同时进行着两个程序:其一是言象的直接转换,即根据诗歌语言符号呈现的先后次序,将其一一转换成对应的意象,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根据其语言符号呈现的次序,将其一一转换成对应的意象:水波荡漾的沧海水,高高耸立的山岛。其二是意象群的整合加工,即将诗歌先后呈现的意象加工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观沧海》一诗的解读,需要我们运用想象,将诗歌中先后出现的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银河)等意象,加工整合成一幅壮观的沧海风景画。

  (二)象意转化:古典诗歌的深层释义

  古典诗歌的深层解读与理解,其实质是象意转化,即将隐性的间接意象———形象话语转化翻译成显性、直接的情感或感悟(理性话语),也就是解读出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描写背后所隐藏的诗人情感或感悟,是从“文本说什么”这一浅层内容中梳理提炼,然后推进至“诗人究竟想说什么”的深层情感主题的转化、翻译。为什么需要展开象意转化的情感主题解读呢?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并不是说诗歌的主体内容由情感构成。艺术的特性不是显性的直接表达,而是隐性的形象表达,这是一种间接表达。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2]

  他指出了文学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与异性:它们可以表达同样的内容,但它们的表达手段不同,前者是直接的理性表达,后者则通过形象隐性暗示。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也不例外,诗人情感的抒发,需要通过“象”来呈现,并将情感隐匿于“象”中,通过“象”来暗示或指示情感。对于诗文的隐性特征,刘勰用“隐”这一术语来表示,并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之体,义生文外”[3]431,即诗人表达的情感不是文中直接呈现的语言,而是在语言之外。情感隐藏于语言之后,需要在语言之后去寻找。

  他还将诗人创作与读者解读结合起来以分析语言与情感的关系,认为诗歌创作的过程,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过程,即外物触动情感而化为语言的过程,读者解读时需要“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3]518。也就是说,只要抓住语言深入研究,即使诗人的情感隐藏得再深,读者也可以弄明白。文学艺术的形象性及其隐性表达的特征,决定了象意转化是古典诗歌解读的关键,也是困难点。

  (三)意境生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我国传统诗学话语,指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是意象与情感交织后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及读者独特的阅读审美感受。朱光潜认为,诗的意境是情景的契合[4]。严云受认为:“从构成因素上看,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5]

  他们都强调,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韵味无穷的特征[6]194-198。所谓情景交融,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自然交融、化为一体而了无痕迹的状态。清代王夫之指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7]150,“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7]144。

  在《观沧海》一诗中,第二至第六联写景,是诗歌的主体内容,但其景不是客观之景,而是依诗人的情感抱负所选之景,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抱负,景与情交融为一体。虚实相生,指诗歌实境与虚境相互配合、相互触发而产生的虚虚实实、朦胧含混的多层意蕴。虚境既以实境为基础,又需要实境来触发。《观沧海》一诗的第二至第六联描写沧海的壮美景象,为实境,而诗人豪迈的情怀既需要以沧海这一壮美景象作为基础———壮美的景象才能与豪放的气概吻合,也需要其触发———壮美的河山让诗人产生囊括宇内、一统山河的豪情壮志。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6]197。明代陆时雍所说的诗歌“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8],就是强调韵味的重要性。前述《观沧海》的三层意蕴,就是其韵味无穷的体现。诗歌解读首先需要言象转换、化言为象,然后再进行象意转化、由象解情:第一步是浅层释义,研究诗歌直接说了什么;第二步是深层释义,研究诗歌或诗人究竟想说什么;第三步是经过两层分析以后,走向情景交融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解码:古典诗歌艺术奥妙的揭示

  释义层研究古典诗歌“说什么”,这是外部研究;真正专业的解读则需要从外部研究走向内部解读,即从释义层走向解码层,研究古典诗歌“怎么说”———这一文体与其他文体、这一首诗歌与其他诗歌的不同言说方式。

  (一)文体特性:体性解码

  古典诗歌的文体特性解读即体性解码,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揭示古典诗歌文体的总体特性,然后分析某一首古典诗歌的独特性。古典诗歌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抒情性、凝练性、跳跃性与音乐性。第一,诗歌是抒情艺术,其主要特征是抒情,即抒发诗人的个体情感或人生感悟,它不同于小说、剧本等文学艺术,小说、剧本主要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观沧海》主要是抒发诗人囊括宇内、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而不仅仅是描写沧海之壮美。

  第二,诗歌极其凝练,这就从描写手段上将其与写景状物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区别开来。写景状物散文与写人记事散文主要采用铺陈(赋)的写法,类似于绘画中的工笔,其描写丰富具体、细腻饱满,文本内容充实细致;而诗歌主要采用白描手法,类似于绘画中的速写,仅选择典型景物作简单勾勒甚至直接排列,所以极其凝练。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就只选择了杨花与子规(杜鹃)两个意象,且只对杨花“落尽”、子规“啼”作简单白描甚至直接呈现,渲染出一种孤独、悲伤的氛围。第三,诗歌的跳跃性强。诗歌的这一特点从语言呈现形式上将其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小说、散文等文学文体与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都需要语言的连贯性;诗歌则经常省略语言的衔接与过渡,从而造成意象或意象群之间的跳跃性。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的第一至第三联中,将青山、绿水、潮、岸、帆、日、江等意象直接叠加,无过渡与衔接,造成了意象的跳跃性;第四联表达乡愁的“书”与“雁”两个意象,与前三联中的意象群之间性质不同,亦无过渡与衔接,从而形成意象群的跳跃。诗歌的音乐性是语音外在形式的要求,即乐音的听觉美感,这至少体现在扬抑、节奏与韵律三个方面。诗歌的音乐性既是声音本身的美感体现,又是人的情感需求,不同的声音可表达不同的情感。朱光潜指出,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水流时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4]169。

  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是什么?这可以从质(内容)与形(形式)两方面把握。古典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句法、平仄、韵律、对仗等,格律诗的格律与词谱、曲谱就是古典诗歌的格式规定。句法是指古典诗歌在句式与字数方面的特定要求,尤其是近体诗(格律诗),其各种词牌或曲牌都有严格的句式与字数要求。平仄是指古典诗歌声调方面的形式规定,其目的是创造声音的抑扬顿挫之美。韵律是指押韵,格律诗偶句最后一字必须入韵,即韵母相同,且押平声韵或入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词与曲也有其自身的押韵要求,词牌或曲牌不同时韵脚要求也不相同。

  对仗是指诗歌中一联诗的前后两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对、词语性质相同、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艺术。古典诗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与文化基因,表达着独特的情感内容。曹操在《观沧海》中所抒发的豪情,除了与他的个人气质、秉赋相关,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士人文化与政治文化:一方面,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另一方面,面对统治阶层的腐朽与帝王权力的吸引,机会来临又会产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丈夫当如时”的欲望。

  (二)篇性特征:篇性解码

  明了古典诗歌的文体特性,只是解读出古典诗歌的整体特性,但每一首诗歌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古典诗歌的解读还需要从体性特征推进到具体某一首诗歌的篇性特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读透“这一首”诗歌。古典诗歌的篇性解码,需要从篇章结构、艺术技巧、气象风格等方面逐层推进。

  篇章结构指古典诗歌的构成要素及其组织成篇的结构艺术,即宏观架构,它类似于建筑物的结构,是建成什么样的问题。如《观沧海》采用的是“引—景—感”的三层结构法:首联是引,引出观察与赞咏的对象沧海;第二至第五联是景,是对沧海壮阔景象的具体描写;尾联是感,即表达作者面对壮阔的沧海时的感受。艺术技巧指诗歌具体描写景物时运用的艺术手法,它类似于房屋的装修与装饰,涉及如何装修或装饰得更漂亮的问题。

  如曹操的《观沧海》就至少运用了四种艺术技巧:一是心象同构技巧,即通过相似性取得诗人主体的情怀情绪与景物的形态特征的统一性———诗人的情怀豪迈奔放,所以无论是沧海这一核心意象,还是从沧海中选择的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与星汉(银河)等典型意象,都具有壮阔的气象与特征;二是空间分解技巧,即为了勾勒沧海的壮观景象,诗人对其进行了空间分解,从沧海的景色中挑选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银河)等典型的阔大意象进行分别描写。

  从而形成了总分结构(首联是总写,第二至第六联是分写);三是递进结构技巧,诗歌对沧海壮阔景色的描写并非平面展开,而是逐步推进,第二至第四联的描写视角为平视,其意象比较阔大,第五、第六联则采用仰视,挑选阔大之极的日月、星汉(银河)意象,从而形成了逐层推进的递进结构;四是正衬技巧,第六联为了描写沧海之阔,选取了阔大之极的日月、星汉(银河)意象,这么阔大的景物,却仿佛都来自于沧海,这是运用正衬技巧描写沧海之阔大。气象风格,是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6]249,是作品语言、意象或场景等融合后所呈现的整体风貌。不同的气象风格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观沧海》课后“思考探究”让学生“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以及《天净沙·秋思》课后“思考探究”说“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让学生说一说“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等设计,都指向诗歌气象风格的鉴赏与体验。

  三、评鉴:古典诗歌的对话交流与内化建构

  释义层研究“说什么”,属外部研究,是基础阅读;解码层研究“怎么说”,属内部研究,是专业阅读。古典诗歌解读最终要从释义层、解码层深入至评鉴层,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么说、说得“怎么样”,以及阅读或解读它们“有什么用”。

  (一)为什么———文化阐释

  从理解走向评鉴,其过渡环节就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从情感主题理解深入到文化基因阐释。文化基因阐释主要有两种路径:微观意象的原型文化阐释与宏观情感母题的文化阐释。微观意象原型的文化阐释,是指对诗歌中的原型意象从发生学进行解读,研究其来龙去脉以及情感生成的文化基因。

  前文所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即杜鹃的原型意象,源于杜宇化为杜鹃的神话传说,故生成了思念之痛苦或其他悲伤的情感,汉乐府《江南》中“鱼”的意象,源于古代的生殖崇拜即繁殖功能,生殖崇拜消失以后,鱼这一意象就转化为“个人享乐主义”[9]———男女情爱的象征,这些都是微观意象的原型文化阐释。宏观情感母题的文化阐释,是指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文化挖掘,研究古典诗歌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种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形成的文化基因。前文所说曹操在《观沧海》中所抒发的豪情,是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伦理道德文化、政治文化与权力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就是宏观情感的文化阐释。

  (二)好不好———交流评价

  评鉴的第三个层次,是在互文阅读中与诗人展开对话交流,并就某首诗歌做出鉴别评价:这首诗究竟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不好在哪里?如上文比较的《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两者各有特色,但更有高低优劣:

  其一,从情感的强烈程度看,《天净沙·秋思》要远远强于《次北固山下》,更具有视觉、听觉与心理冲击力,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其二,从情感的普适性看,《天净沙·秋思》运用第三人称观察与抒情,克制自己的情感,将主体情感客观化,从而使得这一情感既是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是人类的共通情感;其三,从意象画面效果看,《天净沙·秋思》的意象采用直接叠加的方式而不加描摹,画面模糊且断裂,这一特色一方面更能牵引读者进行自主的情感体验,从而避免被画面直接吸引,另一方面又与诗人撕心裂肺的思乡之痛形成了节奏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黄伟.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三个层级[J].教育视界,2016(3):4-5.

  [2]伍蠡甫,等.西方文论选(下)[M].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作者:莫先武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wslw/2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