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心理反应等的异常患病行为及不同群体患者患病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截取宝鸡市中医医院143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一般情况问卷和患病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心理反应等的异常患病行为及不同群体患者患病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截取宝鸡市中医医院143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一般情况问卷和患病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异常患病行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照顾情况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一般疑病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经济压力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疾病信念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宗教信仰的患者在心理取向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1);不同家庭关系的患者在情感压抑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户籍类型、职业、照顾情况的患者在情绪紊乱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居住情况、家庭关系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否认心因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经济压力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疑病指数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情况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情绪状态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宗教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疾病确信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应对不同冠心病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及政策制定,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冠心病;患病行为;疾病确信;疑病指数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1,2〕,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心理因素有关〔3〕,研究证明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心身疾病患者〔4〕。冠心病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常伴有疑病、焦虑、抑郁、易激惹等异常表现,这些情绪变化及其他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患病行为是患者的正常功能,是患者对自身症状的反应〔5〕。
Sirri等〔6〕认为:患病行为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流露出的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态度、对医学解释及医疗护理服务的态度,相当一部分患者这种态度不正常,主要表现为否认(诊断有病,但不承认)、疑病倾向(躯体化倾向)等。依据心身疾病心身同治的治疗原则,冠心病的治疗应在以解除症状为目标的一般内科躯体治疗之外,还需要帮助病人良好的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家庭问题,最低限度地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调查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的患病行为及不同老年人群患病行为的特点,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宝鸡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43例年龄6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无精神病及智力障碍,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本研究。
1.2研究方法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由研究者解释研究目的及意义,征得同意后,据实规范作答。医疗诊断相关项目由研究者依据研究对象病历如实填写。填写核对完毕后,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3分,有效回收率95.3%。
1.3调查内容(1)一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①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②家庭情况,包括:与子女联系、共同居住者、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和有无人照顾;③疾病情况,包括:冠心病病程、治疗状态、因冠心病住院次数、是否患有其他重大疾病等。
(2)患病行为问卷,包括10个维度:一般疑病、疾病信念、心理取向、情感压抑、情感紊乱、否认心因、易激惹、疑病指数、情绪状态、疾病确信。题目均为两级评定,按0、1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异常患病行为越严重。其中心理取向、疾病信念、疾病确信和疑病指数4个因子异常参考值为心理取向1~5分,疾病信念3~6分,疾病确信7~11分,疑病指数8~14分,该量表引进国内经测试,信度、效度满意〔4〕。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结果
2.1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得分情况
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问卷各维度得分情况一般疑病、疾病信念、心理取向、情感压抑、情绪紊乱、否认心因、易激惹性、疑病指数、情绪状态、疾病确信各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15±2.33)分、(3.26±1.59)分、(2.04±1.1)分、(2.34±1.0)分、(2.18±1.44)分、(3.03±1.2)分、(1.79±1.4)分、(7.35±2.95)分、(8.10±4.27)分、(6.22±2.06)分。其中疾病信念维度得分异常者108例(75.5%);心理取向维度得分异常者97例(67.8%);疑病指数维度得分异常者68例(47.6%);疾病确信维度得分异常者64例(44.8%)。可见较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异常患病行为。
2.2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单因素分析
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各维度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照顾情况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一般疑病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经济压力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疾病信念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宗教信仰的患者在心理取向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1);不同家庭关系的患者在情感压抑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户籍类型、职业、照顾情况的患者在情绪紊乱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
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居住情况、家庭关系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否认心因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与子女联系、经济压力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疑病指数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情况和治疗状态的患者在情绪状态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户籍类型、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宗教和经济压力的患者在疾病确信维度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在易激惹性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3.1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得分异常情况与李党香等〔7〕研究结果一致: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病感较强,这反映出老年冠心病患者对于疾病的确信程度不高,虽有不适症状,但拒绝医生的解释和保证。另外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缺乏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知,对于目前疾病状态更多的归因于其他因素。同时患者疑病指数得分过高说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关注程度过高。
可能的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行为适应与心理调节能力降低,老年人往往不愿接受、表现为不愿采纳与接受医务工作者的建议,否认自身疾病的发生,负性情绪突出。
(2)冠心病发病多危急,并需长期治疗且易反复发作,患者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行为反应,并产生较高水平的患病行为。
(3)该病较为危重,属较大的应激事件,短时间之内不能接受患病的现实。
(4)老年人健康问题较多,疾病是困扰其生活的主要烦恼。
3.2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患病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在一般疑病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患者,这与王莹〔8〕的研究结果一致。反映出女性较男性应对能力差,更加恐惧疾病;同时女性更注重自身健康状况,对身体状况比较敏感。因此女性患者具有更强烈的行为反应及病人角色强化等问题。70岁以下老年患者在情绪状态维度上得分更低,与70岁以上及80岁以上患者得分差异显著。这反映出随着年龄的增高,患者会更多地关注身机体功能的变化,当面对身体功能减弱或疾病时,更易引发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情绪也更不稳定。
农村患者在一般疑病、情绪紊乱、疑病指数、情绪状态、疾病确信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户籍患者。反映出农村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不良和疑病倾向,负性情绪更明显,对自身身体状况和疾病状态更不确定。这可能受农村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患者文化水平较低,正确积极的信息较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导致此类患者患病行为水平的升高。
小学文化程度患者在一般疑病,疑病指数维度上等分均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信息沟通的渠道较少,负性情绪不能及时宣泄,得不到及时帮助,导致不良情绪积累,更容易通过“疑病”引起注意或以“易激惹”的方式来发泄不满,不适感加重〔9〕。
无宗教信仰组在心理取向、疾病确信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有宗教信仰组患者。其原因可能因为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安慰、满足和鼓舞,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疾病〔10〕。职业为农民、农村扩藉、医疗保险为农合、家庭收入较低、经济压力大等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在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绪紊乱、否认心因、疑病指数、情绪状态和疾病确信维度得分均高于各自其他组别。因为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保健知识、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其对自身疾病与健康认识缺乏科学性,药物规范化治疗率低下〔11〕。
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较低,对后期治疗及预后的担忧也相对较轻,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与子女联系情况、有无人照顾及家庭关系均反映患者家庭成员间情感关系,本研究显示与子女联系不紧密、无人照顾、家庭关系较差的患者在一般疑病、情感压抑、否认心因和疑病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组。其原因可能为能与子女经常见面,有家人照顾的患者其家庭关系也较为融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患者可以在子女处得到更多的物质经济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关怀,也可以得到更多准确、科学的医疗信息,这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了解自身疾病和健康状况,帮助患者进入恰当的患者角色〔12〕。
相反,老人幸福度下降,负性情感严重〔13〕。本研究显示与配偶同住组患者否认心因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组。这反映出配偶是否健在及是否共同居住对于患者具有明显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患者与配偶两人长期共同居住,家庭角色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能获得最重要的精神支持〔8〕,如果患者能及时地得到生活和情感上的支持,就会鼓起生活的勇气,勇敢地面对衰老和疾病〔14〕。
本研究中不同病程、住院次数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在患病行为各维度得分与李党香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任晓冉〔15〕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即将接受PCI术的患者在疾病信念、疑病指数、情绪状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患者得分。
这反映出PCI术前组患者更多表现出对疾病、治疗方案的不确认和情绪方面的障碍。可能由于围术期的并发症、支架术后再狭窄、担心手术的效果、疾病的预后、支架费用等诸多原因,引起患者对机体产生过度的关注,焦虑抑郁障碍等的发生。
3.3针对冠心病患者患病行为的建议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异常患病行为给予理解和重视,在医护工作中客观对待,重视患者的情绪状况,真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缓解患者的疑病倾向。同时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关于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尤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用药、预后等知识,并结合患者自身感受进行分析讲解,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要引导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增强对所患疾病的认知。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女性、70岁以上、农村户籍、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收入较差、家庭关系不和谐、即将接受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群体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
同时呼吁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在制定冠心病的防控措施时应以以上人群为重点,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给予经济困难的冠心病患者给予一定的扶持,以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应将患者及家属共同纳入到健康教育体系中来,鼓励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帮助,用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6〕。
另外须重点关注“空巢”及丧偶独居的老人,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例如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实施老年人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等〔17〕,为冠心病患者建立家庭-社区-社会全方位的照护系统,以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对于家庭内部的干预治疗,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努力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为患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将对患者的恢复及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18〕。
4参考文献
1武阳丰.重视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37.
2刘静,赵冬,王薇,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结果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167-72.
3VuralM,AcerM,AkbasB.ThescorceofHamiltondepressionanxietyandpanicagoraphobiaratingscalesin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J〕.AnadoluKardiyolDerg,2008;8(1):43-47.
4殷华西,刘莎莎,宋广文.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1566-9.
5姜乾金,沈晓红.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1-5.6SirriL,GrandiS.Illnessbehavior〔J〕.AdvPsychosomMed,2012;32:160-81
健康方向论文投稿刊物:《中国健康心理学》(月刊)创刊于1993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科技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核心(遴选)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发表学术论文网:http://www.fbxslw.com/yxlw/22513.html